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68670482 上传时间:2023-05-1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护理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护理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护理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护理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护理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护理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护理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摘要】为了提高广大护理人员对职业危害的认识,增强职业防护意识,从物理、化学、生物、社会心理等方面综述了护理工作中面临的职业危害,分析了目前我国护理人员职业危害产生的原因和防护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对策与措施。重点明确了锐器伤的处理流程,强调了改变不良操作习惯规范护理行为的重要性,以便对护理人员锐器伤和化疗药物危害的防护起【关键词】护士;职业暴露;【Key Word】Nurses;0ccupationalExp08ure;Prevention目前,多数医院将医院感染的管理、监测以及防控措施等主要用来保护患者,以防止其发生医院感染.而对于经常够的重视,增加了职业暴露的风险性。戴青梅报告,

2、在各级医院的职业损伤中,医、护、技的损伤率分别为5383、7406和37981,可见护理人员是最危险的职业群体之一。各种职业暴露不但可以损害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甚至可以威胁到其生命。SARS流行期间,医务人员发生多起医院感染,实质上素”.全球每年至少发生100万次意外针刺伤,可引起20余种血源性疾病。我国是HBV、HCV感染高发区,锐器伤后发生血使受伤者感染,HIV污染的锐器刺伤后感染几率为03、HCV污染的锐器刺伤后感染几率为183.112负重伤护理工作中,肌肉骨骼损伤,尤其是脊背损伤是威胁护理人员健康的突出问题。意大利一项调查显示4,84;长期使用计算机引起的腕管综合征也较多见;护理人员群

3、5。行摄片、术中造影、透视下穿刺等操作时,由于大多数护理人员放射防护知识和防护用具等缺乏易受到损伤。另外,电离辐射、微波等均会导致护理人员机体损伤(白细胞减少、不良李可萍:女,本科,副主任护师,Email:302yj9166sinacom生育、放射病等)口。在消毒灭菌工作中,紫外线可引起眼炎或皮炎6.细胞毒性。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对人体正常组织细胞也具有杀伤或抑制作用。在化疗操作中,注射器稀释药物、排气、换液、拔针等操作都能造成皮肤接触或吸入化疗药物,具有致癌、致畸及脏器损害等潜在危险7。护理人员每天要接触化学消毒剂(甲醛、过氧乙酸、环氧乙烷、戊二醛、含氯消毒液和臭氧等)。不节病、哮喘、记忆障

4、碍、注意力不集中以及生殖系统疾病8。124麻醉废气长期暴露于微量麻醉废气污染的环境中,有引起流产、胎儿畸形和生育力降低的可能9。我国每年报告发生法定传染病450余万例,其中多数可机会多,易发生生物性职业暴露。HBV、HCV和H是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其他还有流感病毒、支原体和变异冠状病毒等。HIV的几率为0110。护理人员职业角色与多种生活角色的经常性冲突,构成了护理工作的应激因素。工作中存在的诸多负性因素,如长期处于危重患者、意外伤害以及死亡的包围中,生活不规律、工作负荷重、心理压力超负荷,得不到患者和家属的理解,甚至遭到漫骂和生命威胁等,直接影响到护理人员的心理和工作行为。李小妹等报告,护理人

5、员有情绪疲溃感的占591%、无成就感者占532%,明显高出国内常模(33)。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不够科学,护士缺编问题严重。这与床护比例是1:04,但90以上的医院达不到拉,平均床护之比只有1:O33。一些医院为了增加经济效益经常加床,造成护理人员严重缺编、超负荷工作,致使护理人员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心理疾病(焦虑症、抑郁症等)增多,从而增加了职毛秀英等阿1报告,调查167家医院肿瘤化疗药物配置,仅8家医院(占478)采用了集中式管理,其余159家(占9521)均采用分散式管理;仅1215%的医院使用全密闭式输液系统。护士操作时,很少穿防护服、戴护目镜,正确戴手套者仅为958%;还有6226%的

6、医院护士操作时没有穿隔离衣;136毛秀英等n31调查26所护理院校,均未设置职业防护教育课程,也无相应教材。上岗后也缺乏医院感染、职业防护、安专科医院的护士调查发现,879护士认为需要加强防护知识的学习。传统的教育中,过分强调护士要有奉献精神,有时给护理人员造成错觉,认为注重自身安全防护就是不讲奉献,戴手套等防护措施被认为是怕脏嫌弃患者,是不敬业的行为。护理工作中常有被血液或体液泼溅的危险,675护士从不戴防护目镜。进行侵袭性操作时,32护士从不戴手施,原因是遇到的传染病患者少,麻痹大意,洗手及手消毒正确者仅258,正确掌握消毒剂用途及效能者仅为45.由于医院成本核算,许多医院很难为护士提供符

7、合标准的安全防护用具,甚至连防漏、耐刺、密封的收集箱都难以保证。4036%的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因未提供防护用具所致16。美国CDC调查显示,医务人员发生HIV职业暴露后进行暴露后预防(PEP)可使HIV感染率降低79%,同时PEP具有保护作用,可减少81的HIV传播的危险17。护理人员在被针刺伤的当时,约86的人采取一般的消毒措施(碘酒加酒精),能较规范处理的仅占4左右,有033%的护士未做任何处理H矗3;防护评估不到位的占9419。孙伯英等调查22所二、三级综合医院,仅有9所医院有上报制度,1499名发生针刺伤后的上报率为2115。注射后针头处理不当(收废弃针、毁形浸泡、取下针头及重套针帽)

