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调查报告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68337618 上传时间:2023-02-1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流行语调查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网络流行语调查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网络流行语调查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网络流行语调查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网络流行语调查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网络流行语调查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流行语调查报告(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真诚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资料,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正确理解 规范使用对近几年网络流行语的调查分析及思考一、调查原因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普及和互联网的广泛使用,我国网民数量也在逐年增加。据有关统计,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我国网民规模、宽带网民数、域名注册量三项指标稳居世界第一,其中手机上网的网民占总网民的46%。上网聊天和获取信息,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民在互联网闲聊和发表意见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有特殊意义的语言文字,一种带有较大局限性但同时又具有固定模式的语言网络用语。其中,有些网络用语在网络上流行起来,点击率、使用率日益提高,在表情达意中成为大多数网民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这些

2、用语就成为网络流行语。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常务理事张普教授认为,网络流行语有一定的社会文化研究价值,是应用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研究重点之一,其研究对于各类媒体用语有相当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流变的符号,是最能敏锐反映人们心理的变迁的。网络流行语也体现了网民的创造性,因为网络是个虚拟的空间,表达思想方式与日常生活有所不同,而且中学生主要是网络流行语的使用者,如何正确理解和规范使用它是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二、调查过程(一)确定探讨内容(2010年5月)1、2007年2010年,中国网络流行语的归类;2、分析网络流行语的特点;3、探讨网络流行语产生的原因;4、探讨中学生该如何正确认识和

3、使用网络流行语。(二)主要步骤(2010年5月2011年3月)1、利用网络、报刊、杂志等搜集20072010年网络流行语;2、将网络流行语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3、采用问卷调查了解中学生理解、运用网络流行语的现状;4、分析、研究,形成调查报告。三、调查结果(一)网络流行语的主要类型1、反映重大事件类伴随着网络对社会事件的关注和近几年来网络民意的崛起,许多热词不断涌现,被网友反复套用、化用、夺人耳目,甚至延伸到现实语境中。如:2007年的“正龙拍虎”,2008年的“做人不要太CNN”“范跑跑”、“猪坚强”,2009年的“躲猫猫”“做噩梦”,2010年的“我爸是李刚”等这些网络热词以具体事件作为依据

4、,时代特色鲜明,俏皮中暗含生活哲学,同时夹杂着讽刺的幽默感。2、春晚流行语类每年的春晚都会诞生几条流行语,它携春晚余威、席卷网络、妇孺皆知。如2007年的“你太有才了”(宋丹丹)、2008年的“为什么呢?”(蔡明)、2009年的“不差钱”(赵本山)、2010年的“我是雷锋的传人,叫雷人”(冯巩)、2011年的“爱我你就抱抱我”等。央视春晚今年已经是第28个年头了,从最初的惊艳亮相到后来的口诛笔伐,不管观众对它的评价如何,每年的春晚流行语总以独特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3、新造字词类互联网的方便快捷与语言创造的生动性有很大关系,由于各类社会事件层出不穷,因此网络上新词语产生迅速,变化更快,传播更

5、广。如2007年的“菜鸟”、“拍砖”、“闪”,2008年的“雷人”、“宅女”、“宅男”、“打酱油”、“囧”、“槑”、“山寨”,2009年的“蚁族”、“钓鱼执清”、“考奴”,2010年的“给力”、“辣奢族”、“华漂”、“驴友”、“东东”。这些网络新语,用词简化,概括形象,语言丰富,有利于社会信息的传播。4、调侃类许多网络流行语是网友发泄对现实生活的不满的载体,它客观上起到了“社会泄压阀”的作用,从而让网民产生共鸣。如2007年的“茶水,你发炎了”,2008年的“很黄很暴力”,2009年的“你妈喊你回家吃饭”、“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嫁人就嫁灰太狼,做人要做懒羊羊”、“别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

6、,2010年的“蒜你狠”、“豆你玩”、“糖高宗”、“姜你军”等。以及近期,由于日本有核辐射的危险,众多中国人抢购食盐,网络热词“盐王爷”应运而生。5、谐音类谐音类网络热词可以说是网络交流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它便于记忆和操作,特别符合“快餐文化”的要求。如“3166”(再见)、“7758”(亲亲我吧)、“8147”(不要生气)、“7456”(气死我啦)、“3Q”(thank you随写)、“MM”(美眉)、“斑竹”(版主)、“神马都是浮动”(什么都是浮动)、“鸭梨”(压力)、“围脖”(微博)等。(二)网络流行语流行原因分析1、简洁明了、易记易传许多网络流行语是由重大事件或风云人物引发,传播速度

