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医理论体系的学派流派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68859769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中医理论体系的学派流派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中医理论体系的学派流派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中医理论体系的学派流派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中医理论体系的学派流派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中医理论体系的学派流派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中医理论体系的学派流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中医理论体系的学派流派(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中医理论体系的学派流派出处:中国中医药报孟庆云 中国中医科学院因各派的学说与观点,都有其实践依据,又每每在争论中互补,因而争论的结果,往往 不是孰是孰非、谁对谁错,而是使理论愈辨愈深,愈争愈明,达到双赢。这也与西医学常以 后起学说淘汰其前的学说大异。中医药学派流派与其他的科学文化派别比较起来,主要有如下五个特点:一是诸派同 源。二是派中有派。三是门户尊严及派别之间有排他性。四是有些派别之兴往往有哲学背景。 五是派别思潮的改变,主要是治疗观点的改变。当代中医药学人的使命,一是要揭示其理论、技术、特色的深层次的科学价值,二是 要适应社会需求以其众多重大的创新服务于社会,这就要求当代中医药学以其创

2、新和突破向 现代化的范式转换。培植中医药研究学派,可以发展中医药科学研究,推动科学进步和理论 演进,以科技进步的积累和飞跃,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范式转换。学派流派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文化现象。在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学派流 派既是初始源流之一,也是构建体系的基干,并一直对理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学 派流派,使中医药理论体系呈现出百川多流、群峰岺脉的壮丽奇观。学派流派是中医理论体系构架的基干学派是同一学科中由于学说、观点的不同形成的派别。流派和学派相类,学术界一般按 年鉴学派布罗代尔的划分,常把为期短时段的或学派中的分支称为流派。在中国科学界、文 化界,学术主旨明确者多称学派;有独特

3、技艺以风格见长者惯称流派。学派流派的存在,是 科学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古今中外理无二致。在西方,从毕达哥拉斯学派到智者学派,从布 拉格学派到哥本哈根学派,从法兰克福学派到耶鲁学派,都是学术发展的状态、水平和规模 的标志。在中国古代,学派之分最初是因学术主旨不同而形成的。庄子天下、荀子非 十二子、吕氏春秋不二、淮南子要略、史记论六家要指和汉书艺 文志等都曾以主旨论及学派,大致认为学派始于春秋,盛于战国,儒家、道家、墨家、阴 阳家、法家、兵家、名家等诸家各有不同的认知方式,不同的经验系统,不同的学术资源, 不同的治学理念,以自家的学术所长,各有用场。中医药的学派,最初也是因于学术主旨不同而划分的,至

4、唐代以前这种学派在演进中成 为学科。宋代以降,在分科之后,又因于学说、观点的不同而茁成为学派。总的来说,中医 药形成的时间也和当时的科学文化同步,即中医药学派确立始于春秋,定型于战国,这也是 中医药理论奠基的标志。以学说和观点形成学派不久,在宋金之际因其传播和地域文化等因素,便有地域性学派 的崛起,如新安医派、江浙或三吴医派、岭南医派、海派等。同时,在学派中,又因其专长 风格的不同,又有诸多的流派,各彰其道。如上所说,学派从发生到发展,先后有因学术主 旨不同之学派,这是最原始的学派,它演发为学科。之后在学科中又因学说和学术观点的不 同而有学科领域的学派。之后又发展为地域性的学派,地域性学派又以

5、地域文化、家世承传、 处方用药习惯、医药资源之异而明道识见异,地域性学派又能超越学科界域,是多学科综合 学派,并以地域文化的特征,承传于更长的历史的地域的时间空间。中医药学派流派的演化也能展示其学术的运动现象。学派流派演化的总趋向是生一盛f 异一化。学术主旨的学派演化为经典理论和学科,例如医经学派、本草学派乃至伤寒学派。 某一学派称盛于一时后,在发展中引申发扬分异为支流和流派,显例如伤寒学派、温病学派 都是派中有派。由客观认识的统一而被公认为中医的基本理论,也有因弘扬不够,或学派流 派自身生命力不强而未能传承或为其他理论所吸收,或因传承难度大又未得传人而致失传, 典型例子如华佗的外科手术学派,

