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作用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68530547 上传时间:2022-08-30 格式:DOCX 页数:1 大小:8.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俗文化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作用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民俗文化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作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俗文化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作用(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民俗文化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作用作者:姜聪聪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6年第12期摘要:民俗文化,凝聚了普通民众的生活理念和智慧。其贴近生活、通俗易懂,容易引起 尚未识字的学龄前儿童的共鸣。在对幼儿的品德修养、礼仪教育、知识传承等方面都发挥了突 出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这种无形的教育资源以及它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作用。关键词:民俗文化学龄前儿童教育作用民俗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是民族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组成部分。研究和 运用民俗文化,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意义重大。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1 包括生产民族、生活民俗、组织民俗

2、、岁时节日民俗等等,凝聚和反映了普通民众的生活理念 和智慧。这种智慧不仅是民族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教育事业珍贵的教育资源。教育习俗,就 是指“由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中所创造、传承和享用的教育方式、手段、制度、谚 语、故事、诗歌、仪式等的集合体,是绵延不绝的民间教育智慧,是鲜活的教育文化遗留 物。”2特别是对于学龄前儿童,在未接受学校教育之前,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大多来自民俗教 育。可以说,民俗是儿童“日用而不知”的老师。本文着重探讨民俗文化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功一、民俗作为教育资源的特征1. 通俗易懂、寓教于乐夸美纽斯曾经说过:“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也就是说越具体、越形象的东西,人 民越容易接受和学习,而民俗文化就具有此特征。对于蒙昧时代的先民而言,没有文字作为支 撑,他们更注重的是“言传身教”,把一切自我的知识、经验都物化为看得见、摸得着,容易被 所有人看懂、接受的东西。比如我们用筷子吃饭,只要你示范给幼儿,他就看得懂、模仿得 了,不需长篇大论来解释筷子的基本用法。这便是民俗更注重感官、通俗易懂的特征。2. 贴近生活、易生共鸣民俗文化就是现实的生活世界,谚语、故事、谜语、节日、游戏等都是直接来源于普通民 众的生活现实,在常说常听常用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幼儿。比如童谣,大多朗朗上口、故事性 强,小孩愿意听,能记住,易引起幼儿的共鸣,感染教化作用更为强烈。同时,民俗文化的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