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打工子弟学校教师社会支持网络的研究汇编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68304545 上传时间:2022-11-1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版打工子弟学校教师社会支持网络的研究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版打工子弟学校教师社会支持网络的研究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版打工子弟学校教师社会支持网络的研究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新版打工子弟学校教师社会支持网络的研究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新版打工子弟学校教师社会支持网络的研究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版打工子弟学校教师社会支持网络的研究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打工子弟学校教师社会支持网络的研究汇编(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版打工子弟学校教师社会支持网络的研究汇编 【摘 要】文章通过对北京市某打工子弟学校教师的实证调查,分析了打工子弟学校教师的生活状况、工作困境和社会支持类型,提出要改善打工子弟学校教师的“弱势状况”,需要拓展其社会关系,构建符合其生活情境的社会支持网络。从社会工作专业角度出发,可以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人际关系层次开展对打工子弟学校教师的援助,构建社会支持网络,弥补其社会支持不足的状况,改善其弱势状况。 【关键词】打工子弟学校;教师;社会支持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升,流动人口随之增加。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止到202x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已超过2.6亿,在十年内

2、几乎增长一亿。流动人口规模在不断扩大的同时,其人口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逐渐由过去分散的“单身外出”转变为“举家迁徙”,出现流动人口的家庭化趋势。流动人口的举家迁移导致流动儿童的数量不断激增,由于我国特有的户籍制度的限制,流动儿童作为城市的“外来者”不能进入当地的公办学校接受教育,在有些城市即使能够进入也需缴纳高昂的就读费用。这样在北京等一些大城市的城乡结合部,陆续出现一些门槛低、收费低、条件简陋的民办打工子弟学校。 目前,学术界和媒体对打工子弟学校和流动儿童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报道,而打工子弟学校教师却较少得到外界关注。这部分群体“游离在城市的边缘角落,拿着微薄的收入却从事着最高尚的职业”。他

3、们的教学质量和生活状况将直接影响着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水平。因此,加大对打工子弟学校教师的研究和关注,不仅是关心弱势群体、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 一、打工子弟学校教师社会支持的实证研究 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这是因为,本研究的主题是打工子弟学校教师的社会支持网络。社会支持网络的形成是一个极其主观的过程,明显受到个人所关注的标准、规范和价值取向的影响。利用质性研究可以通过与研究对象的深层次互动挖掘其生活经验和主观感受,探讨真正适合的社会支持力量。另外,笔者也试图避免将已有的研究结论和假设强加在研究对象身上,构建符合其实际的社会支持网络。 (一)打工子弟学校教师的工作生

4、活困境 1. 薪资待遇过低,“付出与收获完全不成比例” 访谈中发现,该校新进教师的工资为800元,随着教龄增长,工资略有增加,但最高工资不会超过1500元。提到自己面临的困难,这些教师无一例外首先表示自己的工资水平太低,在北京很难生活。尤其当和亲属、朋友的收入相比时,这种对薪资待遇的不满显得尤为强烈。另外,该校教师也没有与学校签订劳动合同,没有五险一金等相社会保障(只有人身意外伤害险)。应当说,打工子弟学校教师工资收入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2. 工作任务重,工作时间紧,缺少职业技能培训 以上为该校教师一天的工作安排,该校教师普遍反映自己的工作时间很紧张,“一个人一天至少得上*门课程,一直到下午

5、5点半下班;一周22到24节课,每节课40分钟”除此之外,教师还普遍反映自己是“跨班跨年级教学”。由于教师数量少,大部分教师担任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教学任务,这导致了教师的工作量增加。 3. 身体上的疲惫感 每周22节课,每天5节课、批改完一百多份作业的工作量导致不少教师“身心疲惫”。受访者C每天上完课都会产生严重的身体疲惫感。年轻教师由于缺少工作经验,不能很好地“控制课堂”,每天都疲于应付学生之间的打闹,也会加重教师的疲惫感。例如受访者S作为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时常感到上课是件很累人的事情:“我刚来没多久,每天一想起上课就有点头大,因为我带的班级学生很调皮,我上课都得扯着嗓子喊才让他们安静下

