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防抱死制动系统(ABS)控制器研究毕业论文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68312277 上传时间:2024-02-14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838.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车用防抱死制动系统(ABS)控制器研究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车用防抱死制动系统(ABS)控制器研究毕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车用防抱死制动系统(ABS)控制器研究毕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车用防抱死制动系统(ABS)控制器研究毕业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车用防抱死制动系统(ABS)控制器研究毕业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车用防抱死制动系统(ABS)控制器研究毕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车用防抱死制动系统(ABS)控制器研究毕业论文(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汽车检测与维修毕业论文题 目:车用防抱死制动系统(ABS)控制器研究班级:10131学号:1013144姓名: 指导老师: 目录第一章、概述5第二章、ABS组成及工作原理7(一)ABS的组成7(二)ABS的调节过程.10(三)ABS的主要部件结构工作原理.10第三章、ECU的结构与工作原理.13(一) ECU的基本结构13(二) ECU的工作原理15第四章、常见故障诊断分析19(一)打开点火开关,ABS故障灯常亮不灭19(二)行车中ABS故障灯亮起20(三)ABS有时起作用,有时不起作用21(四)、ABS的正确使用与维修.22第五章、结论与讨论23参考文献24致谢.24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汽车

2、防抱死制动系统的定义、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分析,同时还介绍ABS系统的电子控制部分的组成和原理,轮速传感器,液压控制装置的组成和原理;并能进行控制电路的分析。介绍ABS防抱死控制系统原理,阐述其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然后通过分析ABS工作原理和控制方法,构建ABS专用模型库;运用VC实现模块的相关功能,对ABS控制系统进行建模;实现对控制器模块、电磁阀及制动系统模块、车辆运动仿真模块等部分的抽象,使仿真的具体对象可替换,在ABS控制原理的基础上不同模块间可任意组合In this paper, automobile anti-lock braking system definition, struc

3、ture, composition and working principle of analysis, but also introduced the ABS electronic control system part of the composition and theory, wheel speed sensor, hydraulic control device of the composition and theory; and analysis of control circuits. Explained.Introducing the theory of ABS system,

4、 elaborating its history of development, current research; then, by analysis of ABS working principles and control methods, to form ABS specific model database;Using VC to realize the relative module function, to establish modeling for ABS control system; To achieve the abstraction of the controller

5、 module, solenoid valve and brake system module, vehicle motion simulation module, and to achieve inter change of simulation modules, and aleatoric combination of different modules based on the control principle of ABS.关键词:ABS系统、组成、原理、控制电路ABS,模型库,建模 第一章. 概述二三十年代ABS系统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期,早在1928年制动防抱理论就被提出,在

6、30年代机械式制动防抱系统就开始在火车和飞机上获得应用,博世(BOSCH)公司在1936年第一个获得了用电磁式车轮转速传感器获取车轮转速的制动防抱系统的专利权。 五十年代进入50年代,汽车制动防抱系统开始受到较为广泛的关注。福特(FORD)公司曾于1954年将飞机的制动防抱系统移置在林肯(LINCOIN)轿车上,凯尔塞海伊斯(KELSEHAYES)公司在1957年对称为“AUTOMATIC”的制动防抱系统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制动防抱系统确实可以在制动过程中防止汽车失去方向控制,并且能够缩短制动距离;克莱斯勒(CHRYSLER)公司在这一时期也对称为“SKIDCONTROL”的制动防抱系

7、统进行了试验研究。由于这一时期的各种制动防抱系统采用的都是机械式车轮转速传感器的机械式制动压力调节装置,因此,获取的车轮转速信号不够精确,制动压力调节的适时性和精确性也难于保证,控制效果并不理想。 六十年代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控制制动防抱系统的发展成为可能。1964年(也是集成电路诞生的一年)Bosch公司再度开始ABS的研发计划,最后有了“通过电子装置控制来防止车轮抱死是可行的”结论,这是ABS(Antilock Braking System)名词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世界上第一具ABS原型机于1966年出现,向世人证明“缩短刹车距离”并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投入的资金过于庞大,ABS初

8、期的应用仅限于铁路车辆或航空器。在60年代后期,一些电子控制的制动防抱系统开始进入产品化阶段。凯尔塞海伊斯公司在1968年研制生产了称为“SURETRACK”两轮制动防抱系统,该系统由电子控制装置根据电磁式转速传感器输入的后轮转速信号,对制动过程中后轮的运动状态进行判定,通过控制由真空驱动的制动压力调节装置对后制动轮缸的制动压力进行调节,并在1969年被福特公司装备在雷鸟(THUNDERBIRD)和大陆马克III(CONTINENTALMKIII)轿车上。 七十年代Teldix GmbH公司从1970年和奔驰车厂合作开发出第一具用于道路车辆的原型机ABS 1, 该系统已具备量产基础,但可靠性不

