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输血安全管理制度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68936061 上传时间:2023-12-0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6.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护理输血安全管理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护理输血安全管理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护理输血安全管理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护理输血安全管理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护理输血安全管理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护理输血安全管理制度(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护理输血安全管理制度1 .确定输血后,有资质的两名护士持“临床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标签的试管至患者处,当面核对床号、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诊断、血型,无误后方可采集血样,配血要求:一人一次一管。2 .采集血标本时,不能从正在补液肢体的静脉中抽取,以防影响血型交叉试验结果。3 .由医护人员或专门人员将患者血标本与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血库),双方进行逐项核对。4 .取血时护士携带病历到血库,与血库人员双方交接核对:(1)受血者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包括Rh因子)、血液成分、血量、有无凝集反应;(2)核对血袋标签:献血者条形码编号、血型(包括Rh因子)、血液有效期;(3

2、)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袋内血液有无溶血及凝块。双方核对无误后,在发血单上签字。5 .血液领回病房后,由两名护士持“输血(检测)记录单”、病历与血袋标签逐项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包括Rh因子)、血液成分、有无凝集反应及献血者编码、血型(包括Rh因子)、储血号及血液有效期;检查血袋有无破损及渗漏、血袋内血液有无溶血及凝块。确认i无误后方可输血。6 .输血时(1)输血时必须由两名医护人员携带病历至床旁,用两种识别患者的方法再次核对患者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包括Rh因子)及交叉配血试验结果。严格执行“三查九对”,“三查”即查血的有效期、质量、输血装置是否完好;“九

3、对”即查对受血者床号、姓名、住院号、血型及交叉配血试验结果、供血者血袋条形码编号、血型及交叉配血试验结果、采血日期、种类、血量。(2)让患者自述姓名,经核对无误后,开始进行输注。(3)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使用标准输血器进行输血。(4)输血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血液内不得加入药物。输血前、后静脉滴注注射用生理盐水冲洗管道,连续输注不同供血者血液时,两袋血之间用静脉注射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5)输血时应先慢后快,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反应,生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减慢或停止输血,更换输血器,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血库值班人员

4、,及时检查、治疗和急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积极配合抢救,并保留剩余的血液及输血器以便查找原因。(6)执行后在医嘱单、护理记录单、输血(检测)记录单、输血核对登记本上双签全名及执行时间,将供血者血袋条形码编号粘贴在输血(检测)记录单及输血核对登记本上。(7)输血完毕后,将血袋及“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送回输血科(血库)。7 .护士在采集血标本及输血时,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识别患者的方法进行核对,所有患者除均要使用床头卡、“腕带”识别外,清醒患者还应使用“反问式”的识别方法询问患者姓名。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

5、症患者可通过询问家属进行识别。8 .输血反应的预防(1)血液从血库取生后,勿剧烈震荡,以免红细胞大量破坏而引起溶血,库血不能加温,以免血浆蛋白凝固而引起反应。血液自血库取生后应在30min内输入,避免久放致使血液变质或污染。(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及无菌技术操作,血液必须经二人以上核对后方可给患者输入。认真查对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有无溶血及凝块,如血浆变红,血细胞呈暗色,界限不清,提示可能有溶血,不能使用。(3)血液内不可随意加入其他药物,如钙剂、酸性及碱性药物和高渗或低渗液体,以防血液凝集或溶解。(4)输注两个以上供血者的血液时,应间隔输入注射用生理盐水,避免产生免疫反应。(5)输血时应先慢后快,根据病情及患者的实际情况调节滴速,对患有心、肺、肾疾病的患者或年老体弱、婴幼儿等患者输入的速度宜慢。(6)输血过程中应加强巡视,严密观察有无输血反应如有发热、过敏、溶血等反应立即停止输血。并保留余血,以备核查。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