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68723001 上传时间:2023-09-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档案编号:网络教育毕业论文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学生姓名:康成国指导教师:赵宏亮 教授学科专业:数学专业研究方向:数学与应用数学方向学 号:06035040611003学习中心:丹东市教师进修学院 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2008年04月摘要初中数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一门主要学科,它是学习物理、化学等学科以及参加生产实践和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对学生的个性品质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有积极作用。经过一学期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我们感觉自己的角色和教学策略、教学思想、教学评价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下面结合我们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体会与思考。关键词角色 评价 整合 数学思想 信息技术引言基础

2、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上下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通过近几年来的学习、摸索、交流和研究,各种能体现时代精神的许多新理念、新观点、新方案在诸暨这片以教育为特色的沃土上萌芽和生长。课堂教学是最能反映出这些新思想的环节,每一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教学富有成效,能引得学生的好评,因此我们也经常在思考如何上好一堂课的问题。笔者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平时听了一些优秀课例,将自己有关这方面的思考和实践与大家交流。一、重新认识并正确把握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关系。新课程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

3、,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随着对课程改革的理解和参与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角色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是整个课堂的主角,自始至终担任着知识的传授者这一单一的角色,因此课堂中教师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自己的“权威、尊严”不容受到损害。始终以严肃的面孔面对学生,似乎学生最怕的老师就是最成功的老师。但是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充其量只是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教学中我们更应时刻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倾听、了解他们对数学的理解与感受,因为他们才是课堂的主角。记得在一次公开课中,老师让一位学生回答

4、在黑板中出示的一个问题,想不到这位学生说:“老师,我看不清楚。”要是在以前课堂中出现类似的情况,上课的老师可能会说:“那你坐下。”甚至会批评:“看不清楚黑板还怎么上课,怎么早不去配眼镜!”但是这位老师却向学生说:“对不起,老师没注意到你看不清楚,请你坐到前面来好吗?”听到这位老师竟然向学生说对不起,听课的老师在意外之余都为之感动。这虽然是发生在一节公开课中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但从这件小事中更能看出我们教师的观念在变,学生的地位在变。而这种变化正是课程改革所带来的,正合乎了“以人为本”这一理念。还有,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主要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模仿”,否则我们所培养出来

5、的学生只是会一味地模仿与复制,毫无创新与个性,那么我们的社会还怎么进步和发展呢?事实上,教师应该以平等的身份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合作者,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向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即“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们有责任在课堂里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交流氛围,这样学生才会积极地表达他们对数学问题的思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才会和谐地进行,并且我们还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与收获。 二、教学中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材不再是圣经,而是教师创造和加工的对象。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就是要利用自己的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和加工

6、,选取更好的更贴近于学生生活素材,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时代色彩,符合学生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编入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象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取向。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栏目以及课题学习。如华师大版初一数学(上)P14关于幻方的阅读材料以及P122身份证号码与学籍号的课题学习。对于这些知识我把它们改成学生课外学习研究材料,让学生通过

7、询问、调查、阅读有关书籍和上网查阅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这些知识资料并通过书面形式打印出来供全班同学阅读。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 三、在数学教学中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1、提高渗透的自觉性 数学概念、法则、公式、性质等知识都明显地写在教材中,是有“形”的,而数学思想方法却隐含在数学 知识体系里,是无“形”的,并且不成体系地散见于教材各章节中。教师讲不讲,讲多讲少,随意性较大,常 常因教学时间紧而将它作为一个“软任务”挤掉。对于学生的要求是能领会多少算多少。因此,作为教师首先 要更新观念,从思想上不断提高对渗透数学思想方法重要性的认识,把掌握数学知识和渗透数

8、学思想方法同时 纳入教学目的,把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要求融入备课环节。其次要深入钻研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可以进行数 学思想方法渗透的各种因素,对于每一章每一节,都要考虑如何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渗透,渗透哪 些数学思想方法,怎么渗透,渗透到什么程度,应有一个总体设计,提出不同阶段的具体教学要求。 2、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必须通过具体的教学过程加以实现。因此,必须把握好教学过程中进行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的契机概念形成的过程,结论推导的过程,方法思考的过程,思路探索的过程,规律揭示的过程等。 同时,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注意有机结合、自然渗透,要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启发学生领悟蕴含

