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空调系统基本原理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68968698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56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动空调系统基本原理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自动空调系统基本原理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自动空调系统基本原理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自动空调系统基本原理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自动空调系统基本原理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动空调系统基本原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动空调系统基本原理(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动空调系统.-匚空调貌的徂威5国汽车空调系统按其功能可分为制冷系统、加热系统、通风与空气净化系统和控制系统等几个主要组 成部分。,三制冷系统采用蒸气压缩式制冷原理,对车内空气或由外部进入车内的新鲜空气进行冷却或除湿,使车内 空气变得凉爽舒适。,三加热系统采用热水式加热装置,利用发动机冷却水给车内空气或由外部进入车内的新鲜空气加热以达到 取暖、除湿的目的。在冬天还可给前风挡玻璃除霜、除雾。通风装置离心式鼓风机将外部新鲜空气吸进车内,对车内空气进行置换,以达到制冷、加热及通风的功 效。通风装置除鼓风机外,还有滤清器、进风口、风道及出风口。,三空气净化系统除去车内空气中的尘埃臭味,使空气清洁,简单

2、的方法是在通风口处加装灰尘滤清器。先进的 轿车上还装有空气质量传感器,当空气质量不良时,使初步过滤的气流再通过活性碳阀门,进一步净化。,三加湿装置在气温较冷时,对车内空气加湿,使车内空气相对湿度达到40%50%。操纵控制系统该系统主要由电气元件、真空机构和操纵机构组成。一方面对制冷系统、加热系统的温度和压 力进行控制并进行安全保护,同时对车内空气温度、风量及出风方向进行控制。自动空调系统就是指操 纵控制系统自动化。把上述各部分的全部或部分组合在一起安装、或单独安装在汽车上,便组成了汽车空调系统,轿车 上多采取组合式。加湿装置、空气净化装置和强制通风装置,一般只在高级轿车和大客车上采用。下图就是

3、多种部件组装在一起的空调器总成。.夏篁谱;风 虞顾T环境退度升美加始芯2途?组.岫湘目前轿车空调所采用的这种整体冷暖组合式,其特点是能将冷风和暖气根据需要按适当的比例混合 在一起,空气调节为再热混合式调节型式,这种型式是把经过冷却降温除湿后的空气再将其小幅度提 高温度,进一步降低湿度,达到使人舒服的程度。这种再加热型的轿车空调,要求制冷系统有较大的冷 却能力,以便加大空气的预冷深度,为再加热储备冷量。自动空调系统空调系统在车上的布置,如图所示。加州器空谢匹ta机自动空调系统卜空调很虞明按制为了使空调装置充分发挥作用,必须进行多方面的协调控制。结合图Santana轿车暖风与空调控制 (见后),说

4、明空调温度控制的内容、目的、方法与执行器,见表项目控制内容及目的控制方法执行器与图上标号外气引入量通风换气、防止车窗起雾快速 制冷与采暖时的内气循环转换内外气风门真空阀4控制 进风门3的开度送风机速度控制送风能力、温度分布、送 风距离改变鼓风机电路电阻这部分图上未画出制冷能力防止结冰控制制冷循环能力与防止蒸发器结冰开、关压缩机旁通法固定 蒸发压力这部分图上未画出出风口温度控制出风口温度 与车厢内温度热水流量控 制阀 再热法 空气混合法调节键13,控制进入加热 器8的冷却水量,同时与加 热器8前的调温风门联动(调温风门上未画出)调温风门冷气、暖风出风口的转 换,除霜、采暖的转换转换风门除调节键1

5、3的位置外,还 调节: 键12的位置控制足部风门10的开度 键14的位置控制除霜风门15的开度i c.足M门1L幡以篝置1足Sfi凤门发制璞】3.睛散国疫翘健i障疝国门丑制撞IS 一除13鼠门6餐粉按屈口1 ? Mfittffl16.室调开茂国H外界联螂芸气9格窒戋观空如1 蒸发器2谚风墨源向3说保肮门4 宜空用5诳风G .莪凤机7空,分布谕$ 加热制自动空调系统卜空调在四季的使.用仍结合图Santana轿车暖风与空调控制来说明空调系统四季的使用。季节:夏季目标:为车内提供冷气控 制:口接通风量旋钮17为接通空调A/C开关调节键13控制热水阀9和调温风门(未画)的开度调节键12和14,均应放在

6、中部位置结果:口鼓风机转动通风制冷系统工作,车内外空气通过蒸发器降温除湿口控制加热器的温度、控制己冷却的空气经再加热的比例,达到适宜的送风温度和湿度 不供给车厢上部和人体足部暖气和除霜暖气季节:冬季目 标:为车内提供暖气控 制:口接通风量旋钮17 (在低档位)为不按空调A/C开关为调节键13向右滑动空调节键12、14至加大位置结 果:餐控制气流流速制冷系统不投入工作玄加大热水阀9及调温风门(未画出)的开度,提高送出暖气的温度-I使足部出风口 E出暖气,出风口 A、B出暖风去除霜也给车厢加热季节:春秋两季目标:空调作为强制通风换气装置使用控制:M将进风口门3开大调节键13至热水阀9关闭M风量旋钮

