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课程与教学论

大米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6.50KB
约15页
文档ID:469278169
课程与教学论_第1页
1/15

课程与教学论资料整顿王本陆 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章 前言1.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现象、问题、规律二)事实问题、价值问题、技术问题三)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2、教学论学科的形成: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1632年刊登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一般教育学》,是继《大教学论》之后教学论学科形成的另一种重要里程碑3. 教学论研究具有某些基本特性:   第一,强调教学论的哲学和心理学基本 第二,强调提高学科的独立性和科学性 第三,形成了教学论的基本范畴    第四,形成某些最基本的教学思想   第五,注意理论和实践的互动,浮现了专门的教学实验   第六,浮现了一大批专门研究教学论的教育家4. 一般觉得,美国学者博比特,19出版《课程》,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美国教育家泰勒,于1949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该书在现代课程论学科发展上具有里程碑意义5. 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 1. 课程与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工作  2. 课程与教学论需要系统学习:   A. 不能把学过和真正掌握画等号  B. 掌握课程与教学论有多种途径。

  C. 系统学习是全面掌握的基本方式    D. 真正全面掌握是个长期的过程6. 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措施:  A掌握学科的基本构造   B联系实际,学思结合 C注意扩展学习             第二章 课程的基本理论1. 课程:就是指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安排2. 国内课程论专家施良方把课程定义归纳为六大类型: 课程:即1教学科目;2有筹划的教学活动;3预期的学习成果;4学习经验;5社会文化的再生产;6社会改造3. 学科课程:重要是指从各门学科领域选择部分内容,分门别类地组织起来的课程体系,由于它是分门别类的设立,因此又被称作“分科课程”4. 课程的体现形式涉及:课程筹划,课程原则,教科书,和其她教学材料A课程筹划:是有关学校课程的宏观筹划,它规定学校课程的门类、各类课程的学习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实践的整体规划等 课程筹划需要遵循的几种基本原则:  1整体性2基本性3开放性B课程原则:是编写教科书的直接根据,是检查教学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进行课程评价的直接尺度国内目前正在实行的各科课程原则,基本有如下几种部分构成: (1)前言 (2)什么目的 (3)内容原则(4)实行建议 (5)术语解释 C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是教师和学生用来教和学的重要材料。

5. 美国课程论专家古德莱德觉得课程实行有五个层次:即抱负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6. 为什么目前课程会在十七十八世纪正式形成?因素如下“  A从社会制度看,17、18世纪是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期  B从时代状况看,这是一种科学知识大发展的时期 C学制的确立对课程的完善提供了条件  D现代教学制度的确立,给现代课程的组织与实行提出了更高的规定7. 现代课程区别于古代课程的重要特性是:(1)从内容上看,自然科学进入了现代课程体系并获得了合法的地位2)在内容的进程安排上,纵向上增强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连贯性,横向上加强了多学科之间的协调性3)从课程的性质上看,民主化、科学化,是现代课程的明显特性4)从课程实行看,形式多样,课堂活动丰富,教科书编写合理8. 现代多种各样的课程形态:  一、知识本位、小朋友本位、社会本位课程 二、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  A 学科课程是指,从各门学科领域选择部分内容,分门别类地组织起来的课程体系,由于它是分门别类的设立,因此又称作分科课程    B活动课程是指,小朋友自己组织一系列的活动,小朋友通过活动学习,经验得到丰富和增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三、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A分门别类地设立的课程,就叫“分科课程”  B将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综合设立为一种学科的课程,就叫“综合课程”四、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   A隐性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B显性课程则是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五、必修课与选修课 A必修课就是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  B选修课是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状况来选择学习的课程9. 影响课程发展的外部因素:       内部因素: A社会对课程发展的影响     a学制 B小朋友对课程发展的影响       b课程老式 C知识对课程的影响            c课程理论         第三章  课程目的与课程内容1. 课程目的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2. 课程目的的价值取向:影响较大的重要有三种    A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 B学生本位的价值取 C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3. 课程目的的形式取向重要有四种类型: A普遍性目的 B行为性目的 C生成性目的 D体现性目的4. 拟定课程目的的根据重要有三个:  A学习者的需要 B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C学科的发展需要5. 拟定课程目的的基本环节: a明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的。

