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69262651 上传时间:2023-12-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居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农村居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农村居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农村居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农村居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居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居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村居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有关数据表明,近几年来,燕郊地区农民收入持续不断 增加,年胜一年,对数据深入分析发现,村民们推陈出新, 一改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传统农业模式,发展多项经营的 商品农业,另外农民思想也发生转变,不再固守土地,离乡 务工也推动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自从镇政府提出“农民增加收入一个主要途径是调整农业 产业结构”以来,乡党委、 政府 带领燕郊村民紧紧 围绕 粮食 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抓调整,突出本地优 势、因地制宜发展订单农业、大棚农业。在种植小麦,玉米 的基础上,建设大棚生产基地,种植绿色生态食品,凭借燕 郊是北京郊区的良好区位,大棚种植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重 要渠道, 相

2、比前几年来看, 20xx 年农业的比较收益大幅提高 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由 2500 上升到 3200. 。农民增加收入的另一个主要途径是外出务工收入据 xx 年年 统计 ,全乡总劳力 8206 人,其中长年外出务工 劳动 力 2966 人,约占总人口 %。从调查情况来看,外出务工劳动 力按每年最低纯收入 2400 元来算,全乡仅外出务工一项可 带回资金 712 万元,人均 498 元。在燕郊人民取得骄人的成绩同时,也存在着中国底层劳 动人民的普遍弱势。当前农民的消费开支负但仍然过重,据调查,农民的收 入主要支出于农业生产、 医疗 费、学费等。由于农业生产 资料的价格有较大程度的增长,农业生产

3、的费用仍然要占农 民收入相当大的比例;另外是医疗费用支出,农民一旦生病 住院,医疗费用支出比重就大幅度上升,尤其是主要劳动力 生病后,致使该家庭劳动力缺乏,常常很快就会返贫。另外,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虽然乡党委,政府加 大了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农民的素质有所提高, 但是农民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主要体现在生产 经营 管 理 技能、 文化 科学素质和观念意识等方面,既影响了农 业的生产,也影响了劳动力的移,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外出务工只能做苦力和劳动密度高的行业,未能以劳动力产 生劳动价值,造成了人力资源的优势不能显现。农民经营生产方式粗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 产规模过

4、于狭小, 规模经营还只是少数; 二是 科技 含量低, 农户缺少农作物新品种的应用、种植、病虫害有效预防等技 术,新种一种家作物要花上三年五年的时间去培育;三是管 理粗放,缺少精细耕种的田间管理以及精确的经济核算,造 成了生产资料的极大浪费和生产成本的增加。农民的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户从 真正意义上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 者和决策者,改革把农民推向市场经济的前台,农产品以从 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农民正确地掌握信 息,指导生产经营成为在市场中取胜的必要条件,但从目前 来看农民的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农民信息不灵是农村的一大 普遍现象,这就造成了农村农

5、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困难加大。农业结构不合理。一是种植结构不合理,大多数农民仍 然把粮食生产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在买方市场的条件下农 民增收产困难加大;二是品种不合格,突出表现在经济作物 中“大路”品种多,特色品种少;三是产业化经营程度低, 不能形成主导产业品牌做大做强。近年来,党中央 国务院 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连续 两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农民增 收问题, 是当前各级党委、 政府的一个中心工作, 事关全局, 意义非凡。 “农业兴, 农村富; 农业稳, 农村稳。”可见“三 农”问题是当前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的紧迫 而繁重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对于燕郊这样一个农业

6、大乡来 说,要实现富民强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认 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突出 抓好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因此促进农民增收必须有新思路 和新举措,采取综合性措施,在发展战略、政策措施和工作 机制上有一个大转变。针对上述原因,我认为,要使农民收 入保持较快增长,应该如是做。解放思想,增强市场意识,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 民增收,就必须加大农业产业增收结构调整力度,自觉按照 市场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想要发展就 必须拥有市场,这是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一是增强市场主 导意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市场引导生产,大力发展 “市场农业” 和“订单农业”

7、 。按照市场的要求来进行生产, 不仅仅要以当前市场为导向,还要以未来的市场变化趋势为 导向,形成“人无我有”的局面,抢占先机;二是增强 量 效益意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在农产品相对过剩的背 景下进行的,因此调整产业结构必须要适应市场化的需求, 把提高农产品质量放在首位,形成“人有我优”的格局,提 高农业产业经济效益;三是增强特色创新意识,调整农业结 构不能盲目跟随,别人怎样调整就跟着怎样调整,这不仅仅 会严重挫伤农民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还会使农民减收, 因此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注重特色,形成 “人优我特”,促进农业增收。扩大劳动力转移输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认真落实省 市县关于

8、加快农村剩余劳力转移输出的政策意见,把发展劳 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措施来抓。一是要强化 传 ,大力营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输出的良好氛围,切实 转变农民“死守家门、固守土地”的封闭观念,提高劳动力 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二是坚持就地转移的和外出转移两手抓, 推动农民 就业 多元化,鼓励农民自主创业,促进农民持久 稳定增收。大力发展二三产业,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促进农民增收, 单纯从大农业方面来促进是远远不够的,保持农业的稳定发 展,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困难的 问题,有道是“无工不富” 。因此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大力发 展二三产业,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一二三产业协

9、调发展。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促 进农民进厂就业,使一些有后顾之忧的农民既能搞好农业生 产,又能增加劳务收入;二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力发 展第三产业,引导农民“洗脚上岸” ,发展个体商贸业和运 输业,多方面拓宽增收渠道,保持农业增收稳定。强化培训,逐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科学技术的第一生 产力,当今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农民素质偏低已成为制约农 民增收的瓶颈,要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突破这个瓶颈,提 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一是充分利用 广播 、 电视 、杂志、 互联网等手段,为农民解疑释难,最快捷的推广农业实用科 技,普及农村致富实用技术,满足人民对科技的渴求;二是 利用省市扶贫培

10、训的契机,使一批农业生产骨干走出去,洗 脚上岸进课堂,培养他们的市场头脑和科技头脑,提高一切 围绕市场转,一切依靠科技干的致富本领,再让他们去培训 农民,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夯实农业基础, 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 一是鼓励农民 组 织 农业 协会 ,按市场化要求组建股份公司,采取“公司 + 基地 +农户”和“公司 +协会 +农户”的方式,开展农产品流 通,农业生产及农村 社区 服 务 ,促进农产品的产供销市 场一体化,拓展增收空间。二是优化基层干 部队 伍,着力 选择和和使用有技术、有经济头脑的农村基层干部,团结带领农民发家致富, 务实创新的开展工作, 促进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三是

11、加大资金投入,夯实农业基础,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加 大资金筹措力度,积极编报项目向上争取资金,搞好农业综 合开发项目的规划和管理;加强农田 水利 设施建设,确保 农业稳产高效;加快农业新机具的推广,推动农业机械化步 伐,提高农民劳动效率;加快实施农村实事工程,改善农民 生活条件,优化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 展。发展农村经济,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使农民这个群体随着经济的发展,尽 快富裕起来,是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构建 和谐社会 中所不 能回避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为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 增强促进农民增收的紧迫感和自觉性, 振奋精神、 扎实工作, 尽快实现农业收入的较快增长,努力开拓农业和农村工作新 局面,为建设小康燕郊、和谐燕郊做出更大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