9、足,而且控制单元内的组件超过1000个,不但成本过高也很容易发生故障。克莱斯勒公司与本迪克斯(BENDIX)公司合作研制的称为“SURE-TRACK”的能防止4个车轮被制动抱死的系统,在1971年开始装备帝国(IMPERIAL)轿车,其结构原理与凯尔塞海伊斯的“SURE-TRACK”基本相同,两者不同之处,只是在于两个还是四个车轮有防抱制动。别克(BUICK)公司在1971年研制了由电子控制装置自动中断发动机点火,以减小发动机输出转矩,防止驱动车轮发生滑转的驱动防抱转系统.1973年Bosch公司购得50%的Teldix GmbH公司股权及ABS领域的研发成果,瓦布科(WABCO)公司与奔驰(

10、BENZ)公司合作,在1975年首次将制动防抱系统装备在气压制动的载货汽车上。这一年AEG、Teldix与Bosch达成协议,将ABS系统的开发计划完全委托Bosch公司整合执行。“ABS 2”在3年的努力后诞生!有别于ABS 1采用模拟式电子组件, ABS 2系统完全以数字式组件进行设计,不但控制单元内组件数目从1000个锐减到140个,而且有造价降低、可靠性大幅提升与运算速度明显加快的三大优势。两家德国车厂奔驰与宝马于1978年底决定将ABS 2这项高科技系统装置在S级及7系列车款上。进入70年代后期,数字式电子技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迅速发展,为ABS系统向实用化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博世公

11、司在1978年首先推出了采用数字式电子控制装置的制动防泡系统-博世ABS2,并且装置在奔驰轿车上,由此揭开了现代ABS系统发展的序幕。尽管博世ABS2的电子控制装置仍然是由分离元件组成的控制装置,但由于数字式电子控制装置与模拟式电子控制装置相比,其反应速度、控制精度和可靠性都显著提高,因此,博世ABS2的控制效果己相当理想。从此之后,欧、美、日的许多制动器专业公司和汽车公司相继研制了形式多详的ABS系统。 八十年代1980年后,电脑控制的ABS逐渐在欧洲、美国及亚洲日本的汽车上迅速扩大。 但是在诞生的前3年中,ABS系统都苦于成本过于高昂而无法开拓市场。从1978到1980年底,Bosch公司

12、总共才售出24000套ABS系统。所幸第二年即成长到76000套。受到市场上的正面响应,Bosch开始TCS循迹控制系统的研发计划。1983年推出的ABS 2S系统重量由5.5公斤减轻到4.3公斤,控制组件也减少到70个。到了1985年代中期,全球新出厂车辆安装ABS系统的比例首次超过1%,通用车厂也决定把ABS列为旗下主力雪佛兰车系的标准配备。1986年是另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除了Bosch公司庆祝售出第100万套ABS系统外,更重要的是Bosch推出史上第一具供民用车使用的TCS/ ASR循迹控制系统。TCS/ ASR的作用是防止汽车起步与加速过程中发生驱动轮打滑,特别是防止车辆过弯时的驱

13、动轮空转,并将打滑控制在10%到20%范围内。由于ASR是通过调整驱动轮的扭矩来控制,因而又叫驱动力控制系统,在日本又称之为TRC或TRAC。ASR和ABS的工作原理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两者合并使用可形成更佳效果,构成具有防车轮抱死和驱动轮防打滑控制(ABS /ASR)系统。这套系统主要由轮速传感器、ABS/ ASR ECU控制器、ABS驱动器、ASR驱动器、副节气门控制器和主、副节气门位置传感器等组成。在汽车起步、加速及行进过程中,引擎ECU根据轮速传感器输入的信号,当判定驱动轮的打滑现象超过上限值时,就进入防空转程序。首先由引擎ECU降低副节气门以减少进油量,使引擎动力输出扭矩减小。当EC

14、U判定需要对驱动轮进行介入时,会将信号传送到ASR驱动器对驱动轮(一般是前轮)进行控制,以防止驱动轮打滑或使驱动轮的打滑保持在安全范围内。第一款搭载ASR系统的新车型在1987年出现,奔驰S 级再度成为历史的创造者。随着ABS系统的单价逐渐降低,搭载ABS系统的新车数目于1988年突破了爆炸性成长的临界点,开始飞快成长,当年Bosch的ABS系统年度销售量首次突破300万套。技术上的突破让Bosch在1989年推出的ABS 2E系统首次将原先分离于引擎室(液压驱动组件)与中控台(电子控制组件)内,必须依赖复杂线路连接的设计更改为“两组件整合为一”设计!ABS 2E系统也是历史上第一个舍弃集成电路,改以一个8 k字节运算速度的微处理器(CPU)负责所有控制工作的ABS系统,再度写下了新的里程碑。该年保时捷车厂正式宣布全车系都已安装了ABS。 九十年代1990年代前半期ABS系统逐渐开始普及于量产车款。Bosch在1993年推出ABS 2E的改良版:ABS 5.0系统,除了体积更小、重量更轻外,ABS 5.0装置了运算速度加倍(16 k字节)的处理器,该公司也在同年年中庆祝售出第1000万套ABS系统。 到1993年,美国在轿车上安装ABS已达46%, 延续过去ABS与ASR诞生时的惯例,奔驰S 级还是首先使用ESP系统的车型(1995年)。4年后奔驰公司就正式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