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血液4h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69200940 上传时间:2023-04-12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4.9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血液4h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第三章血液4h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第三章血液4h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第三章血液4h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第三章血液4h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血液4h》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血液4h(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血液【目的要求】1.掌握内容:血细胞的理化特性、生理意义及生成调节,生理止血过程及血小板在止血中的作用;血浆晶体和胶体渗透压的形成和生理作用;2.熟悉内容:血液的组成;ABO血型和输血原则;血液生理学特性及生理功能3.了解内容:全血和血浆、血量和比容、血浆和血清的定义;Rh血型的特点【讲授重点】生理止血;血浆晶体和胶体渗透压;红细胞生理特性,红细胞生成调节;血小板止血功能,血液凝固过程;ABO血型系统,输血原则。【讲授难点】血浆渗透压;血小板的生理特性;红细胞生理特性,红细胞生成调节;血液凝固,Rh血型系统。【教学时数】4【教材】生理学(6版),姚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北京

2、案例:某新生儿,第二胎,出生后24小时出现黄疸,血红蛋白降低。查ABO血型为A型,Rh血型为Rh+,其母ABO血型为O型,Rh血型为Rh+。诊断为新生儿溶血病(ABO溶血)。问题1.该患儿为什么会出现溶血?2.如果其母血型为Rh-,其发病机制有何异同?第一节 血液组成和理化性质一、血液组成血液是流动在心脏和血管内的不透明红色液体,如果放入抗凝剂离心,管内的血液可分为两层,上层淡黄色透明液体为血浆层,下层为血细胞层。血细胞层中最上面的白色薄层是白细胞和血小板,下层是红细胞,呈红色。在血细胞中,红细胞数量最多,约占血细胞总数99%,白细胞和血小板只占0.151%。我们将血细胞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3、,称为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成年男性约为40%50%;成年女性约为37%48%;新生儿约为55%。血浆约占血液的55%,若不加抗凝剂,血液将在几分钟内凝固,血凝块收缩而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称为血清(serum)。当人体各器官发生生理和病理变化时,血液成分也会随之改变,故患病后常常要通过验血来诊断疾病。二、血浆(plasma)的化学成分与功能1.水及其溶质:在血浆中H2O约占9092,溶解在水中的溶质有Na+、K+、Ca2+、Mg2+、Cl-、HCO3-、HPO4-等电解质和小分子化合物及其一些气体分子。2.血浆蛋白:是血浆中多种蛋白的总称,约占68,除球蛋白来源浆细胞外,其他主

4、要由肝脏产生,用盐析法可将血浆蛋白分为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用电泳法可进一步将球蛋白分为球蛋白、球蛋白、球蛋白、球蛋白。正常成年人血浆蛋白含量为6585gL,其中白蛋白约占4048gL 球蛋白约占1530gL。具有营养功能、运输功能、缓冲功能、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功能、参与机体免疫功能、参与凝血和抗凝血功能。晶体物质溶液与其他体液化学成分比较人体各部分体液电解质含量(mmol/L)主要成分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主要成分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正离子Na+142.014512负离子HCO3-27.030.010.0K+4.34.4140.0Cl-103.0114.025.0Ca2+5.02.55.0HPO

5、4-2.02.22.080.0Mg+3.02.027.0SO41.01.11.020.0有机酸6.07.5蛋白质16.01.047.0总计155.0155.5182.0总计155.0155.5182.03.非蛋白含氮化合物:血浆中除蛋白质以外的其他含氮物质称为非蛋白含氮物质,包括尿素、尿酸、肌酸、肌酐、氨和胆红素。4.其他物质:血浆中含有葡萄糖以及各种脂类、酮体、乳酸等物质和一些微量物质如酶、维生素、激素等。三、血液理化性质(一)血浆PH(1)正常人血浆的pH为7.357.45(2)维持血浆PH恒定条件依赖血液中NaHCO3/H2CO3、蛋白质钠盐蛋白质、Na2HPO4/NaH2PO4三个主要

6、缓冲对;红细胞内还有血红蛋白钾盐血红蛋白、氧合血红蛋白钾盐氧合血红蛋白、K2HPO4KH2PO4、KHCO3H2CO3等缓冲对参与维持血浆PH的恒定;依赖正常的肺、肾功能。(二)血浆渗透压(1)血浆渗透压是血浆中溶质分子的移动所引起的压力,由溶液本身的特性所决定,其大小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成正比,而与溶质的种类及颗粒大小无关,分为胶体渗透压(colloid osmotic pressure)和晶体渗透压(crystalloid osmotic pressure)。胶体渗透压(colloid osmotic pressure):由大分子血浆蛋白组成的,对血管内、外水的平衡调节和正常血浆溶量维持起

7、重要作用,其大小取决于分子量小数量多的白蛋白;晶体渗透压(crystalloid osmotic pressure):由电解质、葡萄糖等小分子物质组成,对维持细胞内水分平衡和细胞正常体积极为重要。(2)渗透压单位:用1升水中所含的非电解质或电解质的毫摩尔表示,称为毫渗透摩尔,简称毫渗。(3)等渗液与等张液临床和生理所使用的各种溶液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比较;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如0.85NaCl,5glucose,1.9尿素。高渗溶液渗透压高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低渗溶液渗透压低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等张溶液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体积和形状的盐溶液。等张溶液一定是等渗溶液,但等渗

