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写作特点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68403899 上传时间:2022-12-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2.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写作特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论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写作特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论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写作特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论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写作特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论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写作特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写作特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写作特点(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论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写作特点论文作者:师晓红准考证号:018304120723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尚志市苇河林业局万山林场子弟校指导教师:董秀丽主考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论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写作特点论文提纲:一、序论1、“人物内视角”叙事的运用。2、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3、小说结构严谨、细节的运用。二、木论对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进行具体的分析,指出 木篇文章独特的叙事视角,人物的社会意义,以及结构 的严谨之处。(一)、通过木篇文章中人物叙事角度的分析,指出 “人物内视角”叙事的独特之处。(二)、通过分析文章的中心情节,指出

2、文章结构严 谨、细节描写的运用。(三)、通过对文章中人物的具体分析,指出林震、 刘世吾、赵文慧、韩常新等一人物的典型意义。三、结论概述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写作特点和文学价值。内容提要组织部来了年轻人是王蒙发表于1956年的短篇 小说。是作者早期的作品。木文从小说的叙事角度、人 物描写、结构严谨等角度入手,并附以具体的分析。指 出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是较早反映社会主义体制下 的人民内部矛盾,揭露官僚主义的作品。论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写作特点王蒙,1934年生于北京。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是作者发表于1956年的作品。作者时年22岁,所以组 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是作者较早的短篇小说。发表时间 也处在特

3、定的历史时期。木文将从以下的三方面论述作 者的写作手法:一、“人物内视角”的叙事的运用。叙事学成为小说创作中一门举足轻重的学部。小说 的叙述中有叙大兴安岭声音的叙述眼光之分,叙述眼光 又称狁述视角,主要指由谁的角度,由谁的眼光来看这 个故事。叙事视角又分为全知全能视角和有限视角。有 限视角又分为“人物视角”和“人物外视角”。组织部 来了个年轻人主要是运用了 “人物内视角”即作品从 主人公的角度出发,让他自己呈现故事情节。作者从组 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林震的角度叙述。并通过他来组织训 工作后在处理麻袋丁党支部的问题过程中,展现了一个 个鲜明颇具深度的人物形象。如初见赵文慧时引出的描 写“她苍白而美丽

4、的脸上,两只大眼睛闪着友善亲切的 光亮,只是下眼皮上有着困倦而现出来的青色”。初见刘 世吾的描写“刘世吾机械地点着头,看也不看地从那一 大叠文件中抽出一个牛皮纸袋,拿出林震的党员登记表, 锐利的眼光迅速掠过,宽阔的前额上出现了密密的皱纹, 闭了一下眼,手扶着椅子背站起来,披着的棉袄从肩头 滑落”。初见韩常新时的描写“他二十七岁,穿蓝色海军 呢制服,干净得抖不下土。他有高大的身材,配着英武 的只因为粉刺太多而略有瑕的脸,他拍着林震的肩膀, 用嘹亮的桑音讲工作,不时发出豪放的笑声,”等都是通 过林震的活动视角把所有的人物一一展现。这与现实生 活中的情况是相同的,具有逼真的艺术效果。二、人物形象的典

5、型意义。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塑造了许多颇具深度和典 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如林震,他是一个有理想、有朝气、 富于原则性和正义感的青年党员干部。他来组织部之前 是一名小学教师。这说明他曾工作的环境、接触的人、 以及他所熟悉的名词用语与现在的一切子然不同。即使 他曾经做好准备,知道“小学教师的工作与党的组织工 作有些不同”他满怀热情地踏入社会,但现实生活中 的种种复杂现象,他感到惊异和困惑,由其是处理麻袋 厂党支部问题时,对党的基层组织内部存在着的官僚主义现象表示愤慨,这引发了他严肃的思考和斗争。刘世吾,是一个性格丰富、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人物。 他是一个头脑清醒的官僚主义者。他有一定的革命经历, 工作能

6、力很强,“一下决心,就可以把工作做的很出色。” 但是,他对于损害党和人民利益的错误缺点,却麻木不 仁。如,麻袋厂党支部的问题时的态度。他的口头禅“就 那么回事”,表现了他看透一切、极端冷漠、不思进取的 人生态度。刘世吾有他一套似是而非的理论,诸如“成 绩是基木的,缺点是前进中的缺点。我们伟大的事业正 是由这些有缺点的组织和党员完成着的”等等,用来包 裹他的问题。他年轻时也曾充满革命热情,也曾感慨地 说:“一个布尔什维克,经验要丰富,但是心要单纯。” 随着年龄的增长,涉世的深入,阅历、经验的丰富,如 何永远保持年轻的单纯、热情、朝气,这对于每一个人, 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韩常新,他身材魁梧、

7、衣着干净,声音嘹亮。风度 与刘世吾迥然不同。飞如林震的最初印象“他比领导干 部还像领导干部。”其实他是金玉其外。他对党组织的工 作成绩任意夸大,写回报他会强拉硬扯生动的例子,分 析问题,他会用几个无所不包的概念,于是俨然成了个 少壮有为的干部,他漂浮在生活之上,而且春风得意。 只是在办公室听汇报、该文件、找人谈话。正如林震说: “老韩同志知道缺点的存在是规律,但他不知道克服缺 点前进更是规律。”赵慧文,她是一位漂亮而又能干的女同志。从部队 转业后分配到组织部工作。初到时她对工作充满了幻想 和热情,但来后组织部的松懈和部队的严格准确比较, 许多东西看不惯。也曾提出过许多意见,甚至和韩常新 激烈地

