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永青:《语言》解析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69136957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蒋永青:《语言》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蒋永青:《语言》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蒋永青:《语言》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蒋永青:《语言》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蒋永青:《语言》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蒋永青:《语言》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蒋永青:《语言》解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海德格尔之语言说话根据蒋永青老师课堂讲课整理而成记录:闫孝平沿着超二元对立的思路进行下去,当代美学的发展道路遇到了一个有障碍的路口。传统 的美学研究是二元对立的一种思维模式,研究的问题集中在主观和客观,内容和形式,主体 和客体等等范畴之中,基本是以主体为中心,将研究目标对象化,在一个二元的框架和思维 中研究问题。这样就不免会产生二元分裂的问题,很多学者都在试图解决二元思维模式中的 分裂问题,采用先对立再统一的方法,这仅仅是一种二元对立的一种调和,理论的发展证明 它是不能彻底解决二元对立中的分裂问题的。当代美学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解决如何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和理论框架。对于这个问 题的研究,国内的

2、不少学者都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大部分学者的努力都集中在后二元对 立的范围之内,缺少对前二元对立领域的探索。关于前二元对立的问题,我们可以先参照老子(道家)的美学思想。老子最要的一个美 学范畴就是道。道是从生活的形态来讲的,但艺术和生活有距离。那么,如何超越这个距离 来理解艺术之美呢?要通过气来理解。气在这里不是指概念,比如我们常常说风格即是气, 这里的气便不是一个概念,用概念来形容气显得很死板。气是可以体验到的道。比如艺术形 式中的书法,我们强调在静中进行书法创作,并在其中体会多彩人生和万千世界。中国的书 法表面看起来再乱,即是是狂草,其实内涵也是很舒静的,在这一个层面上,书法就摆脱了 价值

3、和文字本身,进入了一个纯粹的形式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审美成了可能,艺术美就此 诞生。气而有质,质而不同。这个道理在人身上体现的比较鲜明,即我们常常说的气质。人的 气质各不相同,有的人安静,有的人活泼,有的人清秀,有的人粗狂等等。这些其实都和气 有关。气并不是形而上学的,也并非到处飞扬,也并不是神秘莫测的。气和物是一体两面的。 物由气聚合而成,气内在于物,把握物的关键在于把握气。现在来看物。任何的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在联系中存在,或者说是在一个关系域中 存在。物是感性的物,而且是有价值的物。比如一块挂在教室里的黑板。在感性的联系上便 是指时间和空间上的联系,它是刚开学的时候挂的或者它挂在教室的

4、前面;在价值上, 我们会问:黑板有什么用?黑色的,便于白粉笔的书写,这是从它的有用性来规定的。 其实,一切有用的东西都有价值,在价值之外的东西才是审美。物除了有感性和价值的联系之外,它有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一个人特别向往的世界, 就是审美的世界。感性的,理性的,价值的,实用的东西皆为表象,都是很假的。比如我们 成功之后为何还是那么的空虚和不知足?虽然占有了实实在在的功名利禄,但你真正想要的 东西并不清楚。朋友之间仅仅是相互帮忙的利用关系吗?那么在这种价值关系之外,你为什 么会有一种拥有了友谊的幸福感呢?还有我们日常生活中挑衣服,挑环境,挑男女朋友,都 是在寻找感觉,一个人的感觉是很重要的,对感

5、觉要敏感和看重。艺术很多地方就和感觉有关。好的艺术,即使是一场屠杀,它也一定是宁静的。感情再 动荡起伏的音乐,比如二泉映月,即使凄凉,在凄凉中也有宁静。这里面就有气和气所产生 的感觉,在这里使得灵魂安静地栖息。海德格尔后期的美学思想受到了老子道的思想的启发,他对语言进行了一系列的阐释这些阐释对于我们当代美学很有启发意义。我们将沿着这个思路对海德格尔的语言一文 进行一番分析。日常语言离我们是如此之近。我们说话,我们书写,皆是语言之功劳。它实实在在地存 在我们身边,它或是感性的,或是理性的,或是有价值的。所以我们传统的语言观念认为语 言是一种工具,用交流和表达,它归属于人,有能指和所指。在这种语言

