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邵武六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练习题无答案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68938056 上传时间:2024-01-0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邵武六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练习题无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福建省邵武六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练习题无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福建省邵武六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练习题无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福建省邵武六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练习题无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福建省邵武六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练习题无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邵武六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练习题无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邵武六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练习题无答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福建省邵武六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练习题 一、 探讨横线的词语意思。1.缘溪行( ) 2. 芳草鲜美( ) 3.渔人甚异之( )4.欲穷其林( ) 5.林尽水源( ) 6.仿佛若有光( )7.豁然开朗( ) 8.屋舍俨然( )9.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0.阡陌交通( ) 11.悉如外人( ) 12.黄发垂髫( )13.并怡然自乐( )( ) 1.乃大惊( ) 2.具答之( ) 3.便要还家( )4.咸来问讯( ) 5.妻子邑人( ) 6.来此绝境( )7.不复出焉( ) 8.无论魏晋( ) 9.具言所闻( )( ) 10.延至其家( ) 11.不足为外人道也( )12.既出( )13.便

2、扶向路( ) 14.处处志之( ) 15.及郡下( )16.诣太守( ) 17.说如此( ) 18.寻向所志( )( )19.欣然规往( ) 20.未果( ) 21.寻病终( ) 22.后遂无问津者( )二、桃源中人为何来此?桃源中人为何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作者为什么又写后人无法寻找到世外桃源?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句子。描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的句子。 描写桃花源中人安居乐业的句子。描写桃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4)出自本文的成语。 (5)从文中理出“渔人”的行踪。(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源人为什么叹惋?(7)理解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不存在的“世外桃源”。三、指出下列句中古今异

3、义的词,并分别解释。1.阡陌交通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7诣太守,说如此。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芳草鲜美,落英缤纷。5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6不足为外人道也。四、翻译、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五、注音:豁然开朗()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黄发垂髫()怡然自乐()陋室铭 一、下列加横线词语的意思。1.有龙则灵( ) 2.斯是陋室( ) 3.惟吾德馨( )4.草色入帘青( ) 5.鸿

4、儒( ) 6.白丁( )7.无丝竹之乱耳( )( )8.调素琴( )9.无案牍之劳形( )( ) 10.阅金经( )二、1、本文从几个层面来展现陋室主人品德的高尚的?2、作者在文章首尾分别运用了比喻和类比手法,其意图是为了强调什么? 3、默写描写室中事的句子是 4.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5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了自己 的愿望和的生活情趣。这这篇短文采用了 的写法6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三翻译句子。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4何陋之有? 5、斯是陋室,惟吾德馨。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四、

5、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爱莲说 一.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的意思。1.可爱者甚蕃( )2.出淤泥而不染( ) 3.香远益清( )4.亭亭净植( ) 5.濯清涟而不妖( )( ) 6.不可亵玩焉( )7.陶后鲜有闻( ) 8.同予者何人?( )9.宜乎众矣( )10、不蔓不枝( )二、默写1、爱莲说一文中写莲花品质的名句是2、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3、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意不敢侮的句子是4、“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6、意思相反的一句是5、文章的主旨句是6、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 三填空1、本文的作者是 , 代道州人, 家.2、本文运用 写法,作者所托“物”是指 ,所言的的志是3、作者写莲的过程中,又写了菊、牡丹等花,这种写法叫 ,这样写的作用是 ,本文写“莲”的品质,用 作正面映衬,用 作反面映衬。四、翻译下列句子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3、陶后鲜有闻 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感悟生命 我们时常被周围的人和事感动着。有了鲜花绿树,才有鸟语花香;有了蓝天白云,才有一望无垠;有了海淘浪花,才有烟波浩渺于是,我在感

7、动的养分中成长,学会了感悟生命这道时时刻刻在上演的最好的剧目。友人告诉我:生命是崎岖坎坷的路,路上有荆棘、沼泽,也有鲜艳的花果。想想,这成长的路上不是有着许多烦恼、挫折和成功吗?是啊,有人的话没错,生命就是一条路。老师告诉我:生命是一条充满着遗憾,又满是拼搏的较量。较量中的每一个选手,自己都是主角,所要抗争的也不仅仅是那些强劲的对手、糟糕的处境,重要的是,生命中所要战胜的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望着老师慈爱的面孔,我点点头。生命真的就是一场一直在进着的较量!父母告诉我:生命是一场漫长的棋局。这盘棋局里没有猎猎西风,没有四起的狼烟,只有取舍和进退之间的选择。就像棋子中最不起眼的卒,要有那股勇敢前