8、争吵过。但他们都笑她幼稚,没做好工作意见倒 是一大堆。她对组织部中的每个官僚主义和他们的工作 态度都能分析得非常透彻。对于韩常新“开始的时候, 韩常新给人一个了不起的印象,但是实际一接触”,对 于刘世吾,“他决不像韩常新那样浅薄,”“他取笑缺陷仅 仅是取笑;欣赏成绩,仅仅是欣赏。” “凭他的经验和智 慧,他当然可以做好一些事情,于是他更加自信。”正因 为如此了解所以她发现以个人力量是不能和区委的这些 缺点作斗争的,但在林震来了之后,她从林震身上看到 了新的希望。她觉得自己又年轻了。知道了“人要在斗 争中使自己变正确,而不能等到正确了才去作斗争?” 作品在塑造人物时,还注意在林震、赵慧文、刘世吾

9、、 韩常新等人物之间形成多种对比,使他们性格更加鲜明 而趋于丰富多样,主题意蕴更加深刻。三、小说结构严谨、细节描写的运用。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作者从组织部新来的年轻 人林震的角度,以处理麻袋厂党支部的问题为中心情节 展开叙述。整篇文章叙事的主线清晰明了。所有的人物 都随着林震的活动展开,逐一的呈现在读者面前。人物 的性格也随着处理麻袋厂党支部的问题时一一展现出 来,林震的坚持原则,刘世吾的官僚主义,韩常新的金 玉其外,赵慧文对个人力量的怀疑和对现实的无奈等等。 人物丰富多样但都围绕着林震的活动展开,使整个文章 结构具有严谨统一性。小说在细节描写方面的运用也颇为成功。作品中作者善于从细节方面描写入

10、手来表现人物的 性格特征。如对林震的描写,初来报道时“他的额头沁 出了汗珠,他想掏出手绢擦擦,在衣袋里摸索了半天没 有找到。” “没”林震的脸刷的红了。他参加区委开会 讨论麻袋厂的问题时,“他做在一角,心跳、紧张、手心 里出了汗。” “林震几次想说话,但是心跳得使他喘不上 气。”“林震站起来,碰响了椅子,掏出了笔记木看着提 纲,他不敢看大家。” “林震抬起头,用激怒的目光看着 韩常新。”这些细节方面的描写更深刻地刻画出了林震由 初到组织部的胆怯心理到大胆地揭露区委工作中存在的 问题的成长变化过程。对韩常新的描写,两次写到了他脸上的粉刺,多次 写到了他说话时喜欢拍人肩膀的活动,以及“新婚和被 提

11、拔,使他愈益精神焕发和朝气蓬勃。他每天刮一次脸, 在参观了服装展览会以后又作了一套反尔丁料子的衣 服/当林震在会上揭发他的工作态度时“他耸了一下肩, 用添了一下扭动了的牙床,”这些细节描写把这位只有27 岁却表现出一副资历深厚,油滑的官僚主义者刻画得入 木三分。对刘世吾,细节的描写更加突出。如“刘世吾机械 地点着头,看也不看地从那一大叠文件中抽出一个牛皮 纸袋,打开纸袋,拿出林震的党员登记表,锐利的眼光 迅速掠过,宽阔的前额上出现了密密的皱纹,闭了一下 眼,手扶着椅子背站起来,披着的棉袄从肩头滑落了, 然后用熟练的毫不费力的声调说:”“刘世吾不太整洁的 脸上出现隐约的笑容,他的眼光聪敏地闪动着

12、,继续说:” “他没说一句话都干咳一下,但说到那些惯用语的时候, 快的像说一个字。”“些传阅文件流世吾拿过来看看题目 和结尾就签上名送走,也有的不到三千字的指示他看上 一下午,密密麻麻的划上各种符号。刘世吾有时一面打 听韩常新汇报情况,一面漫不经心地查阅其他材料,听 着听着,却突然指出:”上次你汇报的情况不是这样? “韩 常新不自然的笑着,刘世吾的眼睛 摸不定地闪着光;但 刘世吾并不深入追究,仍然查他的材料,于是韩常新恢 复了常态,有声有色地汇报下去。“这些细节描写把一个 头脑清醒的官僚主义刘世吾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而刖。王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成功地塑造了多种 人物形象而且人物性格丰富多样,主题意蕴深刻,结构 集中严谨。是王蒙描写人民内部矛盾,揭露人民群众与 思想僵化和官僚主义等消极现象作斗争的作品。作品敢 于描写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群众所关注的社会矛盾, 对生活进行了大胆干预,唤醒人们在和平年代仍要保持 战争年代的热情和责任心,以防不良思想乘虚而入,警 惕官僚主义作风等思想毒素的侵害和腐蚀,不愧为一部 成功之作。参考书日:新时期小说研究自考木科汉语言文学专业课教材。 吉林人民出版社。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注释:文中的节选均选自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的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