b分析课程目的的基本来源.   c选择课程目的的基本取向  d运用“需要评估模式”6. 课程内容是指:为了增进学生的发展而精心选择出来的人类文明的精髓成果,是通过改造加工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教育材料7. 课程内容有三种基本取向:  A课程内容即教材或学科知识 B课程内容即现代生活经验 C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8. 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A注重基本性 B贴近社会生活 C尊重学生经验 D强化价值观和道德教育9. 施瓦布把学习者、教师、教材、环境看做课程组织的四大要素 古德莱德把课程要素划分为范畴、持续、序列、整合四个方面10. 课程内容组织的原则: A对的把握课程内容组织的不同取向学科、学生爱好与发展、社会问题、混合四取向) B解决好垂直组织水平组织的关系 C解决好逻辑顺序与心理素质的关系 D解决好直线式与螺旋式的关系11. 选择小学课程内容的基本原则: A基本性原则 B时代性原则 C实用性原则 D综合性原则       第四章 课程实行与课程评价1. 课程实行是课程编制的必要环节,是验证和发展课程的重要形式,是课程改革的一种实质性阶段和有机构成部分。

2. 课程实行的基本取向:A忠实取向 B适应取向 C创生取向 D得过且过取向3. 课程实行的方略与模式: 方略:A自上而下方略 B自下而上方略 C自中而上方略 模式:1领导--障碍过程模式 2研究--开发--传播模式   3兰德课程变革动因模式4. 为什么说教学是课程实行的重要途径? A这是由教学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不可替代性决定的 B这是由课程实行的目的和学生发展的复杂性决定的 C这是由课程实行的不拟定性和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决定的5. 影响课程实行的因素: 1课程筹划自身的特点(实用性、明确性、相对优越性) 2课程变革的民主化限度  3教师培训  4评价的配套改革 5多种外部因素的制约6. 课程评价的含义:对课程编制全程各环节,多种因素的价值判断过程7. 课程评价的功能: A导向规范功能 B诊断鉴定功能 C鼓励改善功能8. 课程评价的类型: 1决策性、研究性、和工作性评价(按目的分) 2自评价与她评价 3诊断性、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价  4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 5单向评价和综合评价9. 课程评价过程的五个环节: A拟定评价目的与对象 B分析评价目的、拟定评价准则和指标。

C收集评价资料  D解决、分析资料 E做出判断报告成果10. 课程评价的对象: 1课程筹划评价  2教学大纲评价 3教科书评价11. 几种西方课程评价模式简介: 1泰勒的目的评价模式 2CIPP课程评价模式 3CSE评价模式 4目的游离模式  5应答模式                第五章 校本课程开发1. 校本课程是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状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2. 校本课程开发的特性:  A从课程管理的角度看,校本课程开发的责任方,是学校和教师,是一种较为民主的课程决策机制  B从课程开发的角度看,它作为一种课程开发模式,在开发主体、开发范畴、教师角色、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影响等方面具有自身特色3. 以校为本,这一主线特性的理解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属于学校4. 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意义重要是: A它赋予了学校和教师开发课程的权利和职责,使得课程决策民主化 B它给学校和教师提供了自由发展的机会和空间,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师的教育素养    C对学生来说,个人的爱好需要和个性特点在课程上得到了照顾 D它打破了政府对课程开发的垄断,增进了课程理论知识和开发技术的普及。

5.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意义: A它发展了学校可以进行课程决策的信念 B它从理论上确立了国家、地方、学校在课程开发方面的职责和权限 C它丰富了课程观,发展了课程开发的模式  D校本课程开发还丰富了教师教育理论,解决了教师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  E校本课程开发还使广大中小学成了多种教育理念和课程理论的“实验田”6. 学习经验的组织关系重要有两种: 一是纵向组织关系二是横向组织关系在解决学习经验的纵向和横向组织关系应注意:持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7. 教师的教学实践是检查课程有效性的重要手段8. 评价的基本程序是:1界说目的2拟定使学生有机会体现教育目的所隐含的那种行为情境3编制评价手段4借势和使用评价成果9. 校本课程开发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形式10. 学校实行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具有的基本条件有: A明确而独特的学校教育哲学 B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构造 C机械的学校教育哲学的教学系统 D学校内部评价与改善机制 E教师的工作时间与专业技能11. 校本课程开发的常用措施: A调查研究 B集体审议 C课程编制(问题解决、任务定向、自由定向的方式      第六章 教学的基本理论1. 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引下,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2. 教学的基本要素:学生,教师,内容3. 教学内容就是,为了增进学生发展而精心选择出来了人类文明的,精髓成果,是通过改造加工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教育材料4. 教师对学生的基本结识(目前学生观):  A学生是发展的人  B学生是独特的人 C学生是学习主人 D学生是责权主体5. 教学实验室的重要特性是: A教学结识是学生个体结识活动   B有教师教是教学结识的重要特性  C教学结识具有间接性   D教学结识尚有发展性6. 古。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