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径运动在体育教学中的基础作1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68525303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田径运动在体育教学中的基础作1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田径运动在体育教学中的基础作1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田径运动在体育教学中的基础作1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田径运动在体育教学中的基础作1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田径运动在体育教学中的基础作1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田径运动在体育教学中的基础作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田径运动在体育教学中的基础作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田径运动在体育教学中的基础作用摘要:田径运动作为体育中最为基础的项目,对于大众健身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田径运动在中小学的开展并不是十分理想,也没有起到对其他项目的有效奠基作用。本文试图分析田径运动在体育教学中的基础作用,分析制约田径运动开展的主要因素,结合我省田径教学的发展态势和专家意见探析中小学田径运动改革的思路,寻求如何发挥田径运动在体育教学中的基础作用的途径和中小学田径运动发展的思路。关键词:田径;中小学;制约因素;基础作用 田径运动作为人类历史最有悠久的体育项目,是人类从跑、跳、投等自然生活方式中演变而来的运动方式,也是各项体育运动的基础,被誉为“体育之母”。在我国各

2、级学校体育教学中,田径不仅是竞技体育的比赛项目,更是各级学校体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各级体育升学考试的主要项目。但是,很多研究显示,田径在我国中小学的普及程度已经在走下坡路,在学校体育教学普遍受到冷落,这造成了场地设施的闲置和师资的浪费1。但是另一方面,我国学生体质乃至于国民体质的发展并没有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持续发展而同步发展,甚至于持续下降,这种巨大的反差已经引起了很多国家领导和专家学者的忧思!为什么体育设施的改善和体育器材的充足并没有带来体育活动的充分开展和学生体质的改善,值得体育教育工作者认真反思。本文试图思考田径运动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进而对于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

3、的方向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1 中国学校体育教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1 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不断提升近年来,由于新闻媒介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竞技体育在世界赛场的成绩不断提升,各级学校学生对于体育的兴趣和价值观都有了极大的变化。许多学生对于体育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青少年对于体育认识也不断提升,进而影响到他们对于体育课教学内容的态度和选择。沈晓明等的调查显示,上海市中小学生对参加体育活动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具有较强的体育参与意识,有78.81%的小学生喜欢体育,有90.68%的小学生、94.27%的中学生认为体育是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有85.09%的小学生、96.13%的中学生认为体育可以强身健体预

4、防疾病,有81.48%的小学生、87.69%的中学生认为体育活动能磨炼人的意志.有73.23%的小学生、93.15%的中学生认为体育活动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调节学习生活,有70.30%的小学生、引20%的中学生认为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使人活泼开朗、增强信心,有45.38%的小学生、92.56%的中学生认为参加体育活动有利于加强人际关系2。从总体上看,不可否认中小学生体育意识有很大的提高,对体育的认识呈多元化,学生普遍喜欢体育活动和体育课。1.2 学生体质持续下降但是,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兴趣并没有导致学生体质的上升。近年来我国学生的体质健康呈持续下降的态势已经成为体育界人士乃至全国人民最为心痛的事情。

5、学生体质问题突出表现为:一是体能和身体机能水平降低;二是肥胖学生越来越多;三是学生视力不良发生率逐年上升。尽管很多体育教育工作者不断改革教学思路和教学组织模式,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近年来多次体质测试的结果显示,这种尝试并没有改变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的趋势。体质下降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自觉锻炼的兴趣没有形成。学生对于体育的兴趣并没有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许多专家认为:其一,学生喜欢的很多体育项目距离日常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很远,例如许多学生对于NBA很痴迷,也经常模仿很多NBA球星的动作,但是这种模仿往往或导致很多伤病,直接制约了家长对于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其二,体育教学距离学生的兴趣相去甚远。

