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蕲县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69162777 上传时间:2023-10-1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蕲县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湖北省蕲县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湖北省蕲县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湖北省蕲县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湖北省蕲县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蕲县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蕲县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蕲春县2017年春高中期中教学质量检测高二历史试题说明: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题前请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据史书记载,从公元前722前479年,诸侯朝齐、晋、楚者33次,朝周王者3次。这实质上反映出A. 政治制度发生变化 B. 中原地区经济发达C. 三国霸主地位确立 D. 周王地位衰落【答案】A【解析】由材料“公元前722-前479年”“诸侯朝齐晋楚者33次,朝周王者3次”可知,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分封制被破坏

2、,A正确;B材料无法体现;C、D不能反映材料的本质,排除。【名师点睛】审题明确要求“实质上反映出”,材料现象实质反映的是分封制被破坏。2. 中国古代农业强调“多粪肥田”、“地力常新壮”、“时至而作,竭时而止”的原因是A. 注重精耕细作 B. 讲究因地制宜C. 小农自然经济 D. 合理安排生产【答案】C【解析】根据“多粪肥田”“地力常新壮”“时至而作,竭时而止”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注重施肥、把握农时精耕细作的生产特点,应选A;B、C、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名师点睛】明确精耕细作的概念是解题关键。精耕细作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

3、单位面积产量。精耕细作表现为:耕作工具的进步,耕作技术的进步,耕作制度的发展。3. 荒政丛书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这表明古代中国A. 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B. 小农经济并非是完全封闭C. 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 农业生产异常艰难【答案】B【解析】据“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这说明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也用于商品交换和缴纳赋税,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排除A;材料未涉及雇佣关系,不能说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排除C;D与材料无关,排除D。

4、【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小农经济,小农经济生产的目的是自给自足,具有封闭性特点,但不可绝对化。4. 秦代均工律中说,“工师善教工,故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由此可知,古代官营手工业A. 注重保证官营产品的质量 B. 注重新技术的研究与传承C. 具有严密的产品制作工序 D. 强化了对技术市场的垄断【答案】A【解析】根据“工师善教工,故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及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官营手工业注重手工技术的训练,其目的是保证官营产品的质量,故选A;B、C、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名师点睛】本题容易误选B,材料反映的是古代官营手工业注重手工技术的训练,而非重视技术的研究。5. 明武宗下令:商人贩卖货物

5、必须取得路引,否则“重则杀身,轻则黥窜化外”。据此,判断有误的是A. 规范商品经济发展 B. 阻碍新经济因素的成长C. 一定程度上保障从事农业生产人口 D. 统治者昧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大势【答案】A【解析】“商人贩卖货物必须取得路引,否则重则杀身,轻则黥窜化外”体现对商业的严格限制, 压制商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保障从事农业生产人口,统治者昧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大势,阻碍新经济因素(商品经济)的成长,故B、C、D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体现了明政府抑商的政策,并非规范商品经济发展,A错误,符合题意,故选A。6.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反映了孔子仁爱思想宽

6、厚美德以“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A. B. C. D. 【答案】D【解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是,自己不想做的,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意思是,自己想成功首先使别人也能成功,自己想被人理解,首先要理解别人。这两句话都是要表达“多考虑别人感受,多站在别人的立场来考虑问题”的意思,体现了孔子仁爱思想、宽厚美德和以“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正确,故选D。【名师点睛】本题解答关键是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准确理解。7. 宋明理学倡导“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等,其根本在于A. 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B. 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C.

7、规范社会秩序,维护统治 D. 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答案】C【解析】宋明理学认为天理是万物本原,先理后物,理源于天理,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通过“格物致知”方法认识“理”,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根本目的在于规范社会秩序,维护封建统治,故C正确;A、D 不是根本目的,排除;理学思想不利于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根本目的也不是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排除B。【名师点睛】根据宋明理学的思想内容分析得出宋明理学的根本目的是规范社会秩序,维护统治。8. “皇帝之功,劝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与该主张相左的是A. 重农抑商 B. 发展自然经济C. 维护封建君主专制 D

8、. 工商皆本【答案】D【解析】所谓“上农除末”就是重农抑商。“黔首”指的是老百姓。意思就是,只有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重视农业,老百姓才能富裕、才能安居乐业。A、B符合重农抑商思想,C符合统治者重农抑商的目的,A、B、C不符合题意,排除;工商皆本与重农抑商思想向左,符合题意,故选D。【名师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劝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得出材料主张,然后进行解答。9. 一次,陈独秀从国外回到上海时说,“辛亥革命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不过是一块招牌而已,现在袁世凯连这块招牌也不想要了。”不久,陈独秀等A. 领导了二次革命 B. 掀起新文化运动C. 领导了五四运动 D. 成立中国共产党【答案】B【解析】

