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教育综合考研复习笔记要点汇总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68490981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8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33教育综合考研复习笔记要点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333教育综合考研复习笔记要点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333教育综合考研复习笔记要点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333教育综合考研复习笔记要点汇总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333教育综合考研复习笔记要点汇总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333教育综合考研复习笔记要点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33教育综合考研复习笔记要点汇总(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33教育综合考研笔记汇总教育学发展阶段广中国论语学记世界上最早的教育论著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J 古罗马 昆体良 雄辩术原理特点:1)以习惯的认识为主;2 )机械类比,比喻,寓言等思维方式J 为主;3)没有专门教育语言;4)关于教育的论述包含于哲学或道德 论述之中;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近代最早一部教育学著作;独立阶段英国 法国 德国 瑞士 德国洛克教育漫话“绅士教育理论体系”卢梭 爱弥儿“自然主义教育”康德哥尼斯堡大学开设教育学课程;裴斯泰洛齐 林哈德与葛杜德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口号;赫巴特 普通教育学现代教育学著作,“班级授课制” “三中心”教育学形式阶段理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多 样 化

2、阶 段1) 实验教育学:用自然科学实验研究方法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关系理论;梅 伊曼实验教育学刚要拉伊实验教育学2) 文化教育学:1.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2.教育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3.教育研究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方法;4.教育目的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的转变,培养完整人格5.培养完整人格的途径 “陶冶”与“唤醒”建立对话的师生关系。3) 实用主义: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克伯屈“设计教学法”教育及生活; 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以学生为中心;4) 制度教育学:1.教育学首先研究教育制度;2.教育中的官僚主义,师生与行政人员间的隔离由教育制度造成;3.教育目的是实现社会变

3、迁;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凯洛夫教育学杨贤江新教育大纲都是试图以马克思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1.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2. 教育起源生产劳动,劳动方式和性质的变化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 变;3.教育的根本目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5.在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它们的制约,另一方面 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又反作用它们,对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 巨大作用6.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研究教育问题。6)批判教育学:目的揭示看似自然事实背后的利益关系,帮助教师和学生对自己所处的教育环

4、境及形成教育环境的诸要素敏感起来,即对他们进行“启蒙”达到意识“解放”的目的,从而积极的寻找克服教育及社会不平 等和不公平的策略。深 化 阶 段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认知领域,情感领域,技能领域”布鲁纳教育过程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获得转化,评价”赞可夫教学与发展发展性教学,教学要在学生的一般发展上获 得尽可能大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 帕雷夫中学给教师的建议关于个性全面和谐 发展的观点;巴班斯基 教学过程最优化: 预防学生学业不良的方法 将现代系 统论的方法引进教学的研究。二、教育本质的观点2)教育即是上层建筑教育即生产3)教育是培养人为政治,经济服务的;教育与生产关系是直接的,无条

5、件的,生产力对教育的 影响是以生产关系为中介的;教育总是存在于一定社会的,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 而变化的,教育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 变迁,教育的性质也发生变化,因此历史性,阶级性是 教育的根本社会属性;上层建筑也具有一定的继承成分;2)3)4)5)教育劳动是生产劳动;教育具有传递生产劳动经验的职能; 教育实现劳动的再生产;教育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资; 教育与生产力有着直接的联系, 所决定。为生产教育是一种 综合性的和 社会实践活 动A教育是通过培养人才来为社会服务的,教育的专门特点决定了它通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联系;教育本质是社会性, 生产性,阶级性,艺术性, 社会实践性等统一;/

6、教育是促进 个体社会化 的过程1)教育的产生是由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需要决定 的,同时也是为社会要求和个体心理水平间的矛盾所 规定的。1)教育的本质不归属与某一范畴,而是有自己的“特 殊范畴”;2)教育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 验的基本途径。VJ三、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民族素质;引导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活动;k)1)教育对文化的传递;*2)教育对文化的选择;3)教育对文化的发展;1)教育控制人口数量;2)教育提高人口质量;3)教育是促进人口结构趋于合理化的重要手段;1.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含义:社会成员通过教

7、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 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转换、调整和变动,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智慧 才能实现人生抱负。厂当代的意义:1)教育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个人社会流动的基础;2)教育是社会流动的主要通道;3)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关系人的发展权利的教育资源分配问题;四、政治、经济、文化、人口对教育的关系1)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着教育的性质;2)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的宗旨和目的;3)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4)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着受教育权;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文4文化知识制约着教育的内容与水平; 文化模式制

8、约着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 文化传统制约着教育功能与变革;化r 2)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3)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1)教育促进个体观念的社会化;个体社2)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1会化J3)教育促进个体智力和能力的社会化;4)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八、教育目的个 人 本 位 论教育目的应该是根据个人的发展需要来制定;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认为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 不受影响的得到自然发展;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社 会 本 位 论教育的目的应以社会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 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人的本性是社会性

9、,人的一切发展都依赖于社会; 代表人物:孔德涂尔干凯兴斯泰纳九、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和精神实质石)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实现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1. 人的生产物质生活的本身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2. 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即个性自由发展;3.人自身的全面发展;3)精神实质: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 有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十、教育制度教育1)客观性(社会制约性)制度2)规范性内涵3)历史性_ JL 4)强制性原始社会:没有专门的教育,也没有教育制度;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J2)古代阶级

10、社会:古代教育制度简单性,不完整性, 非群众性;3)现代教育:为生产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普及性,群众性,终身教育;课 程 理 论 流 派2)3)4)教学科目:古代“六艺” “七艺”;学习经验: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课程并非预先设定的目标,而 是学生所体验的经验;文化再生产:课程从一定的社会文化中选择出来的材料,即社会 文化在学校生活中的反映;社会改造的过程:课程不是要使学生适应或顺从社会文化,而是 要帮助学生摆脱社会制度的束缚;课程目标C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1)行为主体;*2)行为动词;3)行为条件; J4) 表现程度;直接经验; 间接经验;评定学生操行;3)5)6)8)-广义:

11、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教学 狭义:学校教学,专指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进行的,以特定k的文化为对象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了解和研究学生;教导学生学好功课;组织班会活动;组织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活动;组织学生的劳动;通过家访建立家校联系;协调各方对学生的要求;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十二、学生学业评价十三、品德评价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品德特征,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并通过价值判断给出相应的结论。5)品德 评价 的方法1)2)3)4)1)2)3)教师 教育 研究 意义综合 评价 实施 的基 本原则教师教育研究的基 本方法J整体印象评价法; 操行评价法;

12、操行计量评定法; 丿导向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公平性原则,过养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有利于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可以使课程,教学与教师真正融为一体;也是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不断提升教师的自我更新能力 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教师职业的价值感和尊严感; 有利于教师不断积累实践知识;调查;观察;个案研究;收集研究资料;表达研究结果;J结,丿十四、教学设计当代 主要 教学 理论 流派行为主义教育理论:代表人物(桑代克巴浦洛夫 斯金纳)教学目标:提供特定的刺激,以使引起学生特定的反应; 教学过程:在行为后有一定强化性的后果,倘若一种行为得不到强化,它就会 消失。2) 认知主义教育理论:代表人物(皮亚杰布鲁纳 加涅)教学目标:教育不仅是要培养成绩优异的学生,而且还要帮助每位学生获得最 好的理智发展;3)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代表人物(罗杰斯)教学目标:培养对变化开放的,灵活和适应的人,学会怎样学习并且能够不断 学习的人;教学设计的概念: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 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理论和方法。十五、班级管理班级管理:班主任和教师以关注每个学生在班级生活中的参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