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逊干涉仪改进创新实验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69228508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迈克尔逊干涉仪改进创新实验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迈克尔逊干涉仪改进创新实验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迈克尔逊干涉仪改进创新实验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迈克尔逊干涉仪改进创新实验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迈克尔逊干涉仪改进创新实验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迈克尔逊干涉仪改进创新实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迈克尔逊干涉仪改进创新实验(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迈克尔逊干涉仪改进迈克尔逊干涉仪,由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和莫雷合作,为研究“以太”漂 移而设计制造出来的精密光学仪器。它是利用分振幅法产生双光束以实现干涉。 通过调整该干涉仪,可以产生等厚干涉条纹,也可以产生等倾干涉条纹。利用该 仪器的原理,研制出多种专用干涉仪。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好处:(1)由于干涉仪所产生的干涉条纹由平面Ml和M2之间的空气薄膜所产 生的干涉条纹是完全一样的。Ml和M2之间所夹的空气层可以任意调 节。如果 M1 和 M2 平行、不平行、相交甚至重合。(2)迈克尔逊干涉仪光路中把两束相干光相互分离很远,这样就可以在任 一光路里放进被研究的东西。通过干涉图像变化可以研究物质的某些

2、 物理特性。如气体折射|测透明度的厚度等。问题讨论:由实验中需要调节Ml和M2相互垂直(Ml和M2相互平行)时, 是在没有干涉条纹出现的情况下,利用视场中两个光点的位置来操作的,但实际 会发现这样的光点一般都有很多。这些光点的出现是源于入射光束在被分光镜分 为两束以及它们在传输过程中所经历的多个玻璃的折射、反射。由下图所示的主 光路传输路径总结一套快速选对对应观测光点的方法。由图可见,入射光束在分光镜的第一表面和分束面都会有部分光向 M1 方 向反射,经 M1 再次反射后,从观察屏上看到右边光点是由分束面反射,即我们 所需的对应光点。透过分光镜的光经 M2 镜反射后,在补偿镜的两个形成两个向

3、观察方向反射的光点,右边第三个光点才是由分束面反射。即我们要找的对应光 点。一、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原理干涉条纹是等 光程差点的轨迹,因此,要分 析某种干涉产生的图样,必求出相 干光的光程差位置分布的函数。若干涉条 纹发生 移动,一定 是场点 对应的 光程差 发生了变化 ,引 起光程差变化 的原因,可能是光线长度 L 发生变化,或是 光路中某段 介质的折射率n发生了变化,或是薄膜的厚 度e发生了变化。(一)图示迈克尔逊 干涉仪原理1. 图中 M1 和 M2 是在相互垂直的两臂上放置的两个平面反射镜,其中M1是固定的;M2由精密丝杆控制,可沿臂轴前、后移动,移动的距离由刻 度转盘(由粗读和细读 2

4、组刻度盘组合而成)读出。在两臂轴线相交处,有一 与两轴成45。角的平行平面玻璃板G1,它的第二个平面上镀有半透(半反 射)的银膜,以便将入射光分成振幅接近相等的反射光和透射光,故G1 又称为分光板。 G2 也是平行平面玻璃板,与 G1 平行放置,厚度和折射率 均与G1相同。由于它补偿了光线和因穿越G1次数不同而产生的光程差, 故称为补偿板2. 透过G1向着Ml前进,这两束光分别在M2、Ml上反射后逆着各自的 入射方向返回,最后都达到E处。因为这两束光是相干光,因而在E处的观 察者就能够看到干涉条纹。由 Ml 反射回来的光波在分光板 Gl 的第二面上反射时,如同平面镜反射 一样,使Ml在M2附近

5、形成Ml的虚像Ml,因而光在迈克尔逊干涉仪中自 M2和Ml的反射相当于自M2和Ml的反射。由此可见,在迈克尔逊干涉仪 中所产生的干涉与空气薄膜所产生的干涉是等效的。当M2和Ml平行时(此时Ml和M2严格互相垂直),将观察到环形的等倾干 涉条纹。一般情况下, Ml 和 M2 形成一空气劈尖,因此将观察到近似平行的 干涉条纹(等厚干涉条纹)。(二)公式解释迈克尔逊干涉仪原理l. 单色光波长的测定用波长为入的单色光照明时,迈克尔逊干涉仪所产生的环形等倾干涉圆条 纹的位置取决于相干光束间的光程差,而由 M2 和 Ml 反射的两列相干光波的 光程差为 =2dcos i (l)其中i为反射光在平面镜M2上

6、的入射角。对于第k条纹,则有 2dcos ik = kA (2)当M2和Ml的间距d逐渐增大时,对任一级干涉条纹,例如k级,必定是 以减少cosik的值来满足式(2)的,故该干涉条纹间距向ik变大(cos ik值 变小)的方向移动,即向外扩展。这时,观察者将看到条纹好像从中心向外“涌出”,且每当间距d增加入/2时,就有一个条纹涌出。反之,当间距 由大逐渐变小时,最靠近中心的条纹将一个一个地“陷入”中心,且每陷入 一个条纹,间距的改变亦为入/2。因此,当M2镜移动时,若有N个条纹陷入中心,则表明M2相对于Ml移近 了 d = N (3)反之,若有 N 个条纹从中心涌出来时,则表明 M2 相对于

