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学期教研组计划 (13)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68935361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9.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学期教研组计划 (13)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第一学期教研组计划 (13)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第一学期教研组计划 (13)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一学期教研组计划 (1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学期教研组计划 (1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年-2019学年第一学期教师工作总结-范文汇编学生在进行期末统测 ,不禁感慨时光的流逝一个学期又要结束了 ,放假的时间也已经定了12号教工大会后正式放假。现挂上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 ,敬请多提珍贵意见。时间飞逝 ,本学期已接近尾声 ,回忆这学期的工作 ,有付出的辛苦 ,也有收获的喜悦。现将这学期的工作和自己的具体做法汇报如下。 一、起始年级 ,抓好衔接 ,激发学生的兴趣 做每件事情都要有浓厚的兴趣 ,这样才能保证速度和质量 ,学习尤其是这样。对于初一的学生 ,注意小学与初中知识的衔接、培养他们的兴趣 ,是很重要的。 二、做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首先应该让学生喜欢我 ,我尽量抽出时间和学生谈

2、心 ,让我们尽快的熟悉 ,拉近师生的距离 ,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 ,另外尽量让我的课生动有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播知识 ,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 ,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 ,学习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上课的气氛要轻松 ,在教学中 ,有意识地通过生活、实例、活动、游戏等形式引入新知识点 ,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存在。并通过学生的亲身感受、操作、实践、体验、讨论等方法 ,创设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现了学生感知知识形成的过程。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发现解决数

3、学问题的方法,发现数学的规律,教师应该转变角色,成为真正的组织者、引导者。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能够主动地调动相关知识 ,积极思维 ,通过自主学习 ,获得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我而言更应该要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学识。博学多才对每一位教师来说当然很重要。我校有很多优秀的教师 ,这些典范鞭策着我不断的学习。目前数学的学习向老师提出了更多的挑战 ,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情感体验 ,因此如何持续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知识点落实的上好一节课 ,成了我研究的目标 ,新课程改革的研究成果以及网上一些教师的心得体会给我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时机。过硬的教学根本功是让学生折服的重要因素。 三、合理

4、地利用练习 1.学生分层。由于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 ,而不是象工厂中的产品的制造一样千篇一律。根据班级学生的数学成绩、自主学习能力、智力情况等因素 ,结合学生自愿报名进行分层共分a、b两个层次。各层次内学生合理搭配 ,建立学习互助小组每个学习互助小组由3-4位同学构成 ,并任命一名同学担任小组长。每次月考后 ,根据学生的情况或请求可以随意调整一次 2.目标分层。教学目标要分层次。教学目标确实定 ,依纲扣本 ,结合学生的实际 ,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差异。特订适度而又有层次的教学目标 ,b层次的同学 ,让他们打好根底 ,培养他们的兴趣 ,标准其行为习惯 ,狠抓养成教育。力争成绩接近良好。a层次

5、的同学根底较好 ,挖掘潜能 ,考试成绩必须优秀 ,而且目标是95分以上。即每节课最好有上限和下限目标。上限目标那么是让根底好到达的最根本目标 ,是全体学生都要到达的;下限目标是在完成学习任务必须的学生有充分开展的余地。 3.备课分层。对学生进行分层次后 ,教师在备课时便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备课 ,在备课的过程中 ,对a、b层的同学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 ,这必须在集体备课时就表达出来。这样在实际的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不至于使分层教学留于形式。哪些内容对各个组是必须掌握的 ,哪些内容是只作了解的 ,对不同小组在作业上有些什么不同的要求等 ,这些都必须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在作业或堂堂清中分为必做题与选做题。 四、对学情做好跟踪 学生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总是会表达出各个层面 ,考得不好的学生不固定 ,所以每一阶段都要对学生的学情做好跟踪 ,掌握不好的及时点拨。对优秀的鼓励他们参加数学兴趣班。 五、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此处为套话 ,比方:学生还没有养成优秀的习惯等等 ,就不挂上 ,免得闹笑话 以上是本学期的一点工作和浅显的认识 ,欢送批评指正!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