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大赛的精彩教学细节举隅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69313158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大赛的精彩教学细节举隅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大赛的精彩教学细节举隅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大赛的精彩教学细节举隅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大赛的精彩教学细节举隅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大赛的精彩教学细节举隅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大赛的精彩教学细节举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大赛的精彩教学细节举隅(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大赛的精彩教学细节举隅从7月28日至30日,我受全国中语会和语文报社的邀请,有幸担任第六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高中组评委,共听了18节课。这对我来说,是一次向年轻的李 震从7月28日至30日,我受全国中语会和语文报社的邀请,有幸担任第六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高中组评委,共听了18节课。这对我来说,是一次向年轻的语文教师学习的过程,是一次对照高中新课程方案审视语文课堂的过程,更是对高中语文教学精彩细节的欣赏过程。什么是语文教学精彩细节?就是在特定的语文教学情境中所形成的具有独立的教学质量意义和教学价值的教学行为的最小单位。教学精彩细节具有外现性

2、,是教师和学生的和谐的行为组合,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在对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流程的考察中,通过对课堂教学的精彩细节的分析和欣赏,对语文课的质量做出判断和评价。巴尔扎克葬词:基于文本的生成(授课者:安徽盛庆丰)教师先展示课件:罗丹的雕塑巴尔扎克,然后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所有给巴尔扎克的称谓词,然后再请学生挑一个最合适的称谓给巴尔扎克,并说明理由。学生有的挑“惊人的、不知疲倦的作家”,有的挑“哲学家”、“思想家”,有的挑“诗人”、“天才”,还有的挑“精神统治者”。这时,教师再请学生们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或改编、自创一句话作为给巴尔扎克的献词。教师也给出两句话作为示例:“你是承受苦难、净化灵魂的大丈夫。”“你走

3、了,人间喜剧依旧没有落幕。”这一教学细节之所以精彩,就在于三点。第一,构建了丰富的知识空间。这个细节设计分两个空间层次,第一层次是让学生找称谓,说理由;第二层次是让学生找句话,再改创。第二,两个层次之间有着内在的知识联系。称谓也好,找赞词也好,都立足于文本,从文本出发,让学生“披文入情”,体现出两个问题的“同源性”;问题的核心是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巴尔扎克人格的崇高和精神的伟大,深刻理解巴尔扎克逝世影响的深远。第三,在于细节设计的生成性。学生对“惊人的、不知疲倦的作家”、“哲学家”、“思想家”、“诗人”、“天才”、“精神统治者”这些称谓的独特的个性化的理解,说明学生联系了自己的阅读经验,扩大了自己

4、的阅读感受,具有一定的动态生成性。学生在根据自己感悟最深的一句话改编或自创献词时,有的说:“巴尔扎克是一座令人们思考活着的真义的人生坐标”,有的说:“巴尔扎克是一个比武力统治者更伟大的精神统治者”。这些都说明,学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特定的问题提示做出思索,用语言表达出来,既有着语言生成,又有着精神的享受,还有着思想的收获,这就是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温庭筠望江南词中有这样一句:“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吹落眼前花”。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心里事”就是在细节设计中促进学生语言动态的生成,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细节设计中不能忘却自己作为语文教师的责任,否则真是“水风吹落眼前花”,从而失去了语文

5、教学的魅力。项脊轩志:探究性与语文教学本质特点的融合(授课者:北京吴欣歆)教师引导说:桐城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姚鼐曾这样评价归有光的散文:“震川之文,每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能理解这句话吗?这句话是说归有光善于选择平常小事、平凡场景,用平淡的语言来表现情感,文章风格少雕饰,尚自然,少约束,尚闲散。“不要紧之题”题,是指题材,即文章的写作内容,具体到本文就是平常的生活琐事、平凡的生活场景;“不要紧之语”语就是语言,指文章的用词用句。下面我来读一遍文章,同学们边听边体会,看看我们能不能发现一些富有表现力的“不要紧之题”和“不要紧之语”。一定要用心体会,并在文中圈点勾画。接下来师生