7、Ml 移远了同样的距 离。如果精确地测出M2移动的距离 d,则可由式(3)计算出入射光波的波长。2. 测量钠光的双线波长差入 钠光2条强谱线的波长分别为入1 = 589.0 nm和入2 = 589.6 nm,移动M2, 当光程差满足两列光波和的光程差恰为入1的整数倍,而同时又为入2 的半整数倍,即 k1 入 1=(k2 + )入 2这时入1光波生成亮环的地方,恰好是入2光波生成暗环的地方。如果两列 光波的强度相等,则在此处干涉条纹的视见度应为零(即条纹消失)。那么干 涉场中相邻的 2 次视见度为零时,光程差的变化应为 L = k入1=(k+1)入2 (k为一较大整数) 由此得入1 一入2 =于

8、是入二入1 一入2 =式中入为入1、入2的平均波长。对于视场中心来说,设M2镜在相继2次视见度为零时移动距离为 d,则 光程差的变化 L应等于2卜d,所以入=(4)二、迈克尔逊干涉仪的操作步骤(一) 观察扩展光源的等倾干涉条纹并测波长1点燃钠光灯,使之与分光板G1等高并且位于沿分光板和M1镜的中心 线上,转动粗调手轮,使M1镜距分光板G1的中心与M1镜距分光板G1的中 心大致相等(拖板上的标志线在主尺 32 cm 位置)。2. 在光源与分光板G1之间插入针孔板,用眼睛透过G1直视M2镜,可 看到2组针孔像。细心调节M1镜后面的3个调节螺钉,使2组针孔像重 合,如果难以重合,可略微调节一下M2镜

9、后的3个螺钉。当2组针孔像完 全重合时,就可去掉针孔板,换上毛玻璃,将看到有明暗相间的干涉圆环, 若干涉环模糊,可轻轻转动粗调手轮,使 M2 镜移动一下位置,干涉环就会 出现。3. 再仔细调节M1镜的2个拉簧螺丝,直到把干涉环中心调到视场中央, 并且使干涉环中心随观察者的眼睛左右、上下移动而移动,但干涉环不发生“涌出”或“陷入”现象,这时观察到的干涉条纹才是严格的等倾干涉。4. 测钠光 D 双线的平均波长。先调仪器零点,方法是:将微调手轮沿某 一方向(如顺时针方向)旋至零,同时注意观察读数窗刻度轮旋转方向;保持 刻度轮旋向不变,转动粗调手轮,让读数窗口基准线对准某一刻度,使读数 窗中的刻度轮与

10、微调手轮的刻度轮相互配合。5. 始终沿原调零方向,细心转动微调手轮,观察并记录每“涌出”或 “陷入”50个干涉环时,Ml镜位置,连续记录6次。6. 根据式(5-8),用逐差法求出钠光 D 双线的平均波长,并与标准值进 行比较。(二)观察等厚干涉和白光干涉条纹在等倾干涉基础上,移动 M2 镜,使干涉环由细密变粗疏,直到整个视 场条纹变成等轴双曲线形状时,说明M2与Ml接近重合。细心调节水平式 垂直拉簧螺丝,使M2与Ml有一很小夹角,视场中便出现等厚干涉条纹, 观察和记录条纹的形状、特点。2.用白炽灯照明毛玻璃(钠光灯不熄灭),细心缓慢地旋转微动手轮, M2 与M1达到“零程”时,在M2与Ml的交

11、线附近就会出现彩色条纹。此时 可挡住钠光,再极小心地旋转微调手轮找到中央条纹,记录观察到的条纹形 状和颜色分布。(三)测定钠光 D 双线的波长差1.以钠光为光源调出等倾干涉条纹。2移动M2镜,使视场中心的视见度最小,记录M2镜的位置;沿原方向 继续移动 M2 镜,使视场中心的视见度由最小到最大直至又为最小,再记录 M2 镜位置,连续测出 6 个视见度最小时 M2 镜位置。3用逐差法求d的平均值,计算D双线的波长差。三、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应用(一)精密测量长度或光波波长在实际测量中,通过调节迈克尔逊干涉仪两臂上Ml和M2之间的空气 层的距离 d,来改变在光屏上的干涉条纹的移动数目 N。根据公式:a

12、 = 2我们可以很容易算出光波的波长。 A27同样,如果已知光波波长入,我们也可以很容易测量精密的距离。(二)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在弄清光波的电磁本质之前,就已经提出光的波动理论并得到完善,以 太存在的假设是很自然和必要的。所谓以太就是光波借以传播的弹性介质, 就象声波是借助空 气而传播一样。以太观念提出后,很自然想到或许就是 牛顿体系中的绝对空间。因此,一度有许多实验企图去发现地球相对于以太 的速度,从而规定出绝对空间,如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实验分析:从出系来看,光线从所需的时间为1? - V c + v c(l - v2/;2)光线从GTM? TG所需的时间为2ZS =rc(l V2/c2y两束光到达望远镜的时间差约为于是两光束的光程差为仪器旋转90 -过程中,望远镜视场中应看到干涉条纹移动酗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