9、“现在袁世凯连这块招牌也不想要了”表明袁世凯要废共和而复辟帝制,陈独秀认为中国要进行政治革命须从思想革命开始,首先要革中国人思想的命,于是陈独秀掀起新文化运动,B正确;A不符合史实,C、D不符合题意,排除。 【名师点睛】“现在袁世凯连这块招牌也不想要了”指袁世凯要废共和而复辟帝制,结合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即可解答。10. 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记载,1916年中国棉纺织业每生产一包16支纱司获利7.61元,1917年升到36.93元,1919年达70.65元。这主要得益于A. 工业技术的改进 B. 国民政府经济政策调整C. 较为有利的国际形势 D. 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答案】C【解析】中国棉纺

10、织业大幅获利,说明市场销售较好,1916年、1917年、1919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刚结束不久,这期间市场需求扩大主要得益于“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故选C;A、B、D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11. 作家夏衍说,“尽管当时很闭塞戊戌政变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可是皇帝和皇太后驾崩就不同了,地保打着小锣挨家挨户地通知”。这说明A. 戊戌政变是秘密进行的 B. 戊戌变法严重脱离广大人民群众C. 戊戌变法只是统治上层的内部事务 D. 老百姓对皇帝和皇太后有浓厚朴素的情感【答案】B【解析】普通民众连戊戌政变都不知道,更不要说整个戊戌变法运动了,由此可见,戊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

11、革,严重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故B正确;A、C表述错误,排除;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2. 历史学家费正清说,“中国共产党认为自己起源于这场运动。”这一运动是指A. 五四运动 B. 新文化运动 C. 二次革命 D. 土地革命【答案】A【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新文化运动属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排除B;1913年爆发二次革命,是辛亥革命的继续,是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中共成立于1921年,土地革命兴起于1927 年,C、D 两项应排除;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

12、故选B项。13. 二战后,印度、缅甸、印尼等一批新兴民族国家诞生,中国认为这对新中国是有利的局势。因此,新中国A. 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B. 提出“另起炉灶”的方针C. 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实行“一边倒”政策【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1950年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另起炉灶”“一边倒”分别是指新中国如何处理旧的国民政府与各国的外交关系、新中国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关系的外交政策,均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无关,排除A、B、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在1953年处理与印度领土分歧的时候提出的,后成为我国处理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外交关系的基本原则,在

13、之后的中缅关系、万隆会议上均有明显体现,故C正确。14. 下表反映中国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情况,其中导致19581962年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时间19531957年19581962年19631965年增长率14.6%0.6%15.7%A. “左”倾错误 B. “大跃进”运动 C. 连续自然灾害 D. 苏联停止对华援助【答案】A【解析】题干中19581962年工农业生产的增长率很低,和1958年“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有关,A正确,“左”倾错误包含“大跃进”运动,排除B;连续自然灾害、苏联停止对华援助也是造成工农业生产的增长率下降的原因,但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C、D。15. 歌

14、曲春天的故事:“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诗篇”的主题是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B.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C.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D.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答案】D【解析】“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诗篇”是指:1992年邓小平南巡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解放了思想,对当时的改革和发展,而且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事业,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故D正确;A、B、C时间都不符合材料“一九九二年”,排除。16. 我国从1957年到1966

15、年高等学校培养毕业生近140万人,为1950年到1956年7年间的4.9倍。与这一成就相关的是A. 国民教育体系逐渐形成 B. 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C. “三个面向”方针的落实 D. “科教兴国”战略初步实施【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到1966年,建国十七年来,教育事业的重大成就是形成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量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故A正确;“科教兴国”是20世纪90年代初步实施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后初期,三个面向”是80年代提出的,B、C、D时间不符和材料,排除。17. 公元前340年,雅典一女子因宣称不信神灵被控犯罪,要按法律治罪,这表明古代雅典A. 法律完备 B. 不能保障言论自由 C. 公民信仰危机 D. 只尊奉神明的意志【答案】B【解析】“雅典一女子因宣称不信神灵被控犯罪,要按法律治罪”表明古代雅典不能保障言论和信仰自由,故B正确;A、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