6、已经有宗师、弟子、学术著作,以学派之势称盛于一时, 但以后还是失传了。学派流派的纵横构建了中医药理论体系。中医药的不同学术主旨,是学科的滥觞。唐代 孔颖达疏礼记曲礼的“三世医”,即黄帝针经、神农本草、素女脉诀。 这被谢利恒、任应秋等称为“此盖中国医学最古之派别也。”这也揭示中医药理论体系形成。 此后,学派流派成为中医药理论体系的主干之一,医学分科、医事组织、传承授学乃至著作 刊行、学术争鸣,皆难以超然于学派流派。可见,学派流派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乘时与 俱兴,是其基干,也是为标志。中医药学派流派的价值与特点中医药学派与流派,是学术和学科的生长空间,在一定历史时期,重要学派是一面旗帜, 在学术

7、上有着非凡的价值:一、学术的传承作用。宗师们的创新、学术思想、技艺特长等,由其弟子们逐代继承薪 传。除对初祖的开山著作继承外,弟子们还整理或注释乃师著作,形成了学派流派的著作体 系,使学派之学术接踵前世,递起演明,长荣不衰。二、学术的放大作用和加倍效应。学派和流派是一个学术放大体系,以其集团的研究能 力持续探索某一医学现象或治疗方法,是个人研究能力的“高倍放大”。不仅如此,又由于 世代的传承,能使学派的一些重要理念和论述得以彰显。与之比较,不在学派的某种见解或 奇险绝招,往往流于单传,即便载入著作,也往往成为“奇异点”而被轻视,久之失传。三、弘扬学术特长。学派流派能够立世于医林,在于有独到的观

8、点和特技,如伤科技法、 针刺手技、打丹火候等,这类绝技是学派流派的生命线,不只是在门派中传承,而且在世代 传承中深入研究机理并进行技术改进,在弘扬中创新。四、引领学术发展取向。学派流派各有其创新进取的动力机制。重大学派的学术思想能 够形成学术潮流,并作为旗帜,建立新的规范,引导范式转换。医学史上学术的三次突破转 型,都是缘于学派的作用实现的。第一次是张仲景,他确立辨证论治体系改变了以前医经与 经方分立的局面,并以理、法、方、药贯通于六经辨证,为后世垂方法、立津梁。第二次是 金元四家,特别是其魁首刘完素。他不只是首倡“伤寒是热病”改变了传统的热病惟寒致病 的观念。更重要的是,他深研病机,提出了“

9、理论病机”的辨证论治模式,突破了伤寒 论的“证候方药”对应模式,由是可以据病机而选用方药,可以“见痰不治痰,见血不 治血”等,只要合宜病机,可以一方多用。第三次是清末民初的海派医学。海派以地域性综 合学派称著。以荟萃百家,务求创新,依傍文化,汇通中西,变而适用见长,其成长为领衔 的学派,是文化社会需求的选择。不仅领导时代潮流,而且在兴办学校、创立期刊、著书立 说等方面开现代中医药医事教育的先河。还在与取消派别斗争,为中医药的继存振兴作出了 不可磨灭的贡献。与西医学相比较,西医学主要靠新发现新技术引领,中医学主要靠学派流 派的动力机制引领。五、学派流派是交流争鸣的平台。各学派流派皆有自己的学说与

10、观点,在立论推行交流 中,每因各派见解迥异而引起学术争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曰:“儒之门户分于宋,医 之门户分于金元。观元好问伤寒会要序知河间之学与易水之学争;观戴良作朱震亨 传,知丹溪之学与宣和局方之学争也。”争鸣不断产生新思想,也是理论建设的重要 途径之一,在很多时候理论发展强化程度,取决于争鸣论战尖锐程度。除河间易水之争、丹 溪之学与局方之争外,医学史上还有更尖锐的争论。例如:赞同与反对五运六气之争,伤寒 与温病之争,温补与滋阴之争等,当然也有流派间的“正宗”之争。因各派的学说与观点, 都有其实践依据,又每每在争论中互补,因而争论的结果,往往不是孰是孰非、谁对谁错, 而是使理论愈辨愈深,愈

11、争愈明,达到双赢。这也与西医学常以后起学说淘汰其前的学说大 异。中医药学派流派与其他的科学文化派别比较起来,主要有如下五个特点:一是诸派同源。 二是派中有派。三是门户尊严及派别之间有排他性。四是有些派别之兴往往有哲学背景。五 是派别思潮的改变,主要是治疗观点的改变。从最古的以学术主旨立派的针、药、脉三大派别以降,到宋以后以学说、观点立论的学 派流派,以及稍后的地域性学派,都是在中华文化的土壤下抚育成长,其初始理论渊源是一 致的,可谓诸派同源。在学派流派中,不仅地域性学派派中有派,各大学派未尝不如此。例 如伤寒学派,宋代既有朱肱、庞安时的整理派;韩祗和、许淑微、郭雍等人的发挥派;金代 成无己的注