7、放在高档位结果:E增加外部新鲜空气的进入口不对空气加温登车厢内强制换气自动空调系统*停由勒如全由勒窒调隹拢曲夕类分类:自动空调系统采用一般空调系统的基础部件。主要差别在于自动空调系统能保持预先设置的舒适程 度,如同驾驶员选择的那样。它利用传感器确定当前的温 度,然后系统能够按需要调节暖风或冷风。系统用执行机 构开、闭气流混合门以达到适宜的车内温度。有些系统还 控制鼓风电动机的转速,使湿度更符合驾驶员的要求。自动空调系统分两类:半自动空调系统和全自动空调系统,两者的主要差别在于 是否有自诊断功能。半自动空调系统没有提供故障码存储器,全自动空调系统具 有监控系统,监控系统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M)

8、存储诊断码。其次的差别是 所用的执行机构型式和传感器数量。虽然两类系统的工作方式有所不同,但它们都设计成按预先设置的舒适程度控制车内的温度与湿 度,车内保持的温度与湿度与车外的气候条件无关。车内的湿度保持在45%至55%。自动空调系统卜季自制知全岳勒空调*饿的舍类拴制柢自动空调结构原理框图自动空调系统卜车身料尊机霍块(BMC )按制的空调盖统自1986年来在GM汽车公司生产的汽车上广泛使用这种控制方法。该系统具有几块模块,使用了 多路系统共享信息。BCM对全自动空调系统实现中央控制。BCM监控所有系统传感器和开关,得到的 数据与程序指令作比较,然后命令执行机构对系统作精确控制。逐部件气候控制板

9、(CCP)装有一块电路板,它将驾驶员的输入变换为电信号。CCP与BCM通过数据电路相互通信。送至CCP的信息可由真空荧光显示器显示出来。BCM通过几个传感器监控空调系统,高压管路上的温度传感器监测制冷剂高压侧温度,根据R- 12或R-13a制冷剂的压力和温度的关系,BCM能将监测得的制冷剂高压侧温度换算为压力,由制冷 剂低压侧温度传感器监测的温度,BCM以相同方法换算为压力。BCM还得到来自蓄压罐的压力开关信 号。如果空调系统不在设定的参数范围内工作,BCM便将冷气压缩机离合器分离。程序装置用一个双向电动机调节混合风门的开度。程序装置有5个操纵真空到各个模式风门和暖风 加热器供水阀的电磁阀。所

10、有调节和操纵均通过BCM。功率模块控制鼓风电动机。功率模块得到来自BCM的鼓风机驱动信号,将信号放大到能驱动鼓风 电动机按预定转速旋转。芒工作原理车身计算机模块(BCM)根据控制器总成(驾驶员输入)、外界温度和车内温度传感器的输入, 计算出一个代表驾驶员需要得到的暖气与冷气数量的程序号。根据此程序号确定气流分送模式、鼓风机 转速、混合风门开度。为了使进入乘员舱的气流温度恰当地混合,BCM监测外界和车内温度、制冷剂低压管路平均温 度、发动机冷却液温度。这些输入与程序号组合,BCM命令程序装置把气流混合门放到适当位置,以 此修正进入空气的温度。程序装置反馈电位计也受BCM监测。鼓风机转速由程序号和

11、驾驶员输入需要的温度值的组合而定。程序装置中的5个电磁阀分别操纵由机械和真空控制的风门。进风门、朝上一朝下出风门和空调器 除霜风门是个别控制的。从BCM送至程序装置的命令,控制电磁阀动作。详细动作过程见此图的分解 图,说明气流是为何分送的。冷气压缩机离合器的控制是由发动机控制模块(ECM)按照BCM的输入来执行的。ECM根据制冷剂高压侧和低压侧温度传感器送到BCM的输入信号,控制压缩机离合器的离合。此外,ECM预测离 合器的周期性变化,据此适当地调节发动机的怠速。BCM监测系统的输入和反馈信号,如果这些电压信号与程序参数不一致,BCM便点亮“维修空调” 指示灯。程序号为0,代表冷气最大,100

12、代表暖气最大。当在诊断模式时能观察到程序号。驾驶人员在面板上输入控制要求后,车身模块依据“厢内温度”、“外界温度”和“日光照射量”的输入 参数,对自动空调系统进行控制。通过五个电磁阀和五个真空执行机构分别控制进风口阀门、加热器 供水阀门、朝上或朝下出风门及除霜风门的开启度,以达到自动空调的目的。口空调系统部分主要介绍了汽车空调系统的分类、组成、功用、应用和在整车的布置; 半自动和全自动空调系统的分类和控制原理;GM公司的车身计算机控制模块(BCM) 控制的空调系统;详述了空调系统的气流分送过程。汽车空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它的制冷原理是什么?自动控制空调系统的送风量由什么决定?有几种办法可以控制汽车空调的制冷量?自动控制空调系统有哪些温度传感器?车身控制模块(GM公司)的控制功能是否是单一的?S B.霍莱姆比克汽车电气与电子系统机械工业出版社黄天译汽车空调系统设计与使用维修北京理工大学出版 们汽车供暖与空调系统机械工业出版社饥汽车电子-南京交通技师学院控制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文章来源于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