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解读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68267547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解读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解读(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解读 老师们,下午好,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解读的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人教版教材。在来之前,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这次的培训,是教材解读,那么,老师们最想听到的会是什么?所以我就去问了一些老师,得到的答案大同小异,他们对我说:你最好多讲点课文中的例子,最好是有比较多的教学设计,这个对老师们来说,最实用的。我回想,好像以前我自己参加这个教材解读培训的时候,也是抱着这样的心理的。也就是说,我最想知道,也是人家是怎么上这一册教材的,特别是看到有比较好的,比较现成的教学设计,就觉得,这次培训没白来,还能抄点有用的东西回去。但是,当我真正开始准备我的讲稿的时候,我发现我

2、的任务和老师们的需求挺矛盾的,因为如果这是一次教材解读的培训的话,那么,我应该讲的,不是这册书该怎么教,而是这册书该教的是什么。其实,不止是今天的培训,所有的语文教学的培训,都存在这样的矛盾,到底是培训教什么?还是该培训怎么教?前几天,金老师把我们几个要发言的老师叫去一起探讨,讨论讨论去,最后,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其实语文老师,最主要的,不是要知道怎么教,而是要知道教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叹呢?我们先来探讨一下这册教材中长城这一课,这句话该怎么教。“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看到这句话,作为语文老师,你会怎么设计教学环节呢?我自己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是一句比喻句,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在这句话中,

3、什么像什么?所以我可以设计一个填空,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然后,要让学生理解用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所以可能还要设计一个提问:把长城比作长龙,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有什么好处?最后,还可以再结合一些图片,来体会一下长城的长,让学生看看,这句比喻真是很恰当,长城在崇山峻岭中连绵不绝,确实像一条长龙啊。 但是,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是怎么来教学这句话的,我们来看一段课堂实录:生:(读)“它像一条长龙”师:同学们请看(课件出示:蜿蜒曲折的长城图像)(读)“他像一条长龙(略)有13000多里。”书上说长城像长龙一样,咱们找一找,长城跟长龙之间哪些地方是一样的?生:巨龙它很长,长城它也非常的长。师:你从长度

4、方面找到了长城跟巨龙一样的地方。生:巨龙很大,很高。从它的高高低低、蜿蜒曲折可以体会出长城像巨龙一样高,一样蜿蜒曲折。师:你从姿势方面找到了长城跟巨龙一样的地方。它们都是高高低低,蜿蜒曲折。生:长城和巨龙的特点都是:气魄很雄伟。师:你从气魄方面找到一样的。真好!这个一般的人是找不到的。生:我觉得巨龙就像中国一样,它跟长城一样,都是坚强、刚毅、庄重的。师:哎!体会得真好,你从长城的象征意义上找到一样的地方。真会读书!生:龙是很灵活的,而长城也一样,我看出它是随着山势高高低低蜿蜒曲折的。我觉得这一点很像龙。师:你也是从姿势角度找到一样的地方。生:那个龙和长城它们的开头都是像波浪形,弯弯曲曲。师:形

5、状也一样。生:人们看到龙都无不赞叹,人们看到长城也是会无不赞叹。师:是啊!你从人们看到龙和长城的心情角度找到一样的地方。真好,同学们真会读书!但是,同学们请你注意,在现实中真有巨龙吗?(生:没有)巨龙是人们想象的产物。这个世界上它根本就不存在,而且我们的长城呢?他确是实实在在地魏然屹立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他是那样的雄伟;那样的坚强;那样的刚毅;那样的庄重。当你想到这个的时候,你再读这个句子。读!把自个儿的感受读出来。(生自由读:“他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略)全长6500多公里。”)师:把你此时此刻感受到的,体会到的读出来。生:(指名读)“他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

6、岭上,(略)全长6500多公里。”师:不错,谁能比他读得更有气魄。生:(读,略)师:真好!巾帼不让须眉。谁能超过她?生:(读,略)师:真有气魄。咱们一起读。生:(齐读,略)老师们,“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一句非常平实的比喻句,在王老师的点拨下,学生对这句话三个层面的解读依次浮出水面:1、长度2、姿态3、气魄。尤其是对长城和龙在文化象征上的相似点,挖得很深,学生体会得很透彻。其实,仔细分析,王老师的教学方法很简单,就是运用多媒体,补充一点材料,师生对话,指导朗读,这些我们平时也都会用,为什么效果不一样呢?因为他要教的点,和我们要教的点有所不同。在解读长城这个文本的时候,王老师提出了很多语文老

