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技术发展历程与未来展望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69161141 上传时间:2022-11-05 格式:DOCX 页数:1 大小:8.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遥感技术发展历程与未来展望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遥感技术发展历程与未来展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遥感技术发展历程与未来展望(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遥感技术发展历程与未来展望作者:暂无来源:城市与减灾2018年第6期遥感,顾名思义,就是遥远地感知对象,是一种不接触物体而感知和观测物体并测量、分 析和判定该物体或目标的性质、空间展布、类型和数量的感知技术。我们这里所讲的遥感技术 主要指通过一定的观测平台,如卫星、飞机、无人机等,从空中或空间观测或感知我们居住并 赖以生存的地球。我们要观测和感知的任何一个地物有三大属性,第一是空间属性,即物体在空间的展布、 大小和数量等;第二是辐射特性,也就是物体反射或发射的强弱,对人类来说就是眼睛在可见 光感受到光的强弱,在红外辐射区就是人们能感受到热量的高低;第三是光谱特性,在可见光 范围即是我们所感受到

2、的颜色,实际上就是物体在不同电磁波范围反射和辐射的差异,这种差 异就反映了物体的物理化学性征。因此,遥感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获取、传输、接收、再现、分 析和识别这几种反映物体特性的信息,以实现对地物了解和认知的目的。遥感实现了人们观测事物在两个维度上的延伸,一是距离上的延伸,目前的卫星已经可以 从数百、数千、数万甚至更远的距离观测我们的地球,已经远远突破了人们所说的“千里眼” 的概念;二是在光谱维度上的延伸。通常人眼只能感受波长在一定范围的可见光,而遥感技术 却能感受远超可见光范围,如紫外、红外和微波,甚至更长或更短波长的电磁波。遥感极大地 拓展了人们的认知能力,实现了人们在认识论上的一次飞跃。遥

3、感是人类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人们在19世纪发明了照相术,通过相机和胶片把看到的 东西留存起来,开始只是在人们眼睛看得到的可见光范围内,但随着需求,特别是在战争的驱 使下,这种成像技术逐渐向红外和微波方向延伸。红外线的利用实现了对温度敏感的热成像, 夜间也能看到物体;微波的开发,特别是雷达的探测,作为主动式遥感,实现了从地面、空中 和空间对物体的成像。它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天气的干扰,形成了全天时和全天候的探测能力。现代的遥感技术实现了时空一体、多维探测,具有“广”、“细”、“精”和“全”等四 方面的优势。广则能将整个地球收入眼底,细则能明察秋毫,精则能分辨毫厘差异,全则能覆 盖整个电磁波范围。我们

4、很难找到类似系统能够如此广泛地为全世界提供科学信息,其应用范 围之广泛,上能达国家元首和最高决策层,下可至普通平民百姓。遥感作为现代科学技术重大成就之一,成为人们对客观世界认知的有力手段,支持经济社 会发展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科学技术。遥感技术的兴起战争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遥感也不例外。一战促使遥感从地面走向空中,萌发了红外 技术探测;二战使遥感走得更高和更远,促进了雷达技术的发展;冷战期间,超级大国的激烈 竞争,特别是空间技术的发展,为遥感技术的突进提供了重要的条件。气象探测、地形测绘、 军事侦察、导弹预警成为了遥感发展的主要动力。随着冷战的结束,遥感开始向民用转化,各 式遥感卫星纷纷登场。这时遥感的主要任务就成了资源探测、环境监测、灾害评估等(图1)。 这就是为什么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将最早的遥感卫星命名为“资源卫星”的原因。1972年 美国发射了第一颗具有业务性质的“地球资源技术卫星”(后更名为“陆地卫星”),开启了 常态化遥感对地观测的先河。随后许多国家开始效仿和跟进,遥感,特别是卫星遥感,形成了 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