8、溶液不一定是等张溶液。输液时必须输等张溶液。如1.9的尿素是等渗液,但不是等张液。(三)血液的比重(Specific Gravity)血液比重(即血液浓度)是由血浆和血细胞比重共同决定,但主要还是取决于红细胞数量,一般为1.0501.060。血浆比重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为1.0251.030,全血比重1.0501.060,大小主要取决于红细胞数量;其意义利用血细胞与血浆比重差异可以进行血细胞比容、红细胞沉降率的测定、红细胞与血浆的分离。红细胞比重1.0901.092:取决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含量,红细胞比重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含量呈正相关;血浆比重1.0251.030:大小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

9、量。(四)血液的粘度(Viscosity)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会由于内部分子之间或颗粒之间的摩擦而表现出一定粘滞性,从而阻碍血液流动。血管中的血液粘滞性大小除了与切率、血液中血细胞数量及血浆蛋白含量有关外,还与血管的口径和温度有关。如果把水的粘度定为1,则全血的粘度为45,血浆为1.62.4。(1)影响血液粘滞性因素血细胞比容:在温度恒定不变时,全血粘度主要取决于血细胞比容的高低,血细胞比容越大,血液粘滞度越高。血浆粘度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血流切率:切率高时,层流现象更明显,红细胞发生旋转和相互碰撞机会就越少,血液粘滞度越低,流速较慢时,红细胞可发生叠连和聚集,纤维蛋白原浓度升高,血液粘

10、滞度增大;血管口径:血液在较粗血管内流动时,血管口径对血液粘滞度无影响,血液在口径小于0.3mm的小动脉中流动时,在切率足够高时,在一定范围内血液的粘滞度随着血液口径的变小而降低,这一现象称为Fahraeus-Lindqvist现象。在此情况下,血细胞集中在血管中轴,血浆在红细胞外周,流速减慢,此时血细胞比容小于大动脉和静脉比容,所以血液粘滞度低。温度:血液粘滞度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病理状态:在疾病状态下,血液粘滞度可因红细胞可发生叠连和聚集而增高,导致微循环血流减慢,影响微循环正常灌注压;四、血液功能1.调节水平衡和缓冲PH功能2.运输物质血浆蛋白与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等结合,

11、使血浆中的激素不会很快经肾脏排出,维持这些激素在血浆中有相对较长的半衰期;血浆蛋白作为载体运输脂质、离子、维生素、代谢废物以及一些废物(包括药物)等低分子物质;运输O2、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3. 生理止血功能:参与血液凝固、抗凝、纤溶等生理过程,维持血液正常运行;4. 防御功能:参与免疫功能,抵御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真菌)的入侵;第二节 血细胞组成及生理特性一、血细胞的生成及分化1.造血干细胞(hemopoitic stem cells):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形成各系定向祖细胞。主要发生在骨髓。进行干细胞移植也叫骨髓移植,受着重建造血和免疫功能。2.定向祖细胞(committed prog

12、enitor):此阶段,限定分化的方向,形成稳定的血细胞群落,包括红系定向祖细胞(CFU-E)、粒-单核系定向祖细胞(CFU-GM),巨核系定向祖细胞(CFU-MK)、TB淋巴细胞(CFU-TB)3.前体细胞(precursors):在此阶段,造血干细胞在形态学上已经发育为可以辨认的各系幼稚细胞,这些细胞在进一步分化成熟,成为具有特殊功能的各类终末细胞,然后有规律地释放入血液循环。二、红细胞生理及功能(一)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正常红细胞凹圆碟形,直径约78;容积约为903,周边最厚处为2.5,中央最薄处为1。成年男性:4.55.51012/L;成年女性:3.8-4.61012/L;新生儿:6.0

13、1012/L,如果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称为贫血。(二)红细胞的生理学特性1.红细胞膜有选择通透性:红细胞膜与其它细胞膜一样以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本骨架,O2、CO2、尿素等脂溶性小分子物质可以自由通透,而非脂溶性物质如Na+、K+则不易通透。2.红细胞具有可塑变形性(plastic deformation):红细胞双凹圆碟形结构,使红细胞具有很大的变形能力,尤其是在通过口径很小的毛细血管或血窦孔隙时,红细胞将发生变形,通过后再恢复原状,这种变形能力称为红细胞可塑变形性。3.红细胞具有悬浮稳定性(suspension stability)将抗凝全血置于血沉管中,垂直静置使血细胞自然下沉,

14、我们发现红细胞能相对稳定地悬浮在血浆中即在血中能保持较长时间的悬浮状态,下沉速度极为缓慢,这一特征称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suspension stability),通常可用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来反映。即1小时末血沉管内红细胞沉降距离表示红细胞沉降速度。一般男性为015mm/h,女性为020mm/h。(1)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原因红细胞与血浆之间的摩擦力较大,阻碍红细胞下沉;红细胞双凹碟形具有较大的表面积与体积比较大;(2)影响ESR因素红细胞彼此之间能较快地以凹面相贴称之为红细胞叠连(rouleaux formation)。红细胞叠

15、连与红细胞本身无关,但与血浆成分变化有关,假使纤维蛋白原、球蛋白、胆固醇含量增高,红细胞叠连和沉降速度加快;如果血浆中白蛋白、卵磷脂增多,则可抑制叠连,使沉降率减慢。而在患某些疾病时如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病等,红细胞叠连现象明显。4.红细胞渗透脆性(osmoticfragility)由于红细胞膜表面积与细胞容积之比较大,将红细胞置于渗透压稍低的溶液中,水分子可渗入红细胞内。此时红细胞表面积与容积之比减小,但细胞膜仍保持完整。随着溶液渗透压的逐渐下降,进入红细胞内的水分子也逐渐增多,红细胞开始膨胀直至破裂发生溶血。这表明红细胞膜对低渗溶液具有一定的抵抗力,这一特征称红细胞的渗透脆性(osmotic fragility)。我们将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称为红细胞的渗透脆性(osmotic fragility)即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