6、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体育教师对于NBA等热门项目的了解远远不如作为发烧友的青少年,也没有有效引导学生将对体育的兴趣转化为自觉锻炼的习惯;第三,学生对于体育的兴趣并没有形成对于体育锻炼规律的掌握,实际掌握体育锻炼的理论基础并将其用于指导日常锻炼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需要很严密的教学过程和实习过程,但是目前大部分体育教学尚无法达到这样的层次。1.3 体育教学改革并没有触及体质问题的实质学生对体育兴趣的提升为什么不能转化为自觉锻炼的动力,为什么不能促进体质的增强,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值得思考。应该讲,许多体育教师对于体育教学本质规律的了解局限于形式,热衷于新的体育形式的尝试,例如健美操、瑜伽、跆拳道等,但

7、是这种形式上的改革能促进学生体质的提高吗?在众多的体育运动项目中,对学生体质真正产生影响的应该始终是运动量、运动强度这样的指标。但是很多教学改革过程中,往往忽视了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体能指标,而过度重视形式方面的改革,往往购置不同的器材,人为地造成基层体育设施和投资的紧张。任何时候体育教学的本质首先在于提高学生的体质,形式的发展必须要内容的配合。2 、田径教学对我国学校体育主要问题的有效性2.1 测试的直观性直接反映出体质的状况和变化田径运动被誉为体育之母,是各项体育运动的基础。因为它的很多测试直观地反映出人体的基本素质的高低,如短跑的成绩直接放映了速度素质,进而反映了腿部的快肌纤维的含量,肌肉横

8、截面积的大小,线粒体的多少等;跳跃的成绩直接反应出爆发力,长跑则是耐力素质最为直接的反应,通过其可以反映学生的心肺功能,呼吸系统及心血管的功能,其成绩好坏或者提高与否,直接可以通过这些指标来反映学生身体机能及素质的提高与否。因此,体质问题的好坏或者提高可以直接通过各种田径项目的成绩反应出来,而不像其他项目那样具有隐蔽性。2.2 田径项目的基础作用是其他项目发展的前提田径运动是各项运动的基础,是发展各种身体素质最为有效地训练手段。比如篮球训练中需要的速度和跳跃能力,都必须依赖于田径训练的基础。而其他诸如短跑和跨栏可以发展速度和灵活性,练中长跑和竞走可以发展耐力和速度,这对于网球,足球,篮球中长时

9、间的奔跑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练跳跃项目可以发展弹跳力,这对排球中跳起扣球有很好的迁移作用,练习投掷项目可以发展力量和协调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一个运动项目的发展和提高,都与田径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事实上,世界著名的运动员或运动队背后都有着许多基础的体能训练师,而这些体能训练师大部分都有着田径训练的基础。简而言之,田径运动和其他各项运动之间存在内在迁移,即身体素质和一般运动能迁移,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内隐性的迁移。因此,在田径运动项目发展的好坏对其它运动项目有着引领作用,田径中体能和技能的提高对整个体育教学活动都具有重要的作用。2.3 训练的有效性和直接性 田径项目对于体能的训练直接有效,因此,

10、田径也是提高各类素质最为有效的方式。例如,篮球项目中需要的跳跃能力,固然在姿势上有着特殊的要求,但是其训练机理和训练手段仍然是基础跳高训练。甚至于跳高训练的有效性和规律性,更有利于运动员短时间快速提升自己的跳跃能力,其速度远胜于其在篮球场上的训练。因此,很多专家认为,尽管美国作为世界上职业体育最为发达的国家,大部分体育天才更多从事橄榄球、棒球、篮球等职业体育项目,但是其田径运动水平,尤其是与职业体育最为相关的跳跃、速度和力量等项目也是世界上水平最高的,而且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训练理论和体系,可以批量地产生高水平的运动员,而不是简单地依赖一两个天才运动员的发挥。这一套理论和实践体系也具体到基层的体

11、育教学中,促进了学生速度和力量训练的有效性,进而提升了其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和能力,美国高中联赛中频频出现的扣篮就可以略见一斑,而一些出色的高中球员的身体素质甚至于不见得比职业运动员就差,例如科比布莱恩特、勒布朗詹姆斯就直接从高中进入NBA,进而成为超级球星。因此,如何将田径训练有效贯彻到学生的锻炼中?应该成为体育教学工作者的首要考虑的问题。田径运动能全面发展人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促进各项运动技能的形成及成功地运用技术,也能防止和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伤亡。因此,经常把田径作为发展身体素质和提高技战术水平的手段。经常系统、科学地参加田径运动,运动一段时间后通过测量外部的一些指标