6、来,上完一节课感觉体力都透支了。”工作量大导致的疲惫感使很多年轻教师觉得自己的付出和收获不成比例,这是他们选择离开学校的一个重要原因。 4. 学生家长的不理解 教学工作不只是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还有家长的参与,这一点对于初中教育尤其如此。在中国,“望子成龙”和“望女成凤”是很多家长的普遍心理,低收入家庭在这一方面的心理期待更强烈。家长对子女教育抱有的过高期望会与教师的教学内容产生冲突。如受访者W1负责美术课程的教学,他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快乐教学”,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不给学生太多压力,而这种教学理念并不符合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另外,打工子弟家长也会对教师的工作产生误解,严重挫伤教师的职

7、业认同。例如受访者L2:“有的家长对孩子期望特别大,(孩子)成绩退后了就认为是我们老师的责任我们作为老师也非常理解这一点,但是有的家长说的话很难听,背地里给学生说我们没本事才在这学校教书。” 5. 来自学校方面的压力 第一,安全要求使教师压力加大。打工子弟学校由于资金有限,难以像公立学校那样成立专门的保安队伍,校园的安全工作就不可避免的分担到任课教师、班主任的肩上。该校规定上课期间和下课5分钟内,如果学生出了安全事故的话由任课教师负责,这无形中加大了任课教师的心理压力。 第二,学校管理和教学工作的冲突。由于教学理念的差距,学校领导会直接拒绝教师提出的一些教学要求,这严重影响了教师的职业成就感。

8、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美术体育等“副科”往往由其他教师兼职,学校开设这些课程只是为了凑数,对这些副科的教学工作要求不高,给与的教学支持也比较少。硬件设施的差距使得教师只能删减自己的教学内容,对于一些热爱教师行业的年轻教师来说,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得不到实践,再加上过低的薪资待遇使得他们只是把这份工作当作一份人生中的“跳板”,积累工作经验后就会选择离开。 6. 家庭的不理解和反对 对于教师来说,最难以面对的恐怕还是家人的不理解。微薄的工资收入,这让在注重“物质利益”的家人看来很难以理解,纷纷劝说他们放弃自己现在的工作,“到外面随便找个工作都比这份工作挣钱要多”。这种压力导致教师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时

9、常感觉自己“身心疲惫”。教师家人、亲属的不理解会严重挫伤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成就感。 (二)打工子弟学校教师的社会支持类型 打工子弟学校教师面临的压力诸多,那么又是哪些力量在支持着这些教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呢?通过对访谈文本的整理和归纳,笔者发现打工子弟学校教师所获得的社会支持主要来自家庭、教师自身、学生、同事和学校五个方面,而且不同类型的关系能提供的支持类型和支持强度有很大差别。 1. 来自家庭的支持 费孝通在分析中国传统社会格局时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并指出个体在寻求资源时会遵照家庭本位主义,首先考虑自己的家庭和亲属。这种理论同样适用于分析打工子弟学校教师所获得的支持力量。由于工作范围的

10、封闭性和交往范围的局限,打工子弟学校教师更倾向于向首属群体寻找支持。 (1)情感支持 已婚女教师倾向于把丈夫当作第一倾诉对象。当遇到工作上的困难时,她们会选择回家后向丈夫倾诉,丈夫就是她们的一个“情绪垃圾桶”。不仅如此,丈夫对自己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也使得大部分女教师可以安心坚守在岗位上。家人的关心和安慰时也让远离家乡的年轻教师感动不已。 (2)工具支持 工具支持是指直接获得金钱、物质等实质利益的服务与协助。打工子弟学校教师的生活大多是两点一线,这使得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容易获得来自家人的工具性支持。受访者F的家人在她工作繁忙时会主动分担部分家务。中国大部分家庭中长辈承担了照顾下一代子女的责任。该校