7、极快,再加上流行语切中要害、简洁明了的特征,语言经济性原则被发挥到极致。如“躲猫猫”、“范跑跑”都是3个字就高度概括了新闻事件的本质特征,形象生动,同时还带有几分嘲笑和恶搞的味道。2、妇孺皆知、雅俗共赏由于网络流行语的特征迎合了网民主体的心理需求,不同的网民常将网络流行语作为群体标签,从众跟风使用,不用似乎觉得跟不上潮流,以获得一种“彼此同在、心领神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再加上许多流行语是大众化、娱乐化的东西,传播速度极快,容易出现妇孺皆知,雅语共赏的局面。3、复制简便、类推性强网络流行语往往结构灵活,语意泛化,预留了很大的互动空间,网友可以在不同的时空任意复制和套用。如“房价降价方案还在躲猫

8、猫”、“房价不会跳水,它只是在做俯卧撑”、“哥看的不是书,是寂寞”、“哥写的不是字,是寂寞”等,网友共同分享再创造的乐趣,从而延续了流行语的生命力。4、反映现实、关注社会现在,网络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同时,每一个热点新闻事件都会催生出一个或几个网络流行语。如“艳照门”、“瓮安事件”、“躲猫猫”等这些鲜明概括新闻事件的词语能广泛流行,实际上是网友表达对现实关注和发泄不满情绪的产物,因此流行语的风靡本质上一种社会民意的伸张,它几乎成为网络民意的风向标。(三)中学生了解和运用网络流行语的调查及思考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共发放调查问卷90份,七-九年级学生各30份,收回有效问卷90份,对

9、问卷进行统计和分析我发现:1、95%的中学生都了解网络流行语,并且喜欢在不同的场合使用,能使用网络流行语认为是一种时尚,与社会不“out”了;2、50%的中学生最喜欢使用字母型的流行语,48%的中学生最喜欢使用数字型的流行语。这表明简单、易记、便于操作和书写的网络流行语中学生最喜欢使用;3、80%的中学生认为与同学或网友交流时才使用网络流行语,与家人很少使用。以上数据说明,几乎所有的中学生都认为网络流行语有生动、简便,体现新潮和个性、幽默网趣的特点而广受欢迎,他们认为使用网络流行语会使消息传播更加简洁生动,随意性强,不受语法规范的限制。有的专家认为,大量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会使我们的母语(汉语)

10、退化,导致中学生对汉语的陌生,从而导致学生的写作能力低下,表情达意不着边际,因而要规范和限制流行语的使用。我认为,实际上网络流行语大多生命短暂、更新快,网络技术加速了网络新词的产生和传播,同时也缩短了网络流行语的消亡周期。网络流行语的流行是不可阻挡的,中学生只有正确理解、规范使用,并遵循网络传播和语言发展的自身规律。网络流行语也会优胜劣汰,有的由于生命力短暂而自然消亡,有的可能会成为我们母语中的新成员,词意和用法逐步确定下来,而得到永久的使用。 / 关于网络流行语的问卷调查(注:18题为单选题,913题为多选题)1、你经常上网或接触网络吗?( )A.经常 B.偶尔 C.很少 D.没有2、以下1

11、0个近年的网络流行语,你看明白了几个?( )(雷、囧、槑、ORZ、打酱油、俯卧撑、范跑跑、猪坚强、躲猫猫、蒜你狠)A.0-2个 B.3-5个 C.8-9个 D.全部3、你对网络语言了解的程度是?( )A.一看就懂 B.较懂 C.略懂 D.不懂4、你对网络流行语的接受程度是?( )A.乐意 B.勉强 C.没感觉 D.无法接受5、你对网络流行语的态度是( )A.它是一种特定的网络文化,喜欢并支持B.有待加强引导,弘扬主流价值文化C.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不提倡D.无所谓,“打酱油”的6、你在网络上使用网络流行语的频率是( )A.经常 B.有时 C.很少 D.从不7、你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网络流

12、行语的频率是( )A.经常 B.有时 C.很少 D.从不8、哪种类型的网络流行语您使用较多( )A.数字型(如886) B.字母型(如MM) C.文字型(如菜鸟) D.符号型(如_)9、你在什么场合使用网络流行语?( )(多选)A.网络聊天 B.电子邮件 C.日常对话 D.书面作文 E.手机短讯10、你跟哪类人交流时较多使用网络流行语?( )(多选)A.同学 B.朋友 C.家人 D.网友11、你觉得网络流行语与常规汉语比较,网络流行语有什么优势?( )(多选)A.更生动 B.更简便 C.更新潮、有个性 D.幽默风趣12、你觉得网络流行语的缺点是什么?( )(多选)A.更新太快 B.不够普及,使用范围小 C.不规范 D.不好使用13.你认为使用网络流行语会给中学生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多选)A.会使消息传播更加简洁生动B.会增进朋友间的感情C.会使母语退化、写作能力降低、品味庸俗化D.会使其与长辈的代沟越来越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