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期考文言文复习材料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69228440 上传时间:2024-02-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半期考文言文复习材料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半期考文言文复习材料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半期考文言文复习材料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半期考文言文复习材料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半期考文言文复习材料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半期考文言文复习材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半期考文言文复习材料(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半期考复习伤仲永复习材料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题目中的伤意即悲伤哀痛。体现了作者伤感的感情基调。本文是一篇随笔,叙事部分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然后进行议论,揭示道理。本文叙事先扬后抑。唐宋八大家是指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曾巩。二、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世隶耕l 或以钱币乞之q 日扳仲永pn 环谒于邑人yy不能称前时之闻chn 泯然众人矣mn 今夫不受之天f 而已邪y三、重点实词。世隶耕(属于)称前时之闻(相当)仲永之通悟(通达智慧)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聚、团结)彼其

2、受之天也(他)泯然众人矣(完全)贤于材人(贤:胜过。材人,有才能的人)环谒于邑人(四处拜访)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采和道理)稍稍宾客其父(渐渐)或以钱币乞之(求取)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没有达到要求)父异焉(对感到惊异)即书诗四句(写)邑人奇之(以为奇)稍稍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父利其然也(以为利)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还自扬州(从)复到舅家问焉(复:又焉:代指方仲永的情况)卒之为众人(最后)固众人(本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是:从此。立就:立刻完成)四、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贤于材人远矣(材同才,才能)五、各种词类活用(一般了解即可)

3、词类活用形容词作意动词邑人奇之之中的奇,是以为奇的意思父异焉之中的异,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名词作意动词父利其然之中的利,是以为利的意思宾客其父之中的宾客,是把当作宾客的意思名词作状语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日名词作状语,是每天的意思动词用作状语忽啼求之中的啼,原是动词出声哭的意思,这里作状语哭着的意思一词多义自:1.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闻:1.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2.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其:1.其诗以养父母(代词,这)2.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然:1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2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动词,以宾客之礼相

4、待)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名词,客人)为: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动词,成为)古今异义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从此。今义:判断动词)或以钱币乞之(古义:不定代词,有的。今义:或许,或者。)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文采或道理。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稍稍宾客其父(古义:渐渐。今义:稍微。)泯然众人矣(古义:平常人。今义:许多人,大家。)四、回答问题。1、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伤?答: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首先,因仲永的悲剧而“伤”,幼时天资过人却最终却“泯然众人”。当然这不能全怪仲永,他毕竟是个孩子,其责任应当由贪财的父亲来承担,因为他“

5、不使学”,剥夺了仲永的学习机会。因此,第二是“伤”社会上如仲永之父贪财短视的可悲之辈。第三是“伤”邑人闻听盛名趋之若鹜的不良心态。这也正是文中感慨“受于人者不至也”的深远意味。2、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答: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和对方仲永天资过人的有力衬托。3、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答:籍贯、身份、姓名及家世4、文中邑人奇之的奇有什么含义?答:奇是以为奇的意思。但不止是好奇,也会有尊重人才的意思,表明仲永的才能得到全县人的承认。5、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答: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愚昧无知。6、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时

6、的天资?答:为了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人的才能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让读者领悟到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7、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答:承上启下8、文中的受之天指的什么?受之人又指的什么?答:受之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之人指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9、作为家长,在发现孩子天资聪慧时应该怎样做?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会这样做?答:因材施教,及时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使其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不使学;父利其然也、世隶耕、邑人的捧杀。10、泯然众人矣一句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对方仲永泯然众人感到哀伤、惋惜。11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从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

7、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答: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12、本文中仲永由天资过人到平庸无七的变化过程说明了什么?(仲永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答: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不继续努力学习新知识,也很难取的成就。13、方仲永这一故事的结局是什么?读完本文,你悟出什么道理?(本文作者要讲述的道理是什么?)答:泯然众人矣。说明了人的天资与后人成材的关系。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受教育,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14、你怎样看待方仲永的父亲的做法?答:方仲永的父亲贪图小利却断送了仲永的前途,这是相当愚昧无知的,是让人鄙弃的。15、文章最后一

8、段议论讲述了什么道理?对作者的评论你有什么看法?答: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的重要性,形象地说明了后天学习对人发展的重要性。人的才能并非天生不变,教育和学习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是很重要的。16、你认为资质聪明的人怎样才能成才?答:不骄傲,勤努力,发扬自己的长处,继续发展。17、你认为人的天资和后天教育培养是什么关系?哪方面更重要?答:二者相辅相成,后天教育更为重要。 18、如果你天资聪颖,是一个方仲永式的神童,你将怎样做?答:如果我是个神童,我也会努力学习,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学习将会落后,我要勇于进取,敢为人先,将来更好地回报社会。19、如果你学习成绩一般,你是否会自暴自弃?答:如果我

9、成绩一般,我也会加倍努力,以为我知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20、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写几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答:1、方仲永空有天资智,朱买臣全靠勤奋功。2、聪慧无为伤仲永,勤奋有成勉后生五、4、方仲永自幼天资过人的具体表现有两处,分别是_和_。后来又发生_和“又七年,泯然众人矣。”的变化,变得“泯然众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_。(用原文填空)5、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最想对他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我眼中的方父:_我最想对他说:_ 6、第一段着重描写方仲永的神奇有什么作用?本文给我们怎样的教育和启示?_ 古代有不少勤奋好学的成语典故,请写出成语、人物典故各两个。成语和典故必须不相同。有关勤

10、奋好学的成语:_、_。勤奋好学的人物典故:_、_。答案:4、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5、方父是一个目光短浅,唯利是图的人 我最想对他说:“略”。 (合情又合理,语言通顺即可) 6、一个人的天资再好,如果不重视后天的教育和学习,是很难获得成功的。 有关勤奋好学的成语:废寝忘食 目不窥园 卧薪尝胆等 勤奋好学的人物典故: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 、程门立雪等。孙权劝学复习材料一、 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司马光,字君实,陕西夏县人,北宋大臣,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 2、本文选自资治通

11、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它是继史记之后的我国又一历史巨著;正如题名一样:“鉴于往事,资以治道”,是为使后代统治者吸取前代盛衰兴亡的经验教训,所以它着重于政治、军事,而缺少社会经济变动的记载。 3、作品理解: 本文描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的故事,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三、 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语气词。四、 古今异义。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2见往事耳 古义: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情 五、 成语。 1刮目相待

12、(看):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2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六、掌握文中三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孙权:三国时吴国国君,对部下关心爱护要求却很严格,又能循循善诱,耐心教导。吕蒙:吴国名将。知错能改,有军人的坦诚豪爽。鲁肃:吴国谋士,文人雅士,豪爽而不失风度,对朋友进步十分高兴。七、内容理解:1、本文记述了两件事:(1)孙权劝学,吕蒙就学;(2)鲁肃叹学,结友而别。2、孙权是怎样劝学的?(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孙权首先向吕蒙提出了学习的必要性。(2)“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又指出学习的可能性。可看出孙权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善劝。3、“卿今

13、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写出鲁肃为吕蒙才能的惊人长进而惊叹,侧面表现了吕蒙才能的惊人长进。4、“士别三日,大兄何见识之晚乎”写出:吕蒙为自己才略的长进之快之大而坦然自得。七、理解解答“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果断,语重心长,谆谆告诫,神态郑重严肃,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想一想孙权说此话时的神态? 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门传授经学的学官,而是别有目的。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恼怒的意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