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项脊轩志》精品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69050850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项脊轩志》精品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1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项脊轩志》精品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1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项脊轩志》精品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1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项脊轩志》精品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21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项脊轩志》精品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项脊轩志》精品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项脊轩志》精品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1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项脊轩志精品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 【文本解读】 项脊轩志所写不过一间小屋,无非一些身边琐事、日常话语和寻常景物,却饱含深情。文章围绕“喜”和“悲”展开,志物怀人,悼亡念存,很能打动人心。文中一些细节,如项脊轩遭火不焚,“室坏不修”,复萁不居等,用语平淡而情感浓厚,阅读时要注意领会其中的妙处。 【素养目标】 1.了解归有光的生平及文章写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2.梳理文言知识,理解文意,理清文章结构。 3.学习作者善于选取富于特征意义的细节来表达深挚的感情。 4.感受作者对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和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切怀念之情。 【教学

2、重难点】 深刻感受作者深沉的身世之感和思亲之情。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 明代的王锡爵曾说归有光的散文是“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清朝散文家方苞也曾说他的散文能“使览者恻然有隐”。项脊轩志是归文中最动人的一篇,希望通过这节课,能让我们走近归有光的情感世界,并借助这篇文章了解归有光的散文特点。 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归有光(15071571),字熙甫,号震川,昆山(今属江苏)人,明代散文家。归有光一生郁郁不得志,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反对明朝中期前后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拟古主义主张,自称“好古文辞,然不与世之为古文

3、者合”,提倡“独出与胸臆”,强调真实感情,发扬了唐宋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而他的成就最高。他善于把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引到古文中来,“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当时他被人称为“今之欧阳修”。代表作品有先妣事略寒花葬志思子亭记等。 2.相关背景 归有光原居昆山,“项脊轩”是他在昆山时的书斋名。他在35岁中举后,徙居嘉定安亭江上,授徒讲学,不复回故里。由此可以推知,他18岁写此文,35岁左右可能在迁居前由于翻检书箧,触及旧稿,引起了对亡妻的深深怀念,因而补写了附记,其间相距十六七年,妻死那年手植的枇杷树也生长了约五六年。这样,不仅

4、使枇杷树“亭亭如盖”比较符合实际情况,且让“多在外,不常居”之语也有了着落。 3.了解文体“志” “志”为文体的一种,与“记”有相似之处,但二者还是有着明显区别。“记”通常用来记事或物,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等。“志”则大都用来记录人物事迹,如墓志、人物志等。项脊轩志名为记“物”,内容则以记“人物事迹”为主,故以“志”为名。 4.解题 “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归道隆所居之处; “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渗漉(shnl)垣(yun)妪(y)婢(b) 妣(b)姊(z)呱呱(g)阖(h)

5、笏(h) 三、文本研究 【思考1】解释词义、概括段意 (第一段)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一丈见方),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渗漏),雨泽下注;每(每一次,每当)移案(几案,桌子),顾(环顾四周)视无可置(挪置)者。又北向(向北,指坐南朝北),不能得(获得,得到)日,日过午已昏。余稍(稍微)为修葺(修补),使不上漏。前辟(开辟)四窗,垣墙周庭(四周围绕院子砌上墙),以当(抵挡)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才)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栏杆),亦遂增胜(美)。借书满架,偃仰(俯仰,这里指安居、休息)啸歌(长啸歌吟),冥然兀坐(静静地独自端坐),万籁(自然界的一切声响)有声,而庭阶

6、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离开)。三五(农历每月十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树影摇动的样子)可爱。 请概括段意:叙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 (第二段)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在此以前)庭中通南北为一。迨(等到)诸父异爨(分灶做饭,意思是分家),内外多置(设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到处都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越过厨房)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开始)为(动词,插上)篱,已(不久后)为(动词,砌上)墙,凡再(两次)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去世的祖母)婢也,乳(喂奶、哺育)二世,先妣(去世的母亲)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内室),先妣尝一至。妪每(经

7、常,常常)谓余曰:“某所(处,地方),而(你的)母立于兹(这里)。”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小孩的哭声)而(连词,表修饰)泣;娘以(介词,用)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偏指一方,她)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古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到头顶上)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你的)影,何竟日(一整天)默默在此,大类(很像)女郎也?”比(等到)去,以手阖(关闭)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用于判断句表示肯定,相当于“就”)可待乎!”顷之(不久,不一会儿),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上朝),他日(某一天)汝当用之!

