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说课稿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68224348 上传时间:2024-02-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鹤楼送别》说课稿(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黄鹤楼送别说课稿黄鹤楼送别说课稿1一、说教材简析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本课属于“文包诗”的情势,即以一个活泼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的确是培育学生接洽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和体会诗人情绪的好教材。课文共五个自然段。第一至三自然段写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的情景,后面的部分写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去,触景生情,吟诗抒情。二、说学习目标:根据苏教版“文包诗”这一类文章的特色,以及学生的认知程度,我拟订如下学习目标:1、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我能借助课

2、文语言,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三、说学习重难点: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四、说教法与学法:“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本课教材特色和学生身心发展特色,遵守“积极领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自动学习、发明学习、前后接洽、读中感悟、角色体验,从而真正学习此类文章的根本学法。五、说教学思路:预习反馈:1、小组内交流课外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的资料。2、小组讨论思考题,感受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3、指名朗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试着讨论诗句的意思。合作探究:1、了

3、解古诗创作的时间、地点等时代背景。(1)“烟花三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你从哪里知道的?【学习建议:抓住“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等词想象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美丽春景。】(2)你能把这种美的感觉读出来吗?(3)在美丽的春景中,老朋友要分离了,也许以后再也见不着了,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如何?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李白心想:孟浩然心想:【学习建议:通过“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等词感受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4)指导朗读(可以结合人物的动作)。(5)理解几个关于“看”的词语的意思的差别:仰望 远眺 凝视我还能再说几个含有“看”的意思的词语:2、理解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意思

4、。(1)练习朗读。(2)图文对照,理解诗句的意思。【学习建议:理解诗句的意思时,先在文中画出诗歌中写到的情景,用“文”、“诗“对照来理解诗意。】(3)通过学习,我理解了下列词语及句子的意思:故人:西辞:碧空尽:唯见:烟花三月下扬州:(4)比较句子,体会李白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A、李白站立在长江边,眺望着远方。B、李白依然伫立在长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你喜欢哪一句话?为什么?【学习建议:“伫立”是长时间地站立,“凝视”是专注地看,体现出李白对朋友的万般深情。省略号则表现出李白的惆怅和不尽的思念。】(5)练习朗读,读出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当堂检测:1、默写古诗。黄鹤楼送孟

5、浩然之广陵(唐李白)2、这是一篇“文包诗”,前三段写李白在黄鹤楼( )的情景,后两个自然段写李白在江边( ),触景生情,吟诗抒情,抒发了朋友们( )之情。知识积累:关于送别的古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 别董大)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 赠汪伦)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劝君更进一怀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别说课稿2一、说教材黄鹤楼送别是国标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25 课,这篇课文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

6、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文诗兼美,诗文互照,充满诗情画意,是一篇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二、说教学对象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通过自己的个性化阅读来理解、欣赏文本,获得正确的审美体验。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理念和对教材的理解,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出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 学会本课七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表示“看”的意思的词语。3、 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

7、依惜别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学训练重点是联系语言环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进而理解诗句的意思。教学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想象,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四、说教法和学法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文本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一、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二、品词析句,体会诗词情感:三、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的方法来学习课文。五、说教学过程本课采用两课时完成教学目标。第一课时:学会生字新词,反复熟读课文。下面我着重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一) 直接揭题,了解大意。课始,我直接揭示课题,并让学生说说课文的

8、大意。(二) 诗文对照,初步感知。1、 指导学生观察课文与以往课文的不同点,提示学生课文中的有些语句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古诗,请学生读课文,并动手找一找,划一划。2、 在理解古诗的过程中,请学生说说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哪些字词或诗句的意思。3、 学生较自由地理解了字词的意思后,此时,我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整合,让学生说说整首诗的意思,使学生对古诗的意思有个整体的认识。(三) 品词析句,体悟情感。1、 光了解诗意不够,更要能够体会诗人的情感。让学生自由读24小节,看看课文有一种怎样的情感。2、 学生通过读课文,找出“依依惜别”这个词语,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看看课文有哪些句子能够体现诗人的这种“依依惜别

