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盐岩油藏注水开采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69296273 上传时间:2022-08-1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5.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碳酸盐岩油藏注水开采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碳酸盐岩油藏注水开采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碳酸盐岩油藏注水开采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碳酸盐岩油藏注水开采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碳酸盐岩油藏注水开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碳酸盐岩油藏注水开采(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早期注水试验必要性分析注水开发试验之所以在没有完全查明油藏类型的情况下提上议事日程,是因为考虑到:1.开发过程具有不可逆性,早试验可以早研究、早指导开发实践;2.天然裂缝开度随地层压力释放而闭合的现象同样具有不可逆特性;3.渗透率滞后效应虽然可逆,但渗透率无法也恢复不到原始水平;4.油田开发到中、高含水期时再注水,注入水利用系数会降低,形成低效循环.注水试验目的通过注水试验可望解决以下3 个问题:1.对比研究注水试验区与具有可比性的非注水区的开发动态,可了解此类碳酸盐岩油藏是否适宜注水开发;2.提前了解注水开发全过程,了解该类油藏怎样进行注水采油,如何保持油田合理压力水平,总结认识该类油田注水

2、开发的水驱油机理和开采规律;3.利用取得的各种试验资料,进行油田地质、油藏工程、采油工程和提高原油采收率等方面的综合研究,把握油藏注水开发规律.注水试验层位的选择注水层位的选取必须满足复杂油田注水开发试验要求,所选层位适应性强.对于块状碳酸盐岩油藏,一般宜采用边缘底部注水方式.对于层状碳酸盐岩油藏,注水方式最好采用边部注水.鉴于A 区碳酸岩油藏的复杂性(油藏类型还未完全搞清楚),所以目前只能做如下选择:平面上,注水层位尽可能选择在试验区的边底部(或腰部);剖面上,试注层位尽可能选择在缝洞储集体的底部.特殊性及风险分析国内外碳酸盐岩油藏注水开发实践证明,由于其储层结构和岩石性质与砂岩油田有着显著

3、的差异,使碳酸盐岩油藏注水工艺与砂岩油田相比,具有以下显著的特殊性:1.储层具有明显的双重介质特征,渗透率级差大;2.注水方式以底部、边部为主;3.注水井井距大、注水压力低、吸水指数高;4.注入水受重力影响明显.关于注水方式试验注水方式有以下3 种特征:1. 按注水井所处剖面位置是底部注水;2. 按其所处平面位置而言是边缘注水;3. 按注水井与生产井间的排列关系看是点状注水.周期注水周期注水根据油藏的开采条件, 按对称与不对称周期、不同含水阶段等条件, 设计了周期注水方案。1 周期注水与稳定注水相比可以增加采油量。周期注水时, 只要地层压力变化范围的低值比稳定注水时的压力水平低, 就可以获得增

4、油效果。2 岩块系统的增油效果与压力变化幅度有关;微细裂缝的增油效果与压力变化速度有关。压力变化幅度大、速度快有利于增油。3 相同开采条件下, 非对称周期(长停短注)的效果好于对称周期。4 含水80 % 以前开始周期注水效果更好。降压开采为了对比不同采液量、注水量时的降压开采效果, 结合油藏的实际情况, 共设计了9个方案。分析计算结果得到以下认识:􀀁􀀁􀀁􀀂 1.油田开发后期采用降压衰竭式开采可以充分发挥岩石和流体的弹性作用, 采出水淹区岩块内的部分剩余原油。依靠各种方式(控注、停注、提液)降压开采, 在同一时刻的岩块累积产

5、油量都高于保持压力方案的岩块累积产油量。且随着压降增大, 油藏水淹体积增加变慢, 岩块累积采油量增值大于裂缝累积采油量增值。这说明, 油藏增加的产量主要来自广大水淹区的岩块。2.可以控制油水界面和含水上升速度, 水驱油效率提高。降压开采一方面使油藏由人工水驱为主转为以天然水驱为主, 使底水推进速度更趋均匀;另一方面使重力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边部的油向顶部聚集的作用增强。其结果, 油水界面和含水上升速度下降, 产量递减减缓。从停注降压的水驱特征曲线可见, 曲线偏向产油轴, 水驱油效率有所提高。􀀁􀀁􀀂 3.可以充分利用油藏边底水能量, 降低采油成

6、本。诸如任丘雾迷山组油藏边底水能量较充足的油藏, 降压开采可以充分发挥其作用。这样既保证了一定的生产液面,又减少了注水量,故采油成本降低。􀀁􀀁􀀂 4.单纯靠提高排液量降压,不利于改善开发效果。提高排液量可以加快降压速度, 且由于生产压差增大,使岩块产油量增加。但同时却又加剧了底水沿高渗透裂缝的窜流,使含水上升速度加快,累积水油比增大,开发的经济效果变差。所以,要采取提液降压就必须以有效堵水为前提, 有效地控制底水窜流, 才能在增油的同时改善油藏的开发效果。􀀁􀀁􀀂 5.可提高油藏的最终采收率和经济效益。对比停注降压和保持压力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