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交流要点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69078858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交流要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交流要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交流要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交流要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交流要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交流要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交流要点(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交流要点(结构专业)(一)框架结构1、周期折减 建筑抗震设计手册第361 页。2、不考虑藕联计算时框架的边榀内力调整,计算振型数。3、钢筋强度的限值( 1.25,1.30),对一、二级框架。4、有地下室时有几层填几层,底层柱下端乘调整系数,GB50011第条,地下室柱截面每侧的纵向钢筋面积,除应满足计算要求外,不应少于地上一层对应柱每侧纵向钢筋面积的1.1 倍(地下室剪力墙的配筋不应少于地上一层剪力墙的配 筋 参见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统一培训教材第 112 页 GB50011 和 JGJ3均未明确规定,抗震设计时宜参照执行 抗震概念设计问题)。5、框架梁支

2、座截面纵向钢筋配筋率2%,箍筋直径 构造直径+2 ;应使 2.5%,否则违反强条 ,应修改梁断面尺寸。6、框架梁跨中有集中荷载时,注意检查梁端加密区外的配箍(特别是电算时输入梁箍筋最大间距为100 者)。7、梁的 hw450时,应设腰筋,每侧 0.1%, 200(宜)。边框架梁的腰筋当按03G101-1 表示时,表示为NXX ,GB50010 第 10.2.5 条,砼结构构造手册第137 页。8、框架梁一、二级抗震时,梁顶通长钢筋面积应1/4AS 。9、框架梁支座截面纵向钢筋的面积比AS 底 / AS 顶0.5(一级 ), 0.3(二级和三级 );梁端箍筋加密区的长度、箍筋间距、直径等均应符合

3、规范规定,加密区箍筋间距还要注意 hb/4。10、柱的纵向钢筋的配筋率,柱箍筋在规定的范围内加密,加密区箍筋间距、直径等应符合规范要求;一、二级抗震等级的框架柱的角柱应全高加密;短柱亦应全高加密箍筋。夹层、楼梯、雨蓬等容易形成短柱,填充墙形成短柱更容易被忽视。11、基础埋深较大时,宜做成短柱基础。12、柱的轴压比输出,计算长度系数输出,对楼面开洞的框架结构更应注意;柱宜按双向偏心受压计算,角柱应按双向偏心受压计算(JGJ3第条);柱的计算长度系数宜按GB50010 第条计算,少用经验系数。13、竖向不规则框架结构应进行弹塑性变形验算(楼层屈服强度系数小于 0.5 时)。14、不允许由砌体墙和框

4、架混合承重(JGJ3第条)。15、框架加混凝土小井筒的计算和抗震构造处理要得当, 应尽量采用构造柱砌体墙圈梁的井筒做法( JGJ3第条)。16、梁高不大于 300 时,应验算梁的受剪承载力(V0.7ftbho)17、楼层悬挑梁采用平法表示时, 应注明悬挑梁的箍筋直径和间距,有收头边梁时,应设附加箍筋,井字形等高交叉梁,宜于交叉处两侧双向设置附加箍筋。18、三级框架柱柱根部分加密区箍筋间距应100.19、大跨度梁板(特别是悬臂梁板)应进行挠度和裂缝宽度验算。20、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时应输入风荷载。21、女儿墙、隔墙等非结构构件应注意抗震构造措施。22、阳台板等外露构件环境类别应为二a 类或二 b

5、类,注意保护层厚度和砼强度等级, 阳台板厚与内跨板厚不同时,应注意验算内跨板配筋。23 、框架结构混凝土强度等级:一级应 C30 ,框架柱和框架梁混凝土强度等级相差宜5Mpa ,否则应有相应措施,保证梁柱节点区的混凝土强度等级。24 、框架梁截面宽度应 200 ,框架柱截面最小尺寸为300 ,框架梁柱箍筋加密区的肢距也应符合规范要求。25 、纵向受力钢筋应有可靠的锚固,并符合规范的规定,钢筋的连接应符合规范的规定。26 、作为建筑物嵌固部位的地下室顶板,其砼强度等级、板厚及配筋均应满足规范要求,GB50011 第条, JGJ3 第条。27 、框架梁柱的剪压比应符合规范要求,从超筋超限信息输出可

6、以查看。(二)剪力墙结构(含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 核心筒结构、部分框支 -剪力墙结构)1、不应采用全部是短肢剪力墙的剪力墙结构,短肢剪力墙结构的抗震等级和设计要点详见 JGJ3 第 7.1.2 条。2、较长的剪力墙宜开洞口, 以形成墙段总高度与其截面高度之比不应小于2,墙肢截面高度不宜大于8m,墙段之间的连梁为Ln/hb 6 的弱连梁。3 、应控制剪力墙平面外的弯矩, JGJ3 第条有 4 条措施。4 、跨高比不小于5 的连梁,宜按框架梁进行设计。5 、抗震设计时,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应正确选取。不宜将楼面主梁支承在剪力墙连梁上, 楼面梁与剪力墙相连时, 梁内钢筋应有可靠锚固。6 、剪

