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培训网络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68683889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构建培训网络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构建培训网络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构建培训网络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构建培训网络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构建培训网络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构建培训网络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建培训网络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构建培训网络,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摘要】 当前,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农”问题依然是关键,如何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并转移到为当地经济建设、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中去,如何将这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一直是政府及社会各界所关心关注的问题。笔者根据浙江省江山市的一些做法,提出构建职业教育培训网络,通过各种培训途径,进一步提高劳动力素质,从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关键词】 职业教育 培训网络 剩余劳动力 有序转移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作逐步深入,农业和农村经济继续平稳发展,农民收入继续保持恢复性增长,农村社会继续保持稳定。但是,“三农”问题依然严峻,农民增收依然是当前社会

2、普遍关注的话题,全国4.85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2%,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1%,我们面临着人口基数大,农村人口多、农业劳动力比重大和劳动力素质低的国情,这些因素使劳动力转移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如何将这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一直是我国政府及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中共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党的农村基本政策,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扩大农民就业既要把农业和农村内部的文章做足,又要继续推进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并对促进农民增收提出四项要求:“一是推进结构调整,壮大县域经济,充分挖掘增收潜力;二是加强技能培训,改善就业环境,努力拓展外部

3、增收空间”。浙江省为使农民增收,为促进较低素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把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并得以充分发挥。率先在全省范围内实施百万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并要求经济欠发达地区加快实施“两个转移”,其中一个就是通过培训,千方百计把本地劳动力转移出去。并把大量的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构建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就成为此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一、构建与当地经济特色相结合的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首先必须与当地县域的经济特色相结合,充分发挥当地块状经济“蓄水池”的功能,通过培训,合理有序的输入到服务于当地经济建设的劳动大军中去。与当地块状特色经济相结合,加快农村工业化步伐。目前,浙江省各地的经济都

4、在蓬勃发展,涌现出一批支撑着当地经济的特色经济,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急需大量具有一定操作技能的员工。如何解决这种供需矛盾,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条途径:1、企业主导型培训。具备培训条件的企业,可以单独举办培训班。企业开展培训活动,不仅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实用性,而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训与使用相结合。如江山市贺村镇依托竹木加工园区内企业开展培训,近年来共举办建筑模板、细木工板加工技术培训班10期,培训人数1200人,并在本地企业实现了就业,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2、企业委托型培训。一些不具备培训条件的中小企业,可以委托当地的职校或培训机构进行相关培训,并将培训机构的理论与本

5、单位上岗前实践操作培训相结合,这样可以起到短、平、快的效用。如江山职业中专与当地企业联合,为企业举办缝纫、机电工、车钳工等培训班多期,共培训1187人,有力的为当地企业提供人才资源保障。3、职校主导型培训。职校利用良好的师资、优质的实训条件、丰富的办学经验等资源优势,可以根据区域县的经济特色,举办短、中期培训班,也可在校内开展各种为企业培训的特色班,为企业用工提供较为有效的文化知识、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的培训。与当地农业主导产业相结合的各种培训。当前,各地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把重点放到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上来,促进农民增收。据报道,2004年全国夏收优质小麦面积突破1亿亩,比上年增

6、加1500万亩,河南省近3年发展优质小麦6207亩,农民增收近17亿元。但要发展效益农业,必须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水平,只有通过培训,才能使他们从粗放型经营转向科技型、效益型、集约型经营。1、政府主导型。中共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三个不动摇,即:“要始终坚持调整农业结构不动摇,始终坚持增加农民收入不动摇,始终坚持实行粮食省长负责制不动摇”。政府利用其掌握庞大资源的优势,为农民学知识,掌握技能创造条件。浙江省江山市563个行政村已有367个村开通了农技110信息网,通过市、乡、村三级建立的农技110信息网,为农户提供信息、技术咨询服务。全市开展了户户通广播、村村通有线电视工程,全市563个行政村中已

7、有510个村开通了有线电视,利用这一新的教育媒体,向农民推介CCTV7农业教育。让农民能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科技保持零距离的接触,从而使他们无论从技术、信息以及市场方面都拥有一定的主动权,同时建立专家师资库,向社会公布涉及种养技术、烹饪、机电、计算机等专业的158名教师情况,及时将有关技术传授到需要者手中。2、行业主导型。行业协会在农业区域特色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其主要组成人员也是当地农业特色经济的专家和行家,他们利用所掌握的资料和拥有的实践知识编写相关的专业教本,组织要加盟的人员进行培训,并结合田间、大棚、工场进行现场实践知识的传授。享誉有中国白菇之乡、白鹅之乡、蜜蜂之乡、猕猴

8、桃之乡的浙江省江山市,各主导产业都组织有市、乡两级行业协会,注重农民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举办各类培训班210期,培训人数达6500人次,有力的提高农民掌握科学技术,促进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其中江山市上余镇五程村通过食用菌培训,白菇种植量从2003年的120万袋增加到2004年的209万袋,培训使白菇栽培量达到1亿多袋,产值达4亿多元,全市种植2万袋以上的有1717户,有66个村种植量在50万袋以上,吸纳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人员3.2万人。白鹅饲养量达650万只,产值达1.12亿元,蜜蜂饲养量25.5万箱,产值1.84亿元,生猪饲养量85万头,实现产值3.5亿元,还有高山蔬菜、茶叶、花卉苗木等