6、共同品评的语言有:“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个教学细节主要特点就是通过对话体现了阅读的探究性。这篇脍炙人口的文言文,自问世以后就被人们称道。在教学细节设计时,教师先引用清代姚鼐评价归有光的散文的话为依据,让学生圈点勾画课文,进行印证。学生必然以演绎推理的思路进行阅读,思考问题,进行探究,求得破解。其次,这个教学细节设计体现出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紧紧抓住“语言”这个“牛鼻子”,让学生朗读语言,理解语言,感悟语言,升华情感。如对“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的品评,有的老师在教学时,可能只是作为叙

7、述句子一带而过,可这堂赛课上,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认识到,这三个短句的镜头感很强,把分家后的混乱嘈杂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一层理解;教师再引导说,读这个句子的时候,你能不能想象到作者面对这种场景,是一种怎样的表情?这是第二层导向理解,由文字到情感。又如对“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这句语言,教师先从整体上引导学生把握句子的内容和情感:作者对家道没落衰败的现实,又怨恨,又无奈,只能在客观的记述中抒发深长的感叹。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一层认识,说:你觉得这个句子中的哪个词最富表现力?师生讨论后认为:由“篱”到“墙”表现了情感的隔膜越来越大,于是,句尾的一个“矣”字,像一声叹息,表现出了作者的无奈与悲凉

8、。这样的设计,才真正体现出语文教学的本质,着眼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尤其是对“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的品评,这几句话没有一个字言及思念,但思念之情却表现得深挚动人。妻子死后,这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就是归有光寄托和倾诉的情感惟一对象了,此时,树就是妻子的化身,睹物思人。教师再适时地点出苏轼悼念亡妻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形成了课堂教学中的链接,这种链接,有“四得”。“得体”:由文句到词句,相互照应,得完备之体;“得意”:文意是悼亡,词意也是悼亡;“得情”:文意表达了怀妻之情,词意亦是;“得境”:品评文句形成了几多哀愁几多相思几多离苦的

9、意境,再拿词句来吟诵,形成了一种特定的课堂教学氛围。病梅馆记:在传统朗读法中融入学法指导(授课者:江苏周黎)初读有了印象,再读没了障碍,那么三读我们再从无到有,来个“三读有感觉”。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并且准备用一句话概括一下这篇文章写的什么。师生讨论后总结方法:a知人论世法(介绍龚自珍及写作背景);b触类旁通法(以前学过的此类“说”“记”文字如爱莲说等多借物抒情言志);c瞻前顾后法(补充的单元导读及课后练习);d明察秋毫法(诏,帝王专用)。又明确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对清统治者摧残、压抑人才的愤慨、痛惜,表达了要求改革的心情。我对周黎的课,曾做过现场评价:“四读一贯之,每读

10、明要求;语言细推敲,词句为抓手;文本勤研读,背景添深厚;分享心所得,小组有交流;疑义相与析,引领现绿洲。”这个细节设计体现两个特点,一是重视朗读,当然这里的朗读是全文朗读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朗读,就是朗声读书,即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变文字这个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在课堂教学细节设计过程中适当地安排朗读,就能很好地让学生通过直觉思维方式对语言的意义、情态、情味综合地进行感受。周老师的“三读”(后面还有“四读品赏鉴”)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读来把握作者的生活体验和心灵的传达。二是重视了学法指导。新课标中提出的三维目标中就包含了过程和方法,在阅读教学细节设计中有机地融进阅读

11、的方法,就能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从而获得多元的阅读经验,有利于学生在阅读中整合各种阅读策略。周老师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总结“知人论世法”、“触类旁通法”、“瞻前顾后法”、“明察秋毫法”等读书方法,并在阅读实践中内化为学生阅读的素质。“知人论世法”的运用,周老师没有一开始先交待,而是穿插在教学过程中,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通过介绍背景来深化学生的理解。“触类旁通法”的运用,如对全文中的23个“之”、14个“以”的学习,重点讲解一两个,其他则让学生归纳比较,举一反三;又如联系以前学过的此类“说”“记”文字,如爱莲说等多处借物抒情言志的文章。“瞻前顾后法”的运用则让学生理清文脉,理顺关系。“明察秋毫法