12、释派;明清有方有执、喻嘉言的错简派或三纲派;张遂辰、张志聪等人的旧论派; 俞根初的通俗派和陆九芝的伤寒统温病派等。流派之多,致使有人称道:“一人一个仲景, 一家一本伤寒。”在伤寒论的学术已被公尊为基本理论的经典时,坚持伤寒学派的 学人们仍高扬学派的旗帜。又如温病学派、除有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士雄温病四大 家的温热派、湿热派之外,尚有戴天章、余师愚的温疫派及杨栗山的伤寒温疫派。此外,还 有逾越于温病学科的支派,例如清代高锦庭著疡医心得集,其学术堪为外科温病学派。 中国中医科学院已故妇科专家钱伯暄教授,属于妇科温病学派。学派流派在传承中重视门户尊严与排他性。这种学术意识主要是为防止失传和保证

13、疗 效。传承中不可避免有系统误差,但如果搀入有悖学说和观点的论述、花梢的技法、变换操 作程序、不适宜的替代药物等,常导致理论的失真,技艺的变形,特别是技术性流派对此尤 为重视,便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学术的“自纯净法则”,抵制异说和劣技在本学派和流派中 发展。排他才彰显个性,富于竞争,这并非是保守,而是为了学派健康承传。这一点,在艺 术流派中更为突出。这也使“正宗”为人们所重视。中医药很多学派常有哲学背景。内经为代表的医经学派以阴阳五行为总框架自不必 说。金元四家的理论和宋代理学有直接关系,持命门学说的温补学派其理论与太极图有关。 南宋文献就曾有火神派的记载,其扶阳理论是遵循易乾等重视阳为依据。这

14、些学派援 用哲学构建体系,主要是因于其构建方式是经验总结式,即学派创建者总结大量临床经验, 在升华为理论时,便援用某种相类相近的哲学理论为依凭,这也是中医药理论富于哲学性的 原因之一。中医药学派理论的突破主要在于治疗观点的改变。如伤寒论在病因学上循素问热 论的“伤于寒”,首用辛温解表。而河间学派的刘完素则贯称“伤寒是热病”,开始即以 寒凉药物为治。温病学派则认为温热病是温邪致病,叶天士首用辛凉。其他如丹溪学派重用 滋阴,温补学派重补脾肾,扶阳学派(火神派)重用温阳药物等,都以治疗观点的明确突出 而成为其学派的核心思想。培植中医药的研究学派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范式转换研究学派是现代科学家群体组织的

15、一种重要类型,是不同理论、学说、研究传统相互竞 争的一种社会表达方式。自19世纪在欧洲兴起以来,已逐步在现代科学中产生了不可替代 的重要性。与通常所说的学术思想学派、文化学派不同,研究学派的基本行动单元是研究小 组。美国科学史家盖森(G.L.Geison)的定义:所谓研究学派,是指由成熟的科学家组成的 小组,他们与同一机构内的优秀学生并肩从事一项相当紧凑的研究计划,参与着社会和智力 方面直接而不间断的相互影响。例如围绕李比希(J.Liebig)形成的吉森化学学派;医学界 微尔啸(Virchow.R)在柏林大学病理研究所肇创细胞病理学派;以卢瑟福(E.Rutherford) 为核心的卡文迪物理学

16、派;高举波尔(N.Bohr)思想旗帜的哥本哈根学派。这些以不同的理 论和方法范式为基础形成的科学家精英群体,不仅成为现代科学进步和理论创新的重要推动 力量和创造源泉,在某种意义上他们也以卓有成效的活动方式改写了科学现代史。研究学派兴起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科学研究的职业化和社会化,二是近现代科学范式 的转换和交替。库恩(T.S.Kuhn)认为,科学的进步并不是一种连续不断的知识积累过程, 而是新旧范式交替的过程,即渐进的积累与飞跃的变革交织而进的过程。而范式的转换与变 革,往往并不能由一个或几个杰出的科学家去实现,而必须依靠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 研究学派的群体合作与集团效应正堪当此任。研究学派的结构和功能使其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和有效性,其突出的成就有三:一是建立新的研究范式。所谓范式,是指科学家群体内部的一种观念体系、研究方法和 活动规则的总和。研究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