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与反思(新)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69174103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案与反思(新)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教案与反思(新)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教案与反思(新)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教案与反思(新)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教案与反思(新)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案与反思(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与反思(新)(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本信息课题第三单元 课题2 分子和原子作者及工作单位 黄世文 上思县思阳镇初中教材分析本课题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及品红在水中的扩散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接着用简单的话将人类对分子、原子的原始思索与现代证明略作描述,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观点。然后通过氨的扩散实验让学生探究得出结论分子是不断无能运动的。并利用这一结论对前述现象作出解释。教材中还设计了两个讨论题,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处,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以前学习过的一些变化和化学反应,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形成概念。学情分析 本课题的引入并不困难。但涉及的一些化学微观概念较抽象,学生不

2、容易理解和掌握;学生能熟练掌握的是物理学上常提到的一些变化。如蒸发、扩散、物质的三态以及热胀冷缩。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认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过程和方法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渗透物质的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

3、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很清楚地再现。)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设疑激思,发现问题 一、物质的微粒性 三、微粒的特征 三、分子可分 【激趣】同学们在家晒过衣服吗?为什么湿衣服会被晒干?【演示】品红扩散实验【提问】品红为什么会消失?整杯水为什么变红了?【播放动画】品红分子在水中扩散的微观过程【结论】1:宏观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投影】1、苯分子的照片 2、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分子的基本性质【提问】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看不见,为什么水却能看见?【投影】经测定: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一

4、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板书结论】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非常小。(引入)从课堂开始的品红消失和闻到的香水味以及动画我们猜想分子是运动的,但这并不能让我们信服,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一下分子的运动。【演示实验1】:氨水使铁树上的棉花小球依次变红的情况【 提问】观察到什么现象?【追问】,氨水并没有与棉花上的酚酞接触,棉花上的酚酞变红原因是什么?以上实验得出什么结论呢?【板书结论】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追问】若改变温度对分子运动有什么影响?【演示实验2】把同样大小的糖放入同等质量的冷水和热水中【 提问】观察到什么现象? 【板书】3、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巩固练习】 1、解释新课开始

5、品红为什么会消失?为什么闻到花上的香水味?2、湿衣服放在太阳底下容易干,还是阴雨天易干?为什么?【设问】在数学中1+12是正确的,但在化学中这个式子还同样正确吗?【演示实验3】将两支量筒中各量50毫升的水和50毫升的酒精,然后都倒入100量筒中观察是否是100毫升呢?【提问】混合后的体积是两者之和吗?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引导】在生活中将一杯大黄豆倒入一杯小绿豆中摇几下混合后能装满两杯吗?【板书】4、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演示实验4】用注射器分别抽取等体积的水和空气,用手指堵住针头口,推压活塞,感受推压的难易。【小结】气体分子间间隔较大,容易被压缩,而液体、固体分子间间隔较小,不易被压

6、缩。【巩固练习】1、水的三态变化可用分子的哪些知识解释?2、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热胀冷缩现象。3、打气筒能将气打入车胎或蓝球中的原因。【 提问】水蒸发与水电解变化是否一样?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动画演示】水蒸发的微观过程示意图和电解水的微观过程示意图。【总结】物理变化: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改变,只是分子间隔发生了变化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新的分子。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小结】分子是保持化学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动画演示】氧化汞分子分解过程(Flash动画)【提问】你有何发现?你能得出哪些结论?【小结】1、分子是由原

7、子构成的;分子可以再分,分子原子都可以构成物质。2、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3、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4、分子、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5、原子可以结合形成分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投影图310几种分子的模型【板书】5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提问】前面我们学习过氧气,知道氧气具有氧化性,空气中也有氧气,空气中的氧气有氧化性吗?那么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是否相同?【板书】6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课堂练习】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混合物纯净物反思小结、总结交流:你学完分子和原子的知识后,有哪些收获或感受

8、?请说出来。布置作业:完成课本及练习册的相关练习。 发现问题观察现象 思考问题学生思考、猜想学生观看放映分子是客观存在的学生观看苯分子图像和世界上最小的汉字一中国 思考思考、想象、分析观察后回答:酚变成了红色。学生讨论、交流观察现象:热水中的糖溶解得快。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回答观察,思考初步形成分子间有间隔的想象表象。观察现象思考问题分析、归纳出分子间有间隔思考、讨论、回答在教师引导下分析1.水的蒸发:水分子未变,分子间隔增大物理变化2.水的电解:(水分子)(氢分子)(氧分子)水分子本身也变了化学变化再次分析出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改变。氧化汞由氧化汞分子构成,在这个反应过程中,

9、氧化汞分子发生破裂,破裂成“汞粒子”和“氧粒子”,这些“汞粒子”和“氧粒子”有没有继续破裂成更小的粒子呢?这种粒子就是化学上所说的原子。领会分子的“分与合”,认识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如:氧气、水等物质是由分子直接构成,金属、稀有气体等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观看投影认识分子的构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分子讨论将本节知识整理出来课下完成。 通过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启迪思维。激发兴趣。通过实验、展示提出问题创设情景,引起悬念,为后面引出分子和原子做铺垫。通过多媒体模拟展示微观世界,引导学生形成想象。通过学生观看图片让学生感知到微观粒子的真实存在,培养学生抽象思

10、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通过具体数据让学生理解“分子很小”。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使学生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把生活中的化学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分子的运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时反馈练习,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能力。通过对实验观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时反馈练习,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互对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观领域,从分子本身是否变化来认识、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不仅使学生对这两种

11、变化的认识有所深化和发展,而且便于得 出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建立起分子概念。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给予学生直观的印象。让学生“看见”分子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分子了,物质性质也就随之发生了变化。突破教学的又一个难点。加深对分子的认识 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激情巩固本节知识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课题2 分子的原子一、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粒子构成的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非常小 2、分子在不断运动 3、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4、分子之间有间隔 5、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6、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

12、相同。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1、自主评价 在课的最后,留出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交流本堂课中的体验及收获。这种交流是开放式的。它包括知识上的收获,能力上的提高,教学思想、方法的领悟,过程的体验与感受,以及对老师、同伴、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评价。同时,学生也可以对本堂课进行质疑,说出心中的疑惑,谈谈自己不同的见解。2、学生课后调查我们分别对同年级两个平行班的学生进行调查。三班是按课本内容、教学进度进行教学,一节课只完成了教学任务。四班是按本文中提及的教案进行教学,一节课完成了全部内容的教学又做了一些习题。在三、四两班中的由班主任各抽18名学生(好、中、差各6名),进行两方面的调查,一方面是学生对这节课的感受,另一方面是对教学内容的测试。统计结果表明,对于化学学科喜爱程度相仿的两个班,在授课方式上的喜爱程度三班略高,在教学思想的认识上,四班明显优于三班。教学反思 本课题研究微观粒子,比较抽象。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精彩的实验,利用很多形象生动的比喻和类比,密切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中探索新知识,变枯燥为生动,把学习作为一种享受;另一方面,课程设计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通过活动、设计实验、探究实验、实物、图片,让学生去感知、体验、对比,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教学效果很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