7、师在解读文本的时候需要关注的视角,总共有十个方面:1.结构,先写见闻,后写联想的结构。2.章法,四个段落,刚好是起承转合,典型的八股文。3.语言,平实、精确。4.基调。内敛和凝重。面对这样的奇迹,大家可以去看一下,作者在行文的时候,只用到了顿号、逗号和句号,没有一处感叹号。5.顺序,前面讲的先写见闻,再写联想,这是宏观上的顺序,还有中观和微观上的顺序,由远而近,由现代到古代。6.句法。数据说明,还原比较。7.长城。8.奇迹。9.图腾。长城,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在这个单元,被放在第一篇课文的位置,它是有深意的。长城和龙一样,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象征,一种文化图腾。所以说,课文的第一句话,远看长

8、城,它像一条巨龙,它不是一句简单的比喻句。龙和长城之间,它的共同点,不仅在于长度、姿态的相似,还在于气魄的相似,文化符号的相似。正是出于这样的思考和解读,所以才有了以上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也正是这样的教学,给了学生一个强烈的暗示,比喻句,不是那么好比的,两样东西,不止要形态相同,其内涵也应该是一样的。说到这里,我想起我们同事有一次批改作文,改到这么一句话,学生写运动会上同学参加100米跑步比赛,蹦出这样一句:我看到我们班的某某同学,像狗一样快速地奔向终点,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我们全班都为他欢呼起来。这个老师很恼火啊,把学生叫来问:你把他比作狗,你到底是夸他还是贬他?学生很委屈,老师,我觉得

9、他跑得那么快,确实很像我家那条狗啊。老师无语。仔细反思,毛病出在哪里?我们教比喻句,往往只教给学生能够相比的两样事物,必须是有相似的地方的,相似的地方,包括形状啊、颜色啊、姿态啊等等,而没有从事物的象征意义、文化内涵的角度去引导学生对比喻句进行深入的剖析,结果就闹了这样的笑话。10.主题。所以说,老师们,我现在越来越深的感受到,语文课,弄清楚要教什么,比弄清楚怎么教更重要。因为教无定法,有时候教什么知道了,怎么教也就知道了。但是反过来,给你一个教学设计,告诉你这个句子该怎么教,你未必能教出名师的效果,为什么?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不清楚这个设计的背后,他真正要教给学生的是什么。老师们,这是我想

10、跟大家交流的第一点,语文课,知道教什么,比知道怎么教更重要。那么,中段的语文,我们应该教什么呢?概括起来一句话:“中段语文,必须抓实段落教学”。为什么中段要特别强调抓实段落教学这一点呢?我们先纵向来看一下小学语文各阶段的教学侧重点:一二年级:落实字词教学。字词的理解、积累和实践。从表达层面来看,就是一二年级结束,要学会把积累的一个一个的词汇连起来,变成一句或几句通顺的话。重点研究的,是词和词之间的联结。三四年级:落实段落教学。段落的理解、积累和实践。从表达层面来看,就是三四年级结束,要学会围绕一个中心意思,写一段通顺的话。重点研究的,是句子和句子怎么组合在一起更符合逻辑。五六年级:落实篇章教学

11、。篇章的理解、积累和实践。从表达层面来看,就是五六年级结束,要学会谋篇布局,写文从字顺的整篇的文章。重点研究的,是段和段之间的联结。三个学段,每一个学段抓实抓透它的侧重点,最后合起来,学生通过六年的语文学习,在字词句段篇等各方面,才能完全地一一过关。说得直白一点,他的作文,才能写得文从字顺。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往往中段的“段”的教学,最容易被忽略。这几年我教的都是六年级毕业班。最怕考的一种题型,就是综合改错题。因为这道题对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要求是很高的。一段话,七八处错误,有的学生只能改出一两处,而且把不该改的地方改得面目全非,该改的,一点都没改出来。有一道综合改错题,我印象很深刻:黄小