8、”瞻顾(瞻视回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请概括段意: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 (第三段)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关上窗户)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遭受四次火灾),得不焚,殆(恐怕,可能)有神护者。 请概括段意:叙写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情。 (第四段)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嫁到我家来。归,旧时指女子出嫁),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小或矮的桌子)学书(写字)。吾妻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

9、制(形制,规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请概括段意:回忆亡妻生前的事。 (第五段)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名词作状语,亲手)植也,今已亭亭(直立的样子)如盖(伞盖)矣。 请概括段意:借庭树写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思考2】内容分析 1.第一段写什么?哪一种感情贯穿其中? 明确项脊轩修缮前后的不同情况,以及作者在这里生活读书的情趣。喜。 2.修缮前的小轩什么样子?修缮后呢? 明确修缮前:狭小、阴暗、破漏 修缮后:明亮、幽雅、安静 3.第二段写什么?哪一种感情贯穿其中? 明确从项脊轩的变化写到对亲人的思念。悲 先写由于诸父异爨,家中一片杂乱衰败景象;继写我对祖母的怀念以及对祖母的怀念

10、抒发深沉的思念、悼亡之情。 4.试分析第三段的内容和作用 明确第三段写作者闭门读书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之事,是对悲的进一步补充。 5.第四、五段写什么? 明确写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作者把妻子生前来轩的情趣与妻子死后项脊轩的室坏不修的悲凉相对比,更以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抒发自己对亡妻的深切怀念之情。 【思考3】体会感情,赏析写法 1.文章前后两部分虽写于不同时期,时间跨度大,但形散神聚,前后格调一致,情感贯通,这是由于作者善于用线索将生活琐事串联起来。试分析本文有哪两条线索。 明确本文的线索:一条是项脊轩的兴废变迁,一条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作者把经过选择的看似零散的材料集中到项脊

11、轩里来,用这一小屋的历史把物境、人事和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等等,有序地贯穿起来,用自己的思想感情把它们统摄起来,使这些本来互不关联的东西产生内部联系,使“形”“神”得到和谐统一。 2.文章第二、三段共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都是写“悲”的,其在情感的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1)文章第二、三段共写了三件事:叔伯分家,大家庭崩溃;妪忆母亲,触动失母之悲;追念祖母,长号不自禁。 (2)这三件事在情感的表达上不一致。写分家时,说“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只在客观的记叙中寄寓深深的感叹。忆母亲时,则“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情动于衷,却只是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思祖母时,则“令人长号不自禁”

12、,如汹涌的潮水,直泻而出,完全失去了控制。由压抑转为外露,由平稳渐趋强烈,感情的抒发层次清楚,感情的发展脉络清晰。 3.文章最后一段是后来补写的,就全文而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一段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部分补记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主要表现作者丧妻前后欢乐和悲痛的感情。妻“时至轩中”“述诸小妹语”等写得如在眼前,而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感慨尤深,令人动容。这部分与前一部分虽然写于不同时期,但都是围绕项脊轩写家庭生活琐事,抒发自己或喜或悲的感情,前后格调一致,情感贯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4.文章以记叙庭中那株枇杷树作结,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文章结尾,贵有余

13、味。这篇文章的结尾,可以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枇杷树,就似乎看到了妻子的音容笑貌,就似乎听到了妻子的欢声笑语。由“亭亭如盖”的枇杷树,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可现在物虽在而人已逝去,占据作者心头的只是一片怅惘之情。结尾托物寓情,同时又点到“庭”,与题目“项脊轩志”相照应。言简意丰情深,耐人寻味。 5.清人王锡爵归公墓志铭评论归有光的文章“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指出归有光善于描写生活细节、平凡场景,往往能生动传神地表现出自己的情感。请按人物梳理文中细节描写的具体表现、人物对作者的情感态度以及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明确 人物细节

14、描写的 具体表现人物对作者 的情感态度作者的情感 母亲以指叩门扉关怀母爱难忘(“余泣”) 祖母阖门、持笏关怀、怜 爱、期待遗教难忘(“长号不自禁”) 妻子问古事、学书快乐、真挚恩爱难忘(“室坏不修”“亭亭如盖”) 【思考4】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明确善于撷取生活中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如:图书满架、小鸟时来、明月半墙、桂影班驳、老妪的神情、母亲的慈爱等。 结构严谨、文脉贯通。围绕项脊轩来写,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为贯通全文的“意脉”,使看似散漫无章的生活琐事就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语言委婉含蓄,清新淡雅,感情浓郁真挚。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思考5】对比阅读 先妣事略 明归有光 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孺人数顰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