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计算出错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68936330 上传时间:2023-10-0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生计算出错的原因分析及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学生计算出错的原因分析及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学生计算出错的原因分析及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学生计算出错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生计算出错的原因分析及对策(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生计算出错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王河小学王杰婷在平时的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很多的学生较难的题能做对,但计算题经常错, 学生拿到错题后, 不需要讲解, 又马上能够改对, 我们往往会说:怎么这么马虎?“马虎”真的能概括学生做错的真正原因吗?我认为不尽然。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切不可把计算错误笼统地归为“粗心大意” 。经过平时的分析和反思,我发现学生在计算中出现错误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心理方面原因我们常说学生“粗心”,其实“粗心”大多是由学生感知不正确(如抄错数) 、注意不集中(如顾此失彼、丢三落四) 、短时记忆出错(如退位忘减一、进位忘加一)、强信息干

2、扰(如计算 425-425 25 时,先算 425-425 )、思维定势影响、情感不稳定等因素造成的。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原因1、基础知识不扎实。有些学生对于简单的 20 以内加减法不熟练, 表内乘法出现二六十八、 六九四十五等错,在混合运算中对一些常用数据如 254,1258,分数与小数互化等不熟练,简便算法不能“为己所用” ,这些都有可能使学生计算出错。2、算理不理解。学生不理解隐含在计算过程中的基本原理,只会简单模仿是学生犯错误的主要原因。如多位数乘法中,面对每次乘得的积的对位问题,有的学生只是记住了“阶梯状”的对位形式,可是一旦遇到了乘数中间或末尾有 0 的情况,错误率就会大大

3、增加,因为学生的认知停留在形式模仿上而不是算理的理解。3、技能未形成。新课程提倡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紧密结合,有的教师因未能很好地理解新课程理念,在课堂上出现了算用颠倒现象,学生基本算理未理解,急着进行大量生活应用;还有的教师一味追求算法多样化,大量时间化在探究算法上,不注重算法提炼,最终学生连基本的方法都不会,更不用说能熟练、灵活地进行计算。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原因态度不端正,习惯不良。由于部分学生本身不重视计算,加上平时教师也不注意对他们进行习惯训练,方法欠妥,因而养成了一些不良的计算习惯。如,计算时书写马虎,字迹潦草, 0 写得像 6,6 写得像 0,把题目抄错,数据漏抄等等。由于不良的学

4、习习惯,导致计算频频出错。不管何种原因造成的计算错误,都要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注意找出错误的根本和关键,分析错误的原因,然后再针对错误性质、原因和范围,对症下药。结合平时的教学,我认为要想改善这一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强化口算基本训练。口算教学是计算教学的开始阶段,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口算能力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地组织口算训练,有助于提高笔算的速度和计算正确率,因此,口算练习要做到天天练,逐步熟能生巧。20 以内加减法和表内乘法及相应的除法等基本口算是所有计算的基础,要求学生做到正确熟练、脱口而出。要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形成一定的口算技能,关键是要持之以恒坚持训练,每天坚持

5、3-5 分钟形式多样的口算训练, 加强“听算”。计算中的常用数据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如乘法中特殊积 52,25 4, 1258 等。通过坚持不懈口算训练,使学生形成熟练的口算技能技巧,达到正确、迅速、灵活的口算目的。第二,理解算理,以理驭法。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正确处理算理和算法关系,使学生不仅知道计算方法,而且知道驾驭方法的算理,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比如当学生认为口算 20 3 时,可以先算 23=6,再把“ 6”后面的“ 0”添上就得到 60 时,教师不能把教学停留在学生的认知水平上, 要及时引导学生分析算理,

6、 在算 23 时,实际算的是 2 个十乘 3 得到 6 个十,也就是 60。这样,把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上的计算方法与新知的算理相结合,能够更好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建立,认知水平的发展。第三,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1)审题习惯。审题要细心,计算时先观察题目的特征,认真审题,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看清每个数和每个运算符号,分析数据特点与运算之间关系。(2)简算意识。学生不但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而且要能合理、 灵活地进行巧算才能省时、省力,提高计算的速度、计算的质量。因此,平时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简算意识 , 要求学生在面对具体计算任务时观察数的特征 , 算式特点 , 合理运用运算定律或运算性质自觉地进行

7、简便计算 , 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3)验算习惯。养成自觉验算习惯, 不仅可以看出计算过程和结果是否正确,还能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使学生养成仔细、严格、认真的良好习惯。检验时做到耐心、细致,逐步检查,发现错误及时纠正,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检验方法,如重算法、逆算法、估算法等。第四,精心设计计算练习。(1)针对性练习。针对本单元或是本课时所要掌握的计算进行练习, 并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计算错误的根源。必要时,就学生的错误进行针对性练习。(2)对比性练习。当学生已经较好掌握了本阶段计算学习后, 要把与本阶段相关的特别容易混淆的计算进行融合,让学生在混合计算中提高能力。(3)应用性练习。小学

8、数学学习的核心是解决问题, 计算最终是解决问题的手段。自动化是技能的特征之一, 通过熟练解决问题, 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水平。第五,错误积累整理。教师应在平时批改作业中,将学生计算中的错误分类记载下来,从中发现共性错误并找出典型错例, 便于教学中 “对症下药”,特别是找出算理不清、 法则模糊、方法不对的典型错例,组织学生剖析根源,找出“病因” ,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有目的地进行 “活疗”。教师可准备一本记录本, 每次批作业后,把学生出现的各种典型错误记录下来, 并从教师、学生两个方面分析原因,不仅要分析错误原因和种类, 还要分析各种错误现象所占的比例, 提出解决办法。每次记录抓住要点,既可以解决问题,也可以成为以后的教学提供经验。学生也可准备一本错题本,要求学生进行“错误整理” ,把自己作业本、练习册、试卷里的错误及时记录在错题本里,用简单的话写出错误的原因,并及时订正、归类整理。总之,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预防和纠正,切不可把计算错误笼统地归为“粗心大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