12、芳真爱劳动。在学校里,她总是代头把教师的走廊、窗户打扫地干干净净。星期天,村委会组织值树活动,她又挖坑又挑水,干的可带劲拉!在家里,他常常帮妈妈洗菜洗碗。她自己的袜子、手帕。从不要别人洗。有一天放学回家路上,她拾到一只手表,还给了失主,大家都夸耀他是个爱劳动的好孩子。这段话,很多学生其它错误都能改,但是有一句很明显不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句子,学生改不出来。有不少的学生缺少一种意识,那就是“写一段话要围绕一个中心意思来表达”。 一段话,要围绕一个中心意思来表达,是段落教学最基本的一个目标,是学生学完中段这些教材以后,最起码应该达到的保底的目标。但是,从六年级学生的种种现状反思,我们段落教学最基本的

13、保底目标,是没有落实到位的。这种段的整体意识,段的写法,什么时候培养,什么时候训练?就是在我们小学语文中段教学的时候。但是,现在,段的教学,缺乏系统的全面的落实。看课程标准,没有体现出来,看教材,更没有体现出来。以前的老教材,对这方面的训练,是很到位的,很多单元的编排,都是专门按段的结构来的,总分,总分总,分总,每一种结构的段落,每一种写法的段落,都体现得很清楚。但是新教材呢,是按照主题来进行编写的。它的段落教学的点,散落在各个单元中,需要我们老师自己去提炼出来。更糟糕的是,我们的教材,我把中段三年级到四年级的教参都翻了一下,从目标的制定到教学建议,所有的编写,体现段落的整体教学的内容,很少。

14、教参上列举的很多教学片段,都是围绕重点词句的理解来展开的,要么就是围绕整篇文章的写法来展开的。比如三年级上册的语文教参,我专门翻了一下,发现只有19课赵州桥的教学目标中提到了一点: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学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其实,在中段,不止是这一课要实现这一目标,是经常经常要在阅读教学,甚至习作教学中,落实这一目标,那么到高段,学生的作文才不会出现一段话东拉西扯、前后矛盾、意思重复这些毛病。我接六年级的班,就发现过这样的作文,要求“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用具体事例来写人”:前面写我的妈妈很温柔,后面举的例子是有一次我不听话,妈妈把我抓起来打了一顿;前面写妈妈很关心我,后面写有一次我摔倒了,

15、怎么疼怎么难受怎么去的医院,写来写去,围绕的是我,不是妈妈。看得你哭笑不得。毛病出在哪里,就是段的教学,没有很好地落实下去,他写话的时候,没有意识到要围绕一个意思来写,更不要说是有顺序地写出来了。概括起来讲,段落教学之所以没有很好地被落实,体现在阅读教学中,是因为我们会比较关注:篇章的整体感知、段落中散落的重点词句;而容易忽略:“重点段”的整体感知、重点段中具体的写法的感知。现在,很多老师可能都有这样的感受,听三年级的阅读课和听六年级的阅读课,整个环节的设计,教学方法,教学侧重点,都是差不多的:不外乎“整体感知,围绕重点词句展开具体学习,然后回到整体”。中段和高段,抓来抓去,抓的是一样的东西,

16、就是在篇章和词句之间徘徊,中间“段”的教学,被丢掉了,或者一带而过,如何读懂一段话?一段话中,句子和句子之间有什么联系,是按什么顺序写下来的,这些,都缺乏对学生的系统的指导和训练。体现在习作教学,我们会比较关注:谋篇布局、文章的句子是否有文采,用词怎样,比较容易忽略这些方面的指导: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对一段话的具体的写法上的指导。所以,在来讲之前, 金老师特别强调了要把下面这段话带到:中段的教学,必须抓住段这个重心,让学生在这一阶段掌握段的阅读方法,领会段的表达方法,特别要注重引导学生研究一段话中句与句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比如并列、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等。当然,这些专用名词,是不用教给学生知道的,但是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让学生逐步理解。这样,学生才能逐渐学会围绕一个中心意思,将一段话有条理地表达出来。所以说,这里的落实段的教学,并不等同于简单地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