6、观念的指导下,我 们对文学艺术作品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那些分析头头是道,从作者经历到时代背景,从作 品结构到它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从写作或创作特点到艺术特色,仿佛既精细又科学,殊不知 已经落入了社会学和文化学的分析之中,不自觉地远离了艺术。海德格尔认为艺术的使命在于揭示和理解道的语言即真正的语言,那些在能指中原本并 没有使用的意义才是艺术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无用之大用,乃根本之用。对艺术语言的研究, 应当切入语言本身,走出非艺术语言之框架。这样才能获得一个新的高度:非主观,非客观, 非形式,非内容,但又是如此亲切。人被语言决定,即是没有说话也是被语言决定的。语言不是人的工具。唯语言才使人 能够成为

7、那样一个作为人而存在的生命体。作为说话者,人才是人。我们总是在说,在清 醒时说,在梦中说,在倾听时说,在阅读时说,在活动时说,在闲息时说,总在说,说是我 们的天性。人何以在闲息时也在说?其实闲息也有意义,它在一个劳累忙碌的语境中形成, 在语言的结构中被规定和设置。语言最能接近人的本质。一般人研究语言,基本都是将语言设置成为一个研究对象,进 行对象化,然后利用普遍性规律的思路进行研究,将语言逼入既定的观念之中,把语言的本 质归结为一个概念,在这个概念中获得普遍有用的、满足一切表象活动的语言观点。这样的 研究思路是一种以归纳总结概念为目的的逻辑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关于语言的本质的概念, 但语言的本质

8、不等于语言本身。海德格尔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思路: 探索语言意味着:恰恰不是把语言,而是把我们,带到语言本质的位置那里,也即: 聚集入大道发生之中。我们要沉思的是语言本身,而且只是语言本身。语言本身就是语言,而不是任何其他 东西。语言本身就是语言。海德格尔的研究思路就是直接切入语言本身。不将语言的本质归结为某个概念,因为语 言自身有其规定性,不能用概念来规定。接下来,海氏追问:语言本身之情形如何?因此我们要问:语言之为语言如何成其本质?我们答曰:语言 说。这里其实是要解决一个问题:我们研究语言既然要直接切入语言本身,那么如何切入? 怎样思量才算进入了语言本身?海德格尔给出了答案研究语言本身就是要研

9、究语言说。这里 的语言说乃是真正的说,而不是人说。人说乃是感性之判断,是很不牢靠的。深入到语言之 说,语言在这个领域向我们道出其本质。人在语言之说中取得居留之所。海德格尔指出了自己的沉思之路,但并没有急于展开分析。而是从流俗之见开始深入到 语言之思。沉思语言意味着:以某种方式通达语言之说,从而说便发生而为那种允诺终有一死的 人的本质以居留之所的东西。那么,何为说?流俗之见认为,说是发声器官和听觉器官的活动。说是有声的表达和人 类心灵运动的表达。而人类心灵运动时以思想为指导的。在这里,海德格尔认为在日常的世界里,人们被语言所规定。我们用语言来表达一些事 情或者思想的时候,是语言在先,也就是说在真

10、正运用它之前,语言已经发生了。语言成为 一个对象时,才被我们利用。语言从本身分裂,于是成为对象。流俗之见全然忽视了语言最 古老的本质特性,这些对语言的规定和标画不足以界定语言之本质,尽管这些观念古老而明 确,但它们从未把我们带到作为语言的语言那里。我们本来居住在一个没有分裂的世界里, 我们只需要发现最真实的世界就可以,而用不着去刻意追求,真正需要的是回忆,是我们 往后退上一步。在对流俗之见分析之后,海德格尔继续沿着先前的道路进行沉思。对语言说进行更为深 入的探讨。他认为我们本来居住在一个没有分裂的世界里,我们只需要发现最真实的世界就 可以,而用不着去刻意追求,真正需要的是回忆,是我们往后退上一

11、步。语言之说的情形如何?我们在何处找到这种说?当然,最可能是在所说中(所说或被 翻译为被说者或被说出的东西)。因为在所说中,说已经达乎完成了。在所说中,说并 没有终止。在所说中,说总是敝而不显。在所说中,说聚集着它的持存方式和由之而持存的 东西,即它的持存,它的本质。因此,如若我们一定要在所说中寻求语言之说,我最好是去寻找一种纯粹所说,而不 是无所选择地去摄取那种随意地被说出的东西。在纯粹所说中,所说独有的说之完成乃是一 种开端性的完成。纯粹所说乃是诗歌。海德格尔沿着语言之说的道路,找到了能代表纯粹所说的诗歌。他非常详细地分析了奥 地利著名诗人特拉克尔的冬夜。全诗如下:冬夜雪花在窗外轻轻拂扬晚