9、于数学 知识之中的种种数学思想方法,切忌生搬硬套、和盘托出、脱离实际等适得其反的做法。 3、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数学思想方法是在启发学生思维过程中逐步积累和形成的。为此,在教学中,首先要特别强调解决问题以 后的“反思”,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提炼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对学生来说才是易于体会、易于接受的。如通过 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有规律的对比板演,指导学生小结解答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找到具体数量的对应分率,从 而使学生自己体验到对应思想和化归思想。其次要注意渗透的长期性,应该看到,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到学生数学能力提高的,而是有一个过程。数学思想方法必须经过循序渐进和反复训练, 才能使

10、学生真正地有所领悟。四、教学中更新评价观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给每个学生提供了相同的机会,增设了许多弹性内容,以满足各类学生的不同需求。只注重期末成绩的终结性评价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相应的评价更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 (1)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淡化考试的功能,淡化分数的概念,使“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流行了多少年的话成为历史。 (2)评价学生应该多几把尺子。尺子

11、是什么呢?就是评价的标准,如在教学中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是否结合具体情况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是否乐于与他人合作,是否能通过独立思考获得解决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否有反思自己思维过程的意识等等,都应成为评价学生的重要指标。 (3)评价中应遵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尤其是定性评价部分,以前我做的太少,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深刻认识到,在教学中,应关注起每个学生平时的学习行为表现,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时刻关注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为了每一个孩子”这才是评价的真正目的,是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 五、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帮助学生交

12、流表达,还有助于扩大学生信息量,增强学习的主动性。1、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可创设新颖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导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使他们在学习中获得快乐与享受,是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追求的目标,然而良好的动机和兴趣并不是天生所固有的,而是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来满足学生探索心理和需要而引起的,通过多媒体的形、声、色、画的功能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上课伊始利用多媒体创设猴妈妈分西瓜的情境 :三只小猴从西瓜地里搬回了一个大西瓜,猴妈妈把西瓜平均分成了三块,给猴甲了一块,贪心的猴乙说:我最先发现的西瓜,我应该分两块,聪明的猴妈

13、妈在其中的一份中间又切了一刀,猴乙得到了两块,猴丙更贪心,说:我出的力最多,我应该得三块,猴妈妈同样满足的猴丙的要求,同学们,猜一猜,猴妈妈是怎样满足猴丙要求的?谁分的西瓜多,猴妈妈分西瓜时用到了什么知识,同学们想知道吗?趣味的动画、诙谐的配音,诱人的悬念,无疑给求知者创设了一种轻松、和谐、愉快的情境,这时再来讨论“分数的基本性质”,学生兴趣盎然。2、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可化抽象为直观,从而突破重难点。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思维特别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然而有些数学知识却是很抽象的,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生动、直观、具体、形象的电教媒体恰当地介入教学过程,可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充分展现知识

14、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例如:在教学圆面积计算过程的推导过程时,首先利用多媒体指导学生把圆平均分成8份后,剪拼成近似长方形,然后利用多媒体呈现把一个圆平均分成16份后,剪拼成近似长方形,最后利用多媒体呈现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2、64后,剪拼成近似长方形在这些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些近似长方形得出:把圆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近似长方形”边越平直,两条竖的边越竖直,以此为基点,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推理得出:如果把圆无限细分,拼成的图形就是长方形。这一教例,在传统教学中都是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完成的,但由于分的份数越多,操作难度越大,花费的时间越长,给推理

15、带来的困难也就越大,而电教媒体在学生操作的基础上,充分呈现了圆被无限细分,最终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让学生经历了充分的观察、比较、想象后,掌握了“化圆为方”这一解题策略,较好地突破了难点,完成了学习任务。3、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可提供生活原型场景,从而缩短教学与生活的距离,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小学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捕捉生活中的数学,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老师应该以身边的事物作为切入点,利用电教媒体充分展示生活中的一些生动形象的资源,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从而让学生知道数学的应用价值,树立应用意识,形成解决日常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通过录相,再现了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从而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学习数学,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对枯燥的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分析,转换为学生对熟悉生活问题的一种思考和探索,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感到不再陌生,不再恐惧,同时也潜意识的感受到生活即数学,数学即生活,从而增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结 语不可否认,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数学教学改革已取得长足的进展。但在实践新教材的过程中,本人也存在一些迷茫和困惑,现提出与大家探讨:首先新课程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那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