12、”的运用,则是让学生于无疑处生疑,于作者不经意处经意,像对文中一些动词和叹词的品赏和推敲。扬州慢(淮左名都):适度引领与平等对话(授课者:福建郑云如)师:王国维是现代国学大师,他在人间诗话中这样评价姜夔(展示课件):“南宋词人,白石有格而无情。”“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就这首词而言,你同意他的看法吗?(生沉思)师:好,我们先来看看,这首词是不是如王国维老先生所说那样,就真的是无情呢?生1:我不同意王国维的说法。因为这首词中虽然诗人并没有直接表达他的感情,但是诗人在描写景物时候已经融入了他的感情。师:能不

13、能说具体些,比如能不能结合具体的词句来说说?生1:比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这里描写的景物如二十四桥,河水,还有月亮就给人一种伤感的感觉,有几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味道。师:好,分析得不错。特别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很有味道。还有没有其他同学来说说?生2:我也不同意王国维的说法。我就觉得,就比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就很有“言外之味,弦外之响”,诗人只说桥,河水和冷月,看起来似乎很平常,但细细品味,会让人油然而生黍离之悲。师:是的,这里颇有几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之感。能不能分析得再具体些?生2:这里只有景物,却没有人,而且“冷月无声”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更能

14、表现出扬州荒凉的景象。也就是说诗人虽然没有明说,但却能让人产生无尽联想,我觉得这便是言外之味弦外之响。师:分析得很好。刚才两位同学都可以说是姜夔的粉丝,如果姜夔泉下有知的话一定会称你们为知己,但就没有王国维先生的知音吗?生3:我同意王国维先生的观点,我就认为这首词确实读起来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比如他写景似乎只是点到为止,但我觉得这就是姜夔诗词的特点和风格。这一教学细节设计,是一段非常精彩的师生对话。第一,以王国维对姜夔的评价作为引子,引发学生深入品味这首词的精妙之处情景交融、用典、语言精巧等。这在师生对话中属于“垂直性的互动”。本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属于平等的地位,在这里,教师先把自己阅读知识

15、和阅读经验告诉学生,即王国维对姜词的评价,首先发问,让学生去思考,这样教师就成为平等对话中的首席,与学生构成了垂直性地互动。这样的教师发问,就构成了这一教学细节中的主问题,让学生思考的重点不是王国维的评价,而是由此引导学生将注意力放在文本的阅读和赏析之上。第二,生1和生2在课堂上都是对王氏的观点提出不同看法,分别说明了自己思考的结果,生1体会出“给人一种伤感的感觉”,生2说“让人油然而生黍离之悲”,语言表达不同,但情感的指向是一样的。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在范围和程度上存在着差异,但可以相互启发,这种对话交往可以“彼此拥有他人的片段的信息,从而引起同样的情感与经验,产生知识,是彼此共振。”(钟启泉学

16、科教学论基础)这种学生之间的对话叫做“水平性互动”。这种“水平性互动”使课堂的交流信息交流状态呈现出向度多的特点。第三,在这个教学细节中的对话还体现出批判性。生1和生2都对王氏观点持反对意见,有理有据,生3对王氏观点持赞同意见,又与生1生2持不同看法,这种对话互动形成了一个开放性、丰富性的学习环境,使得多种观点能够在同一个环境中得到聚集和碰撞,得到转化和提升。失街亭:把微笑和尊重送给学生(授课者:山东孙礼亮)师:请同学们跳读课文,从“失街亭”看,马谡是个怎样的人?生:第一段马谡开口就说“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可以看出,马谡是一个比较骄傲、狂妄自大的人。师:哦,自恃很高,狂妄自大这是你的观点。谁还能补充?生:我觉得他是一个死读兵书的人。因为只是纸上谈兵,不知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师:不错,你的意思就是他是一个死守教条的人。谁还有不同意见?生:我觉得马谡也不完全像他们所说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