9、特色产业。通过培训,壮大了产业从业人员的队伍,提高了产业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从而使产业的优势更加显现。3、农村职校主导型。职校拥有丰富的培训资源,可以适时适地地利用其师资和场地设施进行专业技术的培训。二、构建劳动力输出的培训,提高就业竞争力劳务输出是农民致富增收的捷径,也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后,农民离开土地的必走之路,农村剩余劳动力只有通过劳务输出,才能减轻当地的就业压力。但面对当前农村劳动力素质低、恋土观念强、缺乏技能的现状,如不经过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农民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不仅浪费了人力资源,更重要的是不能满足新型工业化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就业准入制度的推行,使得一大批拥有淘金梦的农民

10、最后折戟而无奈地变成城市文明中的 “盲流”。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实现劳动力的有序转移。笔者认为,只有使农民离开土地之前进行相应的技能培训、证书培训,劳务输出才能事半功倍。订单式培训中介主导型: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人才市场,也造就了一批劳务中介机构。中介机构根据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利用媒体等宣传工具,招聘到一批批人员,并根据需要,委托职校或从政府公布的师资库中聘请教师,组织培训。经考核后,分别输送到用人单位。浙江省江山市坛石镇占村村至今已有100多人在新加坡、科威特、美国、日本等国打工,为此中央电视台专门制作专题片境外劳务输出专业村在中央台第7套节目中播出。证书式培训1、本地培训。由于国家越来越

11、重视就业准入制度,许多农村有识人员也意识到证书的重要性,他们主动到拥有培训能力,并能发放证书的单位进行培训,而这些单位也根据市场的需求,通过媒体的宣传,对外举办各种证书式地培训,使广大农村劳动力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培训,不仅拥有一技之长,同时还拥有能被国家承认的就业准入证书。证书式培训不仅是劳务者输出前的需求,也受到已在外工作的劳务人员的欢迎,他们纷纷回到当地参加各种证书的培训。2、外地培训。在劳务输出相对集中地建立服务站,其功能是建立在外人员联络点,通过服务站与当地市场接轨,介绍本地人员参加当地的技能及证书培训,并提供信息,为在当地就业人员提供维权服务。目前,不管是工业产品还是农产品,品牌意识已

12、深入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心中,在劳务输出方面,人们已开始将产品的品牌有意识在劳务方面规范和应用,一些地方正努力地塑造劳务输出品牌,如衢州市正在着力打造“衢州保姆”,江山市在打造“江山保安”和“江山民工”等品牌。为此,笔者认为,针对当地劳务输出有特色的方面,政府和培训机构从建立劳务输出角度着想,制定一系列办法和标准,经过严格培训、考核,使这些受训人员在德、技等方面都过得硬,树立有特色的劳务品牌。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为用人单位提供具备一定素质且具有统一要求的劳务人才。三、构建职业教育系列链条构建义务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有效链接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十五”计划,到今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要

13、达到60%,其中还有40%的人没有接受高中段教育,就职业教育发达的浙江省初升高比例在85%左右,也还有约15%的人没有升入高中段接受教育。他们没有入学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是义务教育如何与中等职业教育进行有效地衔接,确实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笔者认为,在九年制的最后半年,基础不好,凡是不愿参加中考的,经父母同意,可在这个学期就直接升入中职,一方面继续对他们进行文化基础教育;另一方面可渗透专业技能教育。这样一方面避免这些学生与成绩好的学生一起参加中考;另一方面也避免部分初中教师为片面追求升学率而放任式地对他们管理。直升中职使他们既不受中考的煎熬,又能摆脱过去学习不成功的阴影,自主地选择有兴趣的专业进

14、行学习,从而极大地培养和促进其学习积极性,减少流生,切实地使人人都能接受初等、中等的职业教育,经过几年学习,掌握专业技能后,再输送到用人单位,尽量避免形成新的低素质剩余劳动力。构建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有效链接据浙江劳动厅的有关资料表明,目前,浙江省大中型和城镇集体企业350万职工中,初级工占34.3%,中级工占22.8%,高级工占16.1%,而乡镇企业局提供资料表明,在乡镇企业中,初级工仅占5%,中级工占2%,高级工占0.5%,试想企业用这样的人才生产出的产品如何参于国内市场,甚至国际市场的竞争。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大多是初、中级技术人才,无法满足产业优化升级对高级人才的需求。因此,在中等职业教

15、育中,可采取多种形式与高等职业教育互通,使一大批基础好、可塑性强的学生能升入到高等职业院校,为他们能接受更多的专业教育创造条件,也为能培养社会所需更多的高级工提供人才资源。浙江省江山市正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树立劳动力结构调整比农业结构调整更重要的理念,以劳动力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结构调整,通过构建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加快劳动力的三个转移,即劳动力从传统农业向效益农业转移;向本地二、三产业转移,向城镇转移(包括外出打工)。目前江山28万农村劳动力已有11万人在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其正努力实现农村劳动力结构“三三制”即争取1/3外出打工,1/3在本地从事二、三产业,1/3在家发展效益农业。我国农村1.5亿

16、左右的富余劳动力,将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压力十分巨大,就业的结构矛盾也十分突出。有些行业社会需求旺盛,但从业人员偏少,一些岗位合格人才奇缺,而应聘者素质不高。构建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就是要面向社会的各种需求积极开展各种职业教育和培训,通过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转变的能力,实现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和调整。这样才有利于拓宽就业渠道和增加就业岗位,满足社会需求,将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变为可利用的人力资源,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以有序地转移。参考文献:1、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报告 浙江日报2003年12月26日2、徐朝金,在全市深入实施万名农民素质工程动员大会上的讲话2004年12月23日。3、黄尧,要下大力气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 (14)本篇文章字数4727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汽车技术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