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办学风格与特色经验报告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68670056 上传时间:2023-11-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长办学风格与特色经验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校长办学风格与特色经验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校长办学风格与特色经验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校长办学风格与特色经验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校长办学风格与特色经验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长办学风格与特色经验报告(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校长办学风格与特色经验报告校长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往往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校长如何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校长怎样严谨科学地管理学校,是学校在实施现代化教育中的关键。学校教育活动的本质要求校长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千方百计地挖掘人的各种潜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同时要建设一支优势互补、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培养一支积极向上、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尊重学生,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校长要勉励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要用平易近人、无微不至的态度去审视和对待自己的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去对待他们的缺点和错误,用教师的师德风采、高尚情操去感染和影响学生,用美好的心灵

2、去唤醒学生的良知,我们的学校就一定会成为培养现代化劳动者的殿堂。从某种意义说,学校特色就是学校工作某一侧面的突破性进展。因此,校长要珍惜每一位教师的自身素质的优势,使其得以充分发挥,不被分散。任何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用其所长就是发挥他的优势。尽可能地免除低效、无效劳动,使教师能把主要精力用在“刀刃”上。教师素质的所有方面都会影响学校特色的形成,校长的素质更是这样。因此,教师和校长的各种优良素质都需要在创造特色的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怎样是有效的?学校文化和办学特色怎样铸就?等等。当然,我信奉:“为者常成,行者常至”,空想者的脚步永远到达不了理想的彼岸,只有大胆实践,并在实践中及时总

3、结经验和教训,增进学习和思考,才有可能使自己逐渐地洞悉教育真义,掌握教育规律,正确解读教育。下面几个话题是我这些年来对于教育一些肤浅地认识和思考,也是基于逸夫小学当前的发展态势而提出的新的学校发展方向,愿领导和同仁给予指点和批评。一、教师队伍建设“以人为本”,关注师生的素质发展是学校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而学生素质的提高则系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队伍的建设主要存在两个问题:建设对象和目标。教师队伍建设的对象是谁?我认为一是教师,二是行政班子。从第一线教师与学生直接接触的角度看,教师的成长比行政班子重要,但如果从引领的角度说,行政班子的成长更重要。所以,教师和学校领导班子都是队伍建设

4、的对象。班子如何建设?平时,我们也组织班子读书会专题研讨会、行政每周集体听课制,要求班子成员要有自己的思考后再和专家对话,希望班子能得到更多的启发。我们还每年选拔1位骨干教师出去考察,具体是:每学期安排1-2个教师到重点小学考察学习,规定要查阅对方学校的档案、制度建设,跟他们的教师、学生、行政访谈,返校后要整理成在教师会或行政会上专题汇报,撰写考察报告形成卷宗给学校档案室留存。应当说,经过几年的培训,班子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执行力,视野和胸襟开阔多了。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是什么?我认为: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取决于自身内在发展动力和技术、素养等因素,其中自身的内在发展动力是决定因素。从当前学校实际来看

5、,教师职业倦怠、动力缺失问题已经开始凸现,这反映在教师们普遍缺乏职业理想,把教师仅仅当作一份工作,习惯于将它与社会其他行业来比较收入、付出的高低,对自身的成长比较忽视,工作压力也不能得到较好的调适等。我还看到,许多学校都比较注重教师的培养,甚至不惜成本在培养教师,只可惜,人们习惯地认为教师的培训是为了更好的教育学生,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这是利他性的意识),自身是加重了工作负担的;也有的认为通过培训可以使自己得到更好的发展,甚至直接得到某些利益(这是功利性的意识);而恰恰忽视了培训也是自己成长过程中的需要,在培训中自己融入了智力、情感,体验到了成长和快乐。当然,我们不能简单的责怪教师,事实上是

6、功利化的社会在引导人们走向日趋功利,许多人忽视或淡化自己成长的需要,认为索取是自己的唯一需要,其实,某种时候付出就是得到,得失是共存的。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在推崇名师培养的今天,由于名师占据的资源将明显增强,所以争取成为名师成为许多教师的努力目标,只是当众多教师为了这个目标在努力后,则他们的对于自我的发展、成长的需要就会弱视,甚至当成为名师的希望破灭或者某项培训不能与功利挂钩,则培训就失去了动力。所以,我们要正视教师的内在发展动力的因素,重树教师的职业理想,不简单的将教师的成长等同于其功利的获得。首先,要激发教师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确实也会采用一些经济手段,也会有名利上的考虑。但是在教师队伍建设

