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单元讲析与提高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6903065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3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_2020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单元讲析与提高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9_2020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单元讲析与提高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9_2020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单元讲析与提高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19_2020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单元讲析与提高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19_2020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单元讲析与提高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_2020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单元讲析与提高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_2020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单元讲析与提高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机械运动考点剖析与能力提升全面介绍本单元的知识点和常见考点,对知识进行提炼和总结1.长度:长度是物理学中的基本物理量。(1)长度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用m表示)。常用的长度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m)、纳米(nm)等。1km=103m,1m=103mm=106m=109nm;1m=10dm=100cm。(2)长度测量1)测量工具: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测量长度的常用测量工具有刻度尺、三角板、卷尺等。用于精密测量的,还有游标卡尺、千分尺等。2)正确使用刻度尺a.使用前要注意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量程是指测量工具的测量

2、范围;分度值是指最小刻度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如图(1)所示。图(1)刻度尺b.正确放置刻度尺。零刻度线对准被测长度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长度保持平行,不能歪斜(如图(2)中“刻度尺怎样放置”);如因零刻度线磨损而取另一整刻度线作为零刻度线时(如图(2)中“零刻度线磨损怎么办”),切莫忘记最后读数中减掉所取代零刻线的刻度值。c.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如图(2)中“眼睛如何观察刻度线”)。d.记录数据要由数字和单位组成,没有单位的记录是毫无意义的(如1.5m、35cm等);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如图(3)所示,上图读数为3.80cm,下图读数为3.38cm)。图(

3、2)标尺的读取图(3)刻度尺的读数3)长度的估测:在平时,大家应多积累生活方面的知识,估测物体长度也是生活积累的一个方面。如黑板的长度大概2.5m、课桌高0.7m、课本高30cm,篮球直径24cm、铅笔芯的直径1mm 、一只新铅笔长度20cm 、手掌宽度1dm 、墨水瓶高度6cm等等。(3)误差1)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误差是不能避免的,通过提高测量水平、改进测量手段就能尽量减小误差;但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或测量方法不正确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也是不该发生的。误差产生的原因:测量工具精密度,测量环境变化和人为因素。2)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4、选用精密测量仪器和改进测量方法。2.时间:时间也是物理学中的基本物理量。(1)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s),常用单位还有分钟(min)、小时(h)等。1h=60min=3600s(1h=60min)。(2)时间的测量常用工具是钟表、秒表。在现代生活中,通常用钟表测量时间,实验室和运动场常用秒表测量时间。3.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宇宙中的万物都在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运动着,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这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我们平常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参照物)而言的,所以,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描述是相对的。2.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时,事先选定

5、的,衡量被研究物体的位置是否改变,作为参考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选取参照物并不一定都是相对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只是选哪个物体为参照物,我们就假定该物体不动。参照物可任意选取,但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不同。如:公路上行驶的汽车,以路面为参照物,汽车是运动的;以车里的人或物品为参照物,汽车是静止的。3.相对静止:两个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的物体,以对方为参照物,他们是静止的(实际上,它们相对于路面是运动的),这叫两个物体相对静止。4.运动分类(根据运动路线):曲线运动、直线运动。5.速度(1)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一个物体,在t时间内,运动了S的路程,这个物

6、体的运动速度为:(时间t用表示,路程用S表示,速度v用表示)。(2)速度单位:速度的单位是由路程单位(m)和时间单位(s)组成,国际单位制中速度单位是m/s(读作米每秒)。速度的常用单位还有km/h(1m/s=3.6km/h)。(3)匀速直线运动:机械运动,按照运动路线的曲直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在直线运动中,按照速度是否变化,又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运动快慢不变,运动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运动方向、速度大小始终保持不变(如传送带上物体的运动)。(4)变速直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的直线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如汽车在

7、平直公路上的运动属于变速直线运动)。(5)路程图像:路程随时间的变化图像叫路程时间图像(s-t图像),纵坐标表示路程(s),横坐标表示时间(t),图像表示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4)所示。图(4) 路程时间图像如果图像是一条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直线的倾斜度越大,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由图可以看出甲比乙在相同时间内经过的路程长,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但甲的速度大,乙的速度小。(6)速度图像: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叫速度时间图像(v-t图像),纵坐标表示速度(v),横坐标表示时间(t),图像表示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5)所示。图(5) 速度时间图像甲图像是一条水平直线(平行于

8、横轴),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不是水平直线,表示物体做变速运动,乙物体的速度越来越大(加速运动),丙物体的速度越来越小(减速运动)。6.平均速度(1)平均速度:做变速运动的物体通过某段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之比,叫物体在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求平均速度必须指明是在哪段路程或哪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2)公式:平均速度的公式是(如:小明从家步行走到学校用时10分钟,已知小明家距学校1500米,那么,小明上学的平均速度为2.5m/s)。7.平均速度的测量:在生活、生产实际中,我们经常需要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平均速度的测量也是物理学中常见的测量。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是速度公式,常用工具有刻度