9、”之情。3、 结合学生所找句子细细品味这种“依依惜别”之情。(1)“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他们都在欣赏美景吗?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感悟到此时两人都无心欣赏美景,都有一种老朋友离去时的难舍难分之情,但他们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2)李白的话:“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从李白的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借助学生搜集的资料,明确能够得到李白这样的大诗人的敬重,可见孟浩然的人品和作

10、品一定非常好的。这个环节培养了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3)孟浩然的话:“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让学生谈谈对“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的理解,体会孟浩然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朋友李白。以上三句话,在学生感悟之后再通过练读、个别读、齐读等形式充分诗人的这种“依依惜别”之情。(学生能把课文读好,只有建立在充分感悟的基础上,这样的读才能做到声情并茂,入情入境。)4、学生对诗人的情感有了有层次的理解后,我安排了“表演再现”的过程,让学生分别扮演李白和孟浩然,通过言语与动作、神情来充分表达自己对诗情的理

11、解。(学生表演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性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四) 内化积累,巩固深化。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再背一背古诗,使之成为自己的学习成果,达到内化积累,因此,我让学生感情背诵,尽情抒发诗人的情感,并及时予以肯定与表扬,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五) 作业从以下四题作业中任选一题完成。1、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并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这首诗的意思。2、收集几首送别诗,并背诵。3、以朋友为题,写一位你的好朋友,表达你和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4、从你背诵的送别诗中选择一首,模仿课文的写作特点,进行改写。(以叙事为主)黄鹤楼送别说课稿3说教材

12、: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的创作情境。本文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一篇形式新颖,能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故事情境发展学生情感的好课文。说教法和学法:“文包诗”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教材中较特殊的一篇课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一、 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文章为了降低学生对古诗理解的难度,因而采用诗文对照来进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诗意。二、 品此析句,体会诗词情感在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带动学生情感的发展。通过朗诵古诗和朗读课文,使学生能够入情入景,深刻体会诗人的感情,进

13、而能达到情感的共鸣。三、 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对于诗词的理解,体会诗人的情感采用朗读的方法:个别读、小组读、齐读、悟读,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产生独特的心理感受。在朗读的同时,启发学生想象,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的方法来学习课文。说教学过程:一、 激发兴趣,揭示课题利用课前有限的时间,让学生背诵已学的古诗,采用指名抽背或领背的方法背诵古诗,并即时给予表扬,这样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同时也拉近了教者与学生的距离,融为一体。接着,教师背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看看与老师比谁能读的更有味。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针对古诗提问,教师简要进行归

14、纳,明确学习目标。二、 初读课文,了解梗概1、学生初次接触课文,兴趣浓厚。在此基础上,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学生做到把课文中的字词的音读准,读通读顺课文。在检查自读情况时,采用指名分小节朗读,学生评议,指导学生读准字音。2、在初读的基础上,指名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采用将课题补完整的方法达到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三、 精讲古诗,理解课文1、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后,指导学生观察课文与以往课文的不同点。提示学生课文中的有些语句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古诗。请学生再读课文,并动手找一找,划一划。2、在理解古诗的过程中,请同学们说说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哪些字词或诗句的意思。通过学生找句子,读一读,说一说,重在引导学生自己在读中悟,悟后能读好。3、学生较自由地理解了字词的意思后,此时我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整合,让学生说说整首诗的意思,使学生对古诗的意思有整体的认识。四、 品词析句,体悟情感1、光了解了诗意还不够,更要能够体会诗人的情感。让学生自由读一读24小节,看看课文有一种怎样的情感?2、学生通过课文,找出“依依不舍”这个词语。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看看课文有哪些句子能够体现诗人这种“依依惜别”之情。3、结合学生所找句子,例:“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