7、的整个过程中,我们更希望教师们能明白:就象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一样,精神也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一点精神是万万不能的,教师应该有一种职业精神的追求。就如:逸夫这些年来为什么能够坚持抓学生的道德品行的养成,并把它作为学校办学特色在做?其实,学校内部就是有反面意见的:“抓道德教育能做出成效、做出特色吗?”。当前,社会功利化的大环境对孩子成长不是很理想,而家庭教育还远远没有跟上,但是,我们认为: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是我们学校应该承担的责任。学校不去做,还有谁去做?整个民族素质怎么办?当我们具有了这样一种办学的态度和精神,学校才能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而不动摇。我想,一个教师也只要有了这种职业的

8、责任感,或者与这样类似的一点精神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好老师。所以,逸夫在做教师队伍建设的时候就不仅仅关注了技能的培训,素养的提升,更会用心去激发教师的内驱力,使教师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二、科学研究对于科研的认识一直以来普遍比较功利或不屑,事实上如果科研培训能关注到教师们日常的教学行为的改进则能够引起广大教师的注意,因此我们的着眼点显然只是“怎样开展科研工作”的问题,而不是要不要开展科研的问题。我们逸夫的科研工作起步于2001年,当时教科室提出了开展科研工作的三大策略:1、目标引路,促使每位教师自动加压。对于教师科研能力,我们设计由低到高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一般教研能力。第二层次:具有成果推广

9、应用和经验总结能力。第三层次:较强的专题研究能力。2、围绕重点课题,组织教师集体攻关。全校确立一个核心课题,分解成若干子课题,分别由骨干教师负责在市、县级申报立项,开展研究,形成子课题群一起研究。3、放低要求,吸引广大教师参与课题研究。一方面坚持以学习、培训的形式对教师群体进行科研理论普及教育,另一方面放低要求,吸引广大教师联系自身实际选定各子课题,模仿实践,积累经验,从科研实践中提高科研素质。 我们的理解:学校、教师、学生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教师的发展是前提,学校的发展是保障,师生的发展是最终目的。制约三者发展的瓶颈有很多,但是最为关键的显然是学校缺乏明晰的办学方向,教师缺乏清晰的教育思想

10、。在没有良好的、明确的办学愿景和文化的引领下,教师的教育行为往往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和被动性。但是学校的办学愿景和文化从何而来?我们认为一定要抓住16个字:依托科研,扎根校本,挖掘内涵,明确目标。科研的价值就体现在促进学校的发展上,寻求到办学方向,形成办学理念,清晰办学行为;科研的价值还体现在促进师生健康、和谐地发展上,首先是教师的发展,帮助教师形成健康的教育观、具有较强的专业教学能力、建立教育责任、树立教育理想。 三、制度管理我认为:制度管理是学校走向民主管理和自我管理的标志,虽然有经验的校长可以凭借其多年的经验自如、出色的管理学校,但是如果校长的管理经验没有形成学校健康的文化的一部分则很有可能

11、在校长离任后,其办学优势就消失殆尽。同样,制度管理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如果这个制度没有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同,只是一份来自于校长室、自上而下的,没有经过充分的民主讨论和达成共识的冷冰冰的文件,那么它的价值就不敢恭维。所以,制度管理和经验管理都只是管理的一种形式,管理的实质在于能唤起员工的内在动力,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和素质,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认同体系。所谓条条道路通罗马,只要能达到这样的管理效果,我们没有理由去排斥任何一种管理形式。当然,我们要看到,在一所新学校里,制度管理由于是规律性知识、经验的体现,相对容易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从而减少了管理者的能耗。四、教育交往一所学校要步入更高的办学行列,一个教

12、师要走向更广阔的教育天地,开放性和拓展性是它们的必然选择。我说的“教育交往”是指一所学校在具有一定办学实力后在校际间的展示与合作,它能迅速、有力的提升学校办学影响力,当然,它的作用不仅仅是这些。通过开展校际教研,可以大面积锻炼我校教师,通过接触不同学习背景的学生,树立因生施教的意识。分层互动,双管齐下,与兄弟学校分享教育智慧,留下共进足迹,打破既成的校本教研格局,形成展示、比较、反思的良好局面。这是我校开展校际教研合作,基本上达到了预期效果。教学从某种角度看是一种对话,办学也可以看成是一种交往。我以为在教育教学的交往中,提供给师生的是一种自我展示和学习的机会,在相互的交往中学习彼此的长处,不断调整自己的发展坐标,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干;提供给学校的是一种相互合作、携手共进的机会,不断拓展自己教育影响力的空间;当然,教育交往也是优质学校无偿援助薄弱学校的有效途径。当然,教育交往的进行需要一定的基础条件,如果是一所成绩平庸的学校当然不能吸引其他学校长期的与它开展交往活动。因此,我们势必要加大学科建设的力度以此推进教学交往,开展社团活动以此进行师生间互访,凭借科研的力量进行办学、研究、理论的探讨。总而言之,教育交往是一所学校走向强校的必经之途,也是学校获得旺盛生命力的又一源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