7、力墙截面尺寸应符合规范规定,当不符合时应按JGJ3 附录D 验算。7 、剪力墙和连梁的剪压比 超限超筋信息。8 、剪力墙的竖向和水平分布钢筋、配筋率、拉结筋。9 、剪力墙的 hw/ bw 小于 5 时的轴压比限制, hw/bw 不大于 3 时,宜按框架柱进行设计,底部加强部位纵向钢筋 1.2%,一般部 1.0%,箍筋全高加密。10 、剪力墙的轴压比输出,约束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的配筋构造(除满足计算值外)。11 、抗震设计时,框架 -剪力墙结构等结构,其构造边缘构件的最小配筋, JGJ3 第条12 、剪力墙连梁超限的处理办法, JGJ3第条。13 、连梁配筋,当 hb700 时,腰筋应102

8、00,Ln/hb 2两.5侧腰筋 0.3%。14 、剪力墙连梁开洞应有加强措施JGJ 第条,角窗设置,参见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第条。15 、框架 -剪力墙结构应输出剪力墙承担的总地震倾覆力矩比。16 、框架 -剪力墙结构应进行框架剪力调整( JGJ3第条)。17 、剪力墙的间距。 18 、框架 -剪力墙结构的剪力墙应带边框梁柱,暗梁容易遗漏,注意边框柱宜全高加密箍筋。19 、筒体结构楼盖外角宜加强,JGJ3 第条。20 、核心筒角部边缘构件应专门加强,JGJ3 第条。21 、核心筒开洞要求, JGJ3 第条、条22 、楼盖主梁不宜搁置在核心筒连梁上。23 、核心筒应具有良好的整

9、体性 ,JGJ3 第条。24 、框架 -核心筒结构周边柱间必须设框架梁。25、7、8 度地震区不应采用厚板转换构件(地下室除外)。26、转换层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的侧向刚度比应符合JGJ3 附录 E的规定。27、落地墙的布置应符合JGJ3 第 10.2.3 条的要求。28、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JGJ3 第 10.2.4 条。29 、抗震等级, JGJ3第条。30 、薄弱层应乘 1.15 的系数放大地震剪力, JGJ3第条31 、框支柱的地震剪力调整 ,JGJ3 第条。32 、框支梁柱的设计,JGJ3第条、条、条、条,底部加强部位墙体配筋,JGJ3第条。33 、转换层楼板设计, JGJ3 第条。3

10、4 、高层建筑应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35 、高度超过 60m 的高层建筑, 基本风压应按 100 年重现期风压值采用,注意风载体型系数。36 、最大地震作用方向,斜交抗侧力构件。37 、特别不规则结构应考虑双向水平地震作用。38 、复杂高层建筑应采用至少两个不同力学模型的结构分析软件进行整体计算,并补充弹性时程分析。39 、边端跨大开间楼板计算,边端支座宜采用铰接假定。40 、开洞楼板局部不连续,或有缺口或宽度窄小应采用弹性楼板假定并采用总刚分析,转换层楼板应采用弹性楼板假定,总刚分析。41 、大底盘多塔结构,既要整体计算,也要切开分塔计算。42 、剪力墙结构底层层高的确定方法。43 、框支剪

11、力墙结构的抗震等级。44 、所使用程序的审查。45 、框剪结构墙体开洞加强措施比剪力墙严,统一措施第229 页和225 页。(三)砌体结构1 、结构布置、层数、总高度。2 、墙体局部尺寸不足应有加强措施。3 、大于 2.0m 洞口两侧应加构造柱。4 、砌体结构应有防裂措施。5 、楼梯间墙体应有抗震加强措施。6 、合理布置构造柱和圈梁, 圈梁兼做过梁时应另行计算配筋配箍;构造柱支承梁时,应适当加强,并宜将纵筋锚入基础内。7 、较大跨度梁下应设置垫块, GB5003 第条、条。8 、悬挑梁的设计计算。9 、在砌体中留槽洞、埋设管线等应遵守规范的规定,特别是水平或斜向埋管留槽, GB5003 第条。

12、10 、砌体结构错层问题。11 、砌体结构设置角窗问题。12 、砌体结构设置阁楼问题。13 、砌体结构层高超限问题,底层层高取值和计算高度问题。14 、砌体墙加砼墙的混合承重结构。15 、砌体最低强度等级,士 0.00 以下宜用 MU15、7.5水泥砂浆,5 层及以上房屋应采用 MU10的砌体;抗震设计的砌体应 MU10,砂浆强度等级应 M7.5。16 、坡屋顶结构,墙和构造柱均应到顶,墙顶设圈梁,构造柱锚入圈梁内 La,注意可能有的坡屋顶推力问题。17 、小墙垛承压计算,墙体局部承压计算。18 、底框结构底部框架抗震等级,砼强度等级,抗震构造措施,特别是第二层与底层侧向刚度比, 8 度时不应

13、大于 2.0,且不应小于 1.0(一层底框时);底部二层底框, 底层与底部第二层侧向刚度应接近,第三层与底部第二层侧向刚度比,8 度时不应大于1.5,且均不应小于 1.0。(四)地基与基础1 、设计文件是否正确使用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所提供的岩土参数,是否正确采用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对基础形式、 地基处理、防腐蚀措施(地下水有腐蚀性时)等提出的建议,并采取了相应措施。2 、需考虑地下水位对地下建筑影响的工程,设计及计算所采用的防水设计水位和抗浮设计水位, 是否符合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所提供的水位。3 、存在液化土层的地基, 是否根据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和地基的液化等级,结合具体情况采取了相应的措施。4 、基槽(坑)开挖后是否按要求进行了验槽,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