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剩余油形成机制及控制因素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68535812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剩余油形成机制及控制因素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宏观剩余油形成机制及控制因素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宏观剩余油形成机制及控制因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剩余油形成机制及控制因素(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宏观剩余油形成机制及控制因素宏观剩余油是指通过测井、常规岩心分析等手段进行研究和表征的、肉眼可识别的剩余油。在油田开发过程中,储集体中的宏观剩余油形成与分布受宏观、微观等多种因素控制。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存在两种机制:一种是因储集体垂向非均质性造成储集体内部垂向上水驱油的不均一性和驱替过程的非活塞性,形成油和水在储集体内交替分布,随着开发进程的不断深人,原油在储集体(大、中孔隙)空间中逐渐不占优势;另一种由于多种原因,注入水前缘未到达或驱替不到,原油在储集体的大、中孑L隙空间中占有优势,从而形成剩余油富集区。上述两种形成机制,将宏观剩余油的控制因素归结为油藏非均质性和开采非均匀性两方面。油藏非

2、均质性包括构造、储集体和流体非均质性。其中储集体非均质性是控制剩余油分布最重要的内在地质因素,包括储集体规模大小、几何形态、连续性和砂体内的孔隙度、渗透率等参数的分布所引起的平面非均质性;各单砂层厚度、孔隙度、渗透率等差别所引起的层间非均质性;以及单砂层内部垂向上储集体性质的变化、非渗透夹层等所引起的层内非均质性。开采非均匀性是剩余油分布的外部控制因素,主要为层系组合、井网部署、射孔位置、注采对应、注采强度等导致的储集体开采状况的非均匀性。(一)沉积条件的控制作用碎屑沉积条件决定了沉积韵律、层理类型,同时还控制砂岩的空间分布和沉积相的展布以及储集体的非均质性。沉积韵律、层理类型、沉积微相等方面

3、的差异性影响开发中后期剩余油的分布。I沉积韵律控制驱油效果不同韵律性储集体的剩余油分布及开发效果的差异较大。反韵律油层渗透率的分布出现上部高下部低的变化,注入水首先沿着顶部高渗透层的推进,由于受油水重力分异和毛细管作用,在岩石偏亲水条件下,使注入水沿着下部中、低渗透层下沉,水驱波及体积逐渐增大,形成纵向上水线推进较为均匀,水洗厚度大,驱油效果好,剩余油分布低。正韵律油层底部渗透率高,向上变低,储层非均质性强,渗透率垂向分布差异较大,注入水在重力作用下,基本沿油层底部高渗透带窜流,导致底部进水快,水洗充分,水驱油效率高,但水驱波及体积增长慢,总的看水驱效果差,在油层的中上部未见注入水,剩余油富集

4、在中、上部。复合韵律油层内水淹特征相对复杂,其驱油效果和剩余油的分布介于正、反韵律油层之间。2沉积层理类型影响驱油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水驱油过程中,注入水沿沉积层理的高渗透纹层快速推进而水洗干净,沿低渗透纹层驱油效果较差。不同层理类型对驱油影响存在明显差异,水平(平行)层理、微波状层理、分布稳定、延伸距离远,形成相对高渗透带,注入水快速推进,驱油不彻底,驱油效果差,剩余油相对富集。3沉积微相控制油水运动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对油水运动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河道边缘微相带的储集体的吸水能力较河道、心滩、边滩等中心微相带储集体的吸水能力低,中心微相带水淹程度高,驱油效率高,而边缘微相带水淹程度低,驱油效率

5、也低,导致边缘微相带剩余油相对富集。(二)储集体非均质控制剩余油空间分布储集体非均质性是剩余油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一般认为,储集体非均质程度越高的区域,剩余油相对富集程度高;反之,则剩余油相对富集程度低。隔夹层的存在加剧了储集体非均质性,不同隔夹层产状对剩余油的形成和分布存在差异。1平行层面的隔夹层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辫状河沉积的储集体中大量发育平行层面的隔夹层,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剩余油富集区的分布受储集体内夹层平面位置以及油水井射孔位置的控制。夹层位于注水井和采油井之间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最小,若在采油井钻遇夹层时,受夹层的隔挡作用的影响,剩余油富集在夹层的下部;如果只有注水井钻遇夹层,且在注水

6、井夹层以上部位注水,则夹层对剩余油的分布影响最大。夹层位于正韵律储集体的中上部,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最大;夹层数量越多,影响越明显,夹层面积越大,剩余油越富集。2斜交层面的隔夹层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曲流河点坝沉积及三角洲前缘沉积的储集体中常发育斜交层面的隔夹层。数值模拟结果显示:逆着夹层倾向方向注水时,波及系数和采收率略大;顺夹层倾向方向注水时,波及系数和采收率较小,尤其是当采油井钻遇夹层时,其波及系数及采收率更小,剩余油相对富集,总之,顺夹层倾向方向注水易形成剩余油富集区。(三)构造控制剩余油分布不同开发阶段,构造对剩余油形成与分布影响和控制程度是不同的。在开发初期,剩余油分布主要受断块构造控制

7、,如断块的构造高部位剩余油富集;油气田开发中后期,背斜构造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但微型构造则是对剩余油分布起主要控制作用。断层作用对剩余油分布也起控制作用,封闭性断层造成注采系统不完善,断层附近的采油井为单向受效,其水驱油效果差易形成剩余油富集区;对于开启性断层,注入水沿断层面窜流时,使其附近的油层中的油驱替不出来而形成“滞留区”,从而成为剩余油的富集区。(四)注采网控制剩余油平面分布油藏的边角地带及尖灭区常因岩性和物性变差,使储集体非均质性增强,注入水推进不均匀,易形成剩余油富集区,影响油田开发效果。当油水井均在高渗区时,特别是遇到采油井在高渗区向低渗区过渡的地区时,各油井产量较高;若注水井位于高渗区而采油井位于低渗区,注水见效差,采油井产量变低。井间注入水分流线附近和井网控制差的部位剩余油相对富集。 阿果石油英才网http:/整理发布在百度文库! 更多行业咨询上 阿果石油英才网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