11、已婚教师都表示,主要是自己的父母帮着自己带孩子,“不然自己跟本就没有时间安心工作”。有的教师父母甚至从家乡赶到北京,就是为了帮助他们照顾孩子,以减轻他们生活上的压力。 (3)信息支持 信息支持是指提供建议和讯息,使个体知道如何寻找资源与帮助。打工子弟学校教师更多地依赖首属群体来获得相关信息和资源。该校教师一般会在周末做些兼职工作,这些工作信息多是他们在北京打工的其他亲戚提供的。此外,已婚教师还可以从自己的父母那里获得照顾孩子的意见和指导,以及一些处理人际关系上的建议。年轻的单身教师则从父母那里获得择偶标准以及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建议。 2. 自身的工具性支持 打工子弟学校教师的工资收入很低,难以

12、维持在北京的基本生活开支。为了维持生计,很多教师会利用寒暑假和空余时间外出打工挣钱,以缓解自己的经济压力。 3. 来自学生的评价性支持 教学工作是教师和学生双方互动的过程。教学工作如果得不到学生的积极肯定,必然会挫伤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甚至产生职业倦怠。打工子弟学校教师从学生那里得到的肯定和支持,是他们坚守在这个岗位上的重要原因。F:“你对他(学生)付出一份爱,他也知道,能记在心里面,你也就能收获一份爱。老师是最容易满足的,就是以前的学生来学校看看我们,跟我们说几句话,我们就感觉特别欣慰,自己没有白白付出。” 4. 来自同事的支持 打工子弟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限,大部分教师都是挤在一间办公室里。这种

13、朝夕相处的工作方式,使得他们相互关心帮助,提供支持。 (1)情感支持 对于工作上的困难,家人和朋友不一定都能理解,因此教师更倾向于首先向同事诉苦。由于教师人数少,教师之间工资待遇相差不大,再加上没有任何晋升的机会,这就使得教师之间能够保持单纯的人际关系。总之,这种朝夕相处的生活,使得教师之间很容易取得彼此的信任和理解,从而成为“一条战壕里的人”。 (2)工具性支持 同事还能够提供工作和生活上的实质帮助。有的教师在遇到生病和家里有事时,会拜托和自己关系好的同事代课。请假的教师或者会以请客吃饭的方式表示感激,或者会把代课的课时费还给对方,或者会另找机会同样以代课的方式进行补偿。由于缺乏专门的职业技

14、能培训,新教师刚走上工作岗位时会遇到很多困难,这时候年长的教师就会主动向他们提供一些工作上的指导,使他们尽快度过工作上的“磨合期”。 5. 来自学校的工具性支持 尽管打工子弟学校由于自身条件所限,能为教师提供的福利待遇和教学设施很不健全,但近几年在社会各界的捐助之下,有些打工子弟学校的自身情况还是的到了很大改变。学校还是尽可能的为教师提供基本的工具性支持:教师只要每月交150元的食宿费用,就可以在学校食堂就餐,未婚的年轻教师也可以住在学校的集体宿舍里面。虽然学校没有为教师提供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但为教师提供意外伤害保险。如果教师因病住院,学校为教师提供200元的医药费用这些餐饮、住宿方面的优惠

15、措施使得教师得以在微薄的工资收入下维持基本生活。 以上分析了打工子弟学校教师从家庭、自身、学生、同事和单位五种不同的社会关系所获得的支持力量,这些社会支持融入他们生活中方方面面。值得注意的是每种社会关系所能提供的支持类型是不一样的:对于教师来说,家庭无疑是提供支持力量最多的社会关系,个人从这里获得情感支持、工具支持和信息支持;教师自身也通过调整认知,积极争取其他兼职等方式应对压力;学生的评价性支持使得教师增强了自己的职业认同,避免了职业挫败感和职业倦怠;同事之间稳定的情感慰藉和及时的援助使得教师得以在平凡工作中获得归属感;学校提供的工具性支持虽然有限,但也帮助教师解决了基本生活。 (三)打工子弟学校教师对社会支持的主观感受 1. 接受社会支持的意愿 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个体总是嵌套于一系列相互影响的环境系统之中,个体与系统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的发展。个体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必要的支持是促使个体战胜困难,获得信心的重要支撑。 访谈中发现不同性别的教师对社会支持的期待程度有所差别。女性教师会直接表达出对于情感支持的渴望,并强调家人的“理解”让自己很“欣慰”、很“感动”。相对而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