12、祷的钟声悠悠鸣响屋子已准备完好餐桌上为众人摆下了盛筵只有少量漫游者从幽暗路径走向大门金光闪烁的恩惠之树吸吮着大地中的寒露漫游者静静地跨进痛苦已把门槛化成石头在清澄光华的照映中是桌上的面包和美酒海德格尔认为一首诗的伟大在于能够掩盖诗人这个人和诗人的名字,作品成为诗人消失的通道。这首诗结构并不复杂,共有三节组成。在形式上,此诗音韵完整,格律标准。内容 上也没有冷僻模糊之处。诗描写了一个冬夜,但是并没有表现出某时某地的某个真实冬夜。海德格尔用很简单而 流畅的语言分析了这首诗歌的内容,他这样写道:诗描写一个冬夜。第一节写户外的情形:落雪和晚祷钟声的鸣响。由户外而及室内。 雪花飘落在窗上。钟声的鸣响传入

13、各家各户。在家里一切都已备好,餐桌已经摆布好。第二节道出相反的情况。当许多人在家里正适意地坐在餐桌旁时,几个无家可归的人却 漫游在黑暗的路上。而这种或许十分艰难的道路有时也通向庇护性的家的大门。这一点却没 有专门表现出来。诗中倒是指出了恩惠之树。第三节把漫游者从黑暗的户外请进光华照映的室内。许多人的家及其日常餐桌成了教堂 和圣餐桌。按照传统的诗歌理解,它写的是在落雪的冬夜漂泊的游子晚归的情景。诗学的鉴赏理论 会告诉我们,此诗通过对冬夜中漂泊者的艰辛和困顿的描写,还有对居家温馨恬美生活的描 写,二者在对比中,写出了漂泊者的痛苦和盼望,又表达出了对温暖生活的向往。或许还能 延伸出另外的意义:反映了

14、作者对漂泊游子的处境的同情,换句话说就是此诗乃是诗人内心 情感和思想之表达。无疑这些分析都是言之凿凿的,而且有确切的根据。但我们不免怀疑, 诗歌就是用来做这些的吗?这些传统的是个分析受制于千百年来所流行的语言观念所束缚。用海德格尔的话说: 根据这种观念,语言就是人对内在心灵运动和指导这种心灵运动的世界观的表达。语言在 这里成为表达,成为工具,并为我们人类所使用。如果我们持有这样的语言观念,势必会将 诗歌的理解变成社会学的、文化学的或者心理学的分析,进而远离了诗歌本身和语言本身。 这样一来,对于我们进入诗歌,乃至艺术的审美世界是一种阻碍,我们永远停留在诗歌或者 艺术之外来理解,并且时常会为这种看

15、起来非常精细的分析而沾沾自喜。海德格尔打破了我们的沾沾自喜和对传统理论的信仰。他倡导着我们打破这传统语言观 念的禁锢,因为这种语言观念的正确性和广泛流传,并不足以充当语言之本质的探讨工作的 基础。语言既不是表达,也不是人的一种活动。是语言在说,而不是人在说。他要我们在诗 歌中寻找语言说,而不是寻找语言所表达的东西,我们所要寻找的东西就在诗意因素之中。 从语言的角度穿透这首诗,必须对语言有一种全新的理解,这种理解区别于传统的观念。这 些观念成为海德格尔深入探讨冬夜这首诗的起点。四雪花在窗外轻轻拂扬晚祷的钟声悠悠鸣响屋子已准备完好餐桌上为众人摆下了盛筵语言的要素是词语。词语意味着命名。命名是一种召

16、唤,是一种令。命名召唤物,令物 到来。我们传统语言观的分裂是从词语开始的,要挽救这种分裂就得从命名开始,诗歌就是 从词语开始命名。诗的第一节是对物的命名,在这里出现了雪花、钟声、屋子、餐桌、盛筵 等物。这里的对物命名,不是日常生活中的命名的含义,不是给一个事物下定义或者起名字, 不是把某种语言挂在那些可想象的、熟悉的对象和事件上。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这种命 名并不是分贴标签,运用词语,而是召唤入词语之中。在这一节中,以雪花为例,命名不 是给雪花下逻辑概念定义,而是在敞开雪花的意义世界。我们所谓的客观的雪花其实并不客 观,它首先在经验中敞开,直觉雪花的经验是很亲切很富有诗意的。任何物都和人有不可分 离的亲切感,这种亲切感是没有被切断的情感。与此相反,科学世界里,把一切物从人的身 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