8、所致针刺伤占刺伤总数的6268183;毛秀英报告,432名发生针刺伤的实习护士,在操作不同环节的刺伤率分别为操作前256%,操作中20O%,操作后544%.王红红报告笠1护生实习6个月就有726%的人被刺伤,其中794的是被用过的针头刺伤.说明护理人员既缺乏管理,又缺乏主动报告意识。所有医院矧.各级医院应定期进行在职培训和教育,全面推广标准预防,制定各种预防职业损伤的工作指南、防范制度,改变护理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并把职业安全作为护理人员在管理思路,营造一种氛围,唤起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不仅仅是只给患者提供安全、无差错的护理,还包括在工作中案,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和必要的预防接种.卫生部发布的中

9、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指出:到2007年,全国的三级医院的编制护士应达到护士的配备标准;到2010年,全国85的二级医院的编制护士应达造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减轻护士的紧张状态.加大护士安全工作环境建设的投入,改进医疗设备,完善防护措施,是减帽是导致针刺伤最常见的原因,应禁止污染针头回套针帽内,必须回套时尽可能单手操作;禁止直接用手分离污染的针头,静脉输液完毕拔针后,将头皮针立即放入锐器盒内;输液、穿刺失败时,禁止将污染针头悬挂于输液管的茂菲氏滴管上,应当立即更换新针头;为不合作的患者做治疗时,必须有他人帮助.用过的针头不要折弯或折断,传递手术刀、剪时,不能直接用手接,用弯

10、盘传递。正确选择掰安瓿的方法。个人操作习惯是造成锐器伤的决定因素,徒手掰安瓿是导致锐器伤的常见原因,应予以禁止.使用硬质锐器收集盒,锐器盒的使用可使针刺伤的发生率降低50,值得推广阱。标准预防中明确规定,当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或皮肤黏膜有破损时,均应戴手套。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要比未戴手套减少50%以上。值得注意的是,戴征、洗手方法均有明确规定,护士在实际工作中应认真执行。挤压伤口一肥皂水+流动水反复冲洗(黏膜被污染时,生理盐水反复冲洗)一消毒(2碘酒、75酒精)一包扎一报告一相关抗体检测(接种疫苗或预防服药,必要时评估)

11、一心加强化疗药物的职业伤害防护教育,尤其是加强毒性反应、不良反应和潜在的危害相关知识的教育,加强防护措施和化疗废弃物规范处理流程管理等,改善工作环境和条件,设置化疗药配制中心,集中管理,规范操作程序,加强督促检查。配药前洗手,穿隔离衣、隔离裤,戴纱布口罩外戴一次性口罩、帽子,戴聚乙烯手套后再戴一副乳胶手套,必要时穿围裙;操作台面覆盖一次性防护垫,减少药液污染;割安瓿时使用纱布围绕安瓿颈部;溶解药物时,溶媒沿瓶壁缓慢注入瓶底,待药粉浸透后再行搅动;瓶装药物稀释及抽取药液时,应插入双针头以排除瓶内压力,防止针栓脱出造成污染;抽取药液后,在瓶内进行排气,然后再拔针.输液结束拔针以及处液不慎溅在皮肤上

12、或眼内,应立即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遗洒时应及时用纱布吸附,并将污染纱布置于专用袋中封闭处理汹。接触化疗药物的用具、污物、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废药瓶等,用后一律放置在专用(红色)袋(双层)中封闭处理,并注明标记。一次性锐器物用后装入锐器盒内封闭,再装入专用红色袋中集中转运并焚烧处理。非一次性物品(隔离衣、裤等)应与其他物品分开放置,经高温处理.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用肥皂和流水彻底洗手,建议淋浴。护理是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人员是国家和文明的进步,“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正被社会各界所认同和接受。为进一步规范医疗和护理工作,加强法制化管理,国家先后颁布实施了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疗废

13、物导原则(试行)等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尤其是国务院刚刚颁布的护士条例明确了护士的权益,规范了护理行为,进一步完善了职业防护策略和措施,对于积极依法保障护理人同时,应认真学习并加以贯彻和落实,不断提高自身防护意识,进一步加强自身防护,确保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1戴青梅,刘素美,李法云,等医务人员职业损伤状况调查分析及预防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9):6922JC,Elliott聊Ainjllres“preventaivegie81JJomalInfjction,2003,(53):2373戴青梅,王立英,刘紊云,等医护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

14、(7):5325344miologicalworke竭emplodwardsJB日fety,1999,90(2):282015李映兰,罗贞护士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67-686艾秀琴医务人员职业损伤与防护J天津护理,2004,12(1):587毛秀英,郭娜,于荔梅,等我国部分医院护士化疗防护现状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1)8098128杨玉莲护士面临的职业危害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0,19(9):9程月娥,叶志曩手术室的麻醉废气污染与防护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8):62610王蠢英,李秀霞,保向菊浅谈肿瘤科护士的自身防

15、护J哈尔滨医药,2002,22(2):9011李小妹,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渍感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1):“512王社芬中美临床护理工作比较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4):75-7613毛秀英,金得燕,于荔梅,等实习护士发生医疗锐器伤的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2):110-11214申桂云,刘建芬,牛仙飞,等传染病医院护士职业防护现状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7(22)1:2315花奠,张咏梅,张学敏医务人员院内感染防护情况调查分析J南方护理学报,2004,11(2):121316程雯,唐敏曩医务人员职业防护能力调查J现代实用医学,2006,18(7):17Beh珊锄AJ,shofer黔,McKelIzieexp08ure如dat肌b肌te船hiIlg1997JJMed,2001,43(4):370-37618任小英,邓敏护理人员工作中被针刺伤调查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3):25826019高丹,王艳芹,王桂芹医院护士职业防护难点分析及相应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2:2320孙伯英,李明艳医务人员血源性疾病防护教育调查研究刀中华护理杂志,2006,41(6):56221毛秀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