12、如测心率或脉搏可以了解学生的心肺功能进而反映学生运动能力提高与否,系统的进行田径运动的锻炼,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改善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和内脏器官的功能,效果非常明显,提高人体的健康水平和工作能力、通过田径教学、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技战术水平和运动成绩,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果断、坚韧等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这些直接获得的情感体验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及生活方式都会产生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3 、探析制约田径教学的主要因素3.1 田径项目的单调性和趣味性缺乏一方面,田径是以个人活动为主的运动项目,基本上是以走、跑、跳、投等运动动作组合而成的简单性周期性运动,这也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形

13、式。田径项目是一项竞技性的体育运动,需要不断挑战自己,练习者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成绩才能获得足够的满足感和荣誉感。因此,参与田径运动不仅需要其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还要有能够克服困难的毅力,不怕吃苦的精神。另一方面,田径的技术动作结构大部分属于周期性运动,需要参与者重复练习某一动作直至完全自动化为止。这种反复地模仿、练习、巩固既缺乏像球类运动中那样的多变性和娱乐性,也缺少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甚至身体间的接触与对抗也很少,从而使练习者容易感到枯燥、乏味。这对于多数身体条件一般的大学生来说是一道极难逾越的障碍,同时也削弱了中小学生进行运动的兴趣。3.2 注重竞技性忽略健身性当前,大部分的学校田径课的教

14、学仍然延续着传统以竞技项目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即过于追求竞技运动项目的完整性、系统性。只重视跑、跳、投等项目技术动作的教学,而忽视了学生基本运动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没有很好地体现出田径运动的健身作用。至于考核标准和评价方法,则是在标准的场地器材环境下,完全遵照竞赛规则实施的,也依然带有浓厚的竞技色彩。考核只是单纯通过一些直接测量的数据,如时间、高度、远度等硬性指标来反映学生对田径项目的学习和掌握情况。而这些成绩过于片面,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出学生各方面实际情况,形成了“运动成绩最终决定体育分数”的现象3。此外,在田径项目教学中,只侧重于对学生运动成绩的测评,而忽视了学生成绩的提升幅度以及对

15、于动作质量的提升。进而学生对田径项目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缺乏对田径项目中深厚文化的体会。比如,对于跑步动作合理化的教学,教学学生在跑步过程中脚如何落地、膝关节何时打开以及如何将呼吸和摆臂等结合起来等等,这样的练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跑步过程中避免不合理姿势造成的损伤,也可以提升跑步过程中的美感和对学生体姿的训练,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于田径项目的认识。3.3 教学水平和教学条件的落后 教学条件有限加上对体育教师的不重视,导致教师不积极备课及开发利用学校及周边的自然地理资源,教学内容枯燥单一、缺乏特色;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导致教师厌教学,学生厌学;教学器材配备较好但场馆建设不足,利用率偏低等5。这些都极

16、大的影响了学生对田径运动的兴趣。因此,对其避而远之。4、 提出优化田径教学的几点建议4.1 改变田径教学观念,重视田径运动的健身功能。 随着“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提出,对田径运动的价值与作用,应该进行再认识。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田径运动看作是竞技体育的一部分,使这既有健身价值又能发展运动能力的运动受到人为地限制,比如简单地照搬竞技体育的一些项目,如百米、110米栏等,但是没有考虑到不同级别学生的身体条件,完全忽视了中小学生的100米跑明显和成人100米跑的生理机制完全不同。因此,简单的照搬,使本来可以让人充满兴趣的项目变得枯燥而单调6。因此,必须全面而深刻认识田径运动,走出认识的误区,田径运动在体育教学中并非只是追求时间空间上的更快更高更强,更要注重其奔跑和跳跃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合理奔跑姿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