8、进的魄力。是的,那生命正是一盘如此的棋局。有这么多对于生命的感悟,而我呢?我决定自己寻找生命的真谛。我向着蓝天大喊,看着白云悄悄地游走,洒下那一丝丝一绺绺棉絮;看着雄鹰展翅翱翔,只为丈量那广袤的天际;看着“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我想,生命就应该是那自由自在的灵性和一份闲适的情怀。我奔向田野,谛听树与树之间的耳语,跟随蜜蜂去点数花蕾,与蝴蝶一起在阳光下起舞,与风一道叮咛屋檐下轻响的风铃,去寻找生命的生存方式,去询问那生命的存在。风对我耳语:“生命是我这样的轻盈岁月!”雨对我歌唱:“生命是我这样的淋漓尽致!”雷对我咆哮:“生命是如此的铿锵有力!”电对我眨眼:“生命是如此的亮丽透明!”还

9、有那些小草告诉我:生命就是一抹淡淡的绿意;花儿告诉我:生命就是绽放时的多姿我在学着感悟生命。而父母、老师、友人以及自然界里的一切,都在诉说着他们对生命的知觉和领悟。是啊,对于生命,每一个人的感悟必然是不同的,答案也是丰富多彩的。对我而言,生命是有着许多合音的交响,生命是有着一颗感恩而快乐的心,生命是每日快乐洋溢的幸福生命有着成千的解释。可是,我想,只有把努力与汗水献给生命,这才是我们每一个人感悟生命的最好礼物。啊!感悟生命,用心地感悟。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练习 答案:一.1.陋室2.有仙人居住的山,有龙潜藏的水;诸葛庐 子云亭二.1.灵异2.这3.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4.映入5.博学的人6.本

10、文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7.指嘈杂的音乐;扰乱(或使受到扰乱)8.调弄,弹奏9.官府的公文;使劳累10.佛经三.1.就不感到简陋了。2.(1)苔痕绿上阶,草色青入帘。(2)有何陋?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四.1.三个方面,分别为环境幽雅、往来者渊博、兴趣高雅。2.强调作者的品德高尚,志趣高远。五. 1刘禹锡,梦得,唐朝人 2用韵 3对偶六 1山不一定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 2谈笑往来有渊博的学者,没有粗俗的人。3没有嘈杂的管乐之声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4有什么简陋的呢?七 2.D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4. 保持高尚节操;安贫乐道;借物抒情 5. C 6. 从建筑和室内布置

11、看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品德高尚,所以这小屋就不显得简陋了一. 略 二. 1.多2.不被沾染3.更加清芬4.洁净地立着5.洗涤 妖艳6.玩弄7.少8.我9.应当,当然。三. 1.略 2.只要结合莲的特点,言之有理就可,不求统一答案。如高洁自重、谦虚正直 不趋炎附势等 3.鄙视追名逐利、趋炎附势之风。四.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3.亭亭净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 莲,花之君子者也 6. 莲,花之君子者也五. 1.周敦颐 北宋 哲学家 2.托物言志 莲 既不消极避世,又决不同流合污,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12、3.衬托 突出莲的高洁品质 菊花 牡丹六. 略七. 1、从 枝蔓 亲近而不庄重 多 认为 应当 2.D 3.C 4. 出淤泥而不染 香远益清 5莲,花之君子者也 6.托物言志桃花源记练习答案:第一部分:一.略二. 1.沿着2.鲜艳美丽3.对此景感到惊诧4.走完没有5.隐隐约约6.开阔的样子7.整齐的样子8.之类9.交错相通10.都11.老人小孩12.都13.高高兴兴,自得其乐三.略四.1.竟然2.详细3.通“邀”4.都5.妻子和儿女6.与世隔绝的地方7.这里8.更不必说9.详细 所听说的事情10.邀请11.值得12.已经13.沿着14.做标记15.到 16.到,拜见17.像这样18.原来的 所做的标记19.计划20.实现21.不久22.访求五.1.渔人2.村中人 渔人3.村中人 村中人4.于六.1.先世避秦时乱2.为外面世界变化之大而惊讶,为其动荡不休而叹息。3.担心外面世界的侵扰。4.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远源是虚构的境界。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第二部分:一.要,通“邀” 二. 1.交通:古义,为交错相通;今义,往来通达,或各种运输的总称。2.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毫无出路的境地3.无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