9、尺、停表(或计时器)。介绍本单元常见考点、考查方式和考题类型1.长度测量:长度测量,在中考中出现的考题较多,考查方向主要是刻度尺的使用与读数方法,目的是考查学生刻度尺的正确使用与读数,此类考题出现的概率较高,但很少作为一个考题出现,一般情况下和其他测量结合在一起的较多。考题题型一般以填空题居多,选择题也有出现。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也是中考中常见的考题,物体长度的估测是常考热点。典例一:(2019宜宾)小明同学学习物理后,对以下一些数据的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A般教学楼每层楼高约为3.3m; B个普通鸡蛋的质量约为300g;C中学生的正常步行速度约为6m/s;D老师从教学楼一楼慢步走到四

10、楼的时间约为5s【答案】A。【解析】A、中学生的身高在160cm左右,教室高度在身高的二倍左右,故A符合事实;B、十个普通鸡蛋的质量约为500g;故B不符合实际;C、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1.1m/s=1.13.6km/h4km/h左右,故C不符合实际;D、老师从教学楼一楼慢步走到四楼的时,1s走两步,每层楼间隔约为20步,时间应为30s,;故D不符合实际。故选A。典例二:(2019苏州)如图所示,木块的长度为_cm。【答案】2.25。【解析】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之前,要明确其分度值-刻度尺的分度值(或叫最小刻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注意长度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从0开始的,读出末端

11、刻度值即为物体长度,同时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在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一定注意测量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由图知: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1个小格代表的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木块左端与3.00cm刻度线对齐,右端与5.25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5.25cm-3.00cm=2.25cm。故答案为:2.25。2.时间测量:对于时间测量,常用仪器是秒表,在中考中出现对秒表进行读数的题目出现概率不大,个别考卷中也曾出现过秒表的读数问题,但很少。作为学习物理学最基本、最基础性的内容,对时间的概念以及测量与读数方法还要要掌握的。典例三:(2019

12、益阳)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下列物理量符合实际的是()。A一般情况下,教室内空间高度约为1.5mB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1m/sC一眨眼的时间约为2sD一个苹果的质量约为1kg【答案】B。【解析】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解答】A、一层楼的高度在3m左右,教室内空间的高度与此差不多,在3m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B、由生活经验知,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1m/s,故B符合实际;C、一眨眼的时间约为1s,故C不符合实际;D、一个苹果的质量约为150g=0.15kg,故D不符合实际。故选B。

13、3.误差: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误差的概念。学生应该知道什么是误差,误差产生的原因和减小误差的方法。学生要清楚准确值和估读值,以及测量数据表示方法。对于误差的考题在中考试卷中也曾出现,但出现的概率不高;但在进行复习中需要重视这个问题。4.运动的描述:是第一章机械运动主要知识点,也是中考考题中经常出现的类型,其主要考题有选择题和填空题两个大类,选择题出现更多。运动描述的考题一般有一道题,主要考查运动的相对性,物体静止和运动的描述等知识点;考题所占分值一般在1分-1.5分之间。运动的描述知识点有:机械运动、参照物,此类考题出现频率较高,应引起重视。典例四:(2019河北)卫星是通过 传递信息的,它从图中

14、所示位置向近地点运行时势能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站在地面上的人观察到同步卫星静止不动,选取的参照物是 。【答案】电磁波;减小;地球(地面)。【解析】本题以卫星为背景,考查了电磁波的应用、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及参照物的选择等,属于基础性题目,比较简单。(1)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电磁波可以传递信息;(2)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质量和速度。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越大;重力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质量和高度。质量越大,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3)研究机械运动时,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与参照物相比,物体位置有变化,说明物体在运动;物体位置没有变化,说明物体处于静止状态。【解答】电磁

15、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卫星是通过电磁波来传递信息的。卫星从远地点运行到近地点时,相对高度减小,所以势能减小,同时速度增大,动能增大。站在地球上的人如果以地球为参照物,同步通信卫星与地球之间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觉得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在空中静止不动。故答案为:电磁波;减小;地球(地面)。5.速度、平均速度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也是第一章机械运动的主要内容,同样也是本章的重要知识点。在涉及到机械运动的中考题中,有关速度、平均速度的考题出现得更多,所以理解、应用速度概念显得尤为重要。对速度概念的理解、应用和有关计算,在中考题中常以选择题、填空题出现,有时也以简单计算题形式出现,出现更多的是选择题;所占分值一般在1-2分之间。运动的快慢主要知识点有:速度、平均速度和运动图像。(1)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要熟悉速度公式,各物理量的所表示的含义、单位以及速度的物理意义。了解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理解匀速直线运动。(2)平均速度:物体运动平均快慢的物理量。平均速度一定要和物体运动的路程或时间相对应,计算平均速度也必须指明是哪段路程或哪个时间内的平均速度。(3)运动图像:运动图像有路程图像和速度图像两类,分别表示的是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和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运动图像在中考题中出现的概率很大,也是考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