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巴彦县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摸底考试试卷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68163801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巴彦县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摸底考试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黑龙江省巴彦县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摸底考试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黑龙江省巴彦县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摸底考试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黑龙江省巴彦县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摸底考试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黑龙江省巴彦县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摸底考试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巴彦县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摸底考试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巴彦县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摸底考试试卷(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黑龙江省巴彦县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摸底考试试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8题;共20分)1. (6分) (2019高三上北仑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新近出版的随笔集燕园困学记中,温儒敏作为一位“老北大人”的深情与热肠跃然纸上。 燕园困学记中有逸闻,有趣事,但也更有对燕园甚至中国学界近四十年历史的写照。燕园困学记辑三“聊书”,收录的大部分是温儒敏写作于燕园的学术随笔,与他的学术著作相映成趣。(甲)他写此类文章的开笔之作是评论萧乾搬家史的可作野史读的搬家史一文。(乙)在他看来,萧乾此书“牵连着三十多年来的社会变迁,从中可以看到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史”。无独有偶的是,

2、辑一中的书香五院与与北大“三窟”也写到了北大中文系与温儒敏自己的“搬 家史”。(丙)而从这两篇文章以及燕园困学记中其他带有“写史”意味的文字中,何尝不“可以看到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史”?(1) 文段中的加下划线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跃然纸上B . 甚至C . 无独有偶D . 何尝(2) 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 . 甲B . 乙C . 丙2. (2分) 下列画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謇朝谇而夕替(废弃、贬斥) 谣诼谓余以善淫(放荡)延伫乎吾将反(久久) 回朕车以复路兮(皇帝的谦称)进不入以离尤兮(到朝廷参政) 忍尤而攘诟(排斥)宁溘死以流亡(突

3、然、忽然) 苟余情其信芳(苟且)A . B . C . D . 3. (2分) (2018高一上石嘴山期末) 下列各组中,划线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B . 而今安在哉侣鱼虾而友麋鹿C .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固一世之雄也D .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欲呼张良与具去4. (2分)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 . 弟子不必不如师B . 学不可以已C . 古之学者必有师D . 吾从而师之5. (2分) (2018高一下黑龙江期末) 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类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而君幸于赵王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臣所以

4、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引佩刀自刺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相如闻,不肯与会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尝问天下所疾恶者A . /B . /C . /D . /6. (2分) (2019高三下唐山模拟)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践阼,走上阼阶主位,常指即位。古代庙寝堂前东面的主阶称为“阼阶”。B . 畿,古称王畿,指王都管辖的方千里地面,汉称京畿,指京城管辖的地区。C . 祠,供奉皇家祖宗或有功德的人的房屋。而为活人建立祠的称为“生祠”。D . 田秩,指田禄,泛指俸禄。先秦卿大夫的俸给来自采地或公田,故称田禄。7. (2

5、分)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 . 空白/空隙数轴/压轴发现契机/锲而不舍B . 对应/应答藏书/矿藏迎刃而解/解甲归田C . 恶名/憎恶缥缈/漂白扛起重任/力能扛鼎D . 类似/似的奇数/奇怪粲然一笑/璀璨夺目8. (2分) (2019高一下慈溪期中) 下列各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B . “有些靴子,”他慢慢地说,“做好的时候就是坏的。如果我不能把它修好,就不收你这双靴子的工钱。”C . 比如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的是人们“

6、不应该做什么”,而不是要求人们“应该做什么”。D . 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0分)9. (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袁济喜中国传统美学的生生不息,是因为其中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它以人为中心,将人与自然,人与审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因此,研究传统美学,就不能不研究它与人文的内在关系。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首先体现在对于人生解放和人生意义的不懈追寻中。审美活动作为人的个体生命意义的体认,在特定年代往往获得直接的表现。汉魏以来,中国社会陷入空前的动

7、乱分裂之中,在各种哲学思潮展开对于天道人事重新思考的同时,审美活动也成为人们重铸精神人格的创造活动,以人为本的文化观念融入美学思想之中。当时虽然佛教活动开始兴盛,然而在现实人生痛苦的解脱、精神人格重构方面,审美活动显然更具有人文意蕴,更能契合人生需要。中国传统美学人文底蕴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能够代替宗教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独立承载民族文化心理的安顿。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奋斗中,形成了乐观向上的人生观,“生生之谓易”“乐天知命而不忧”,便是这种心理的表征。钱钟书先生曾在诗可以怨一文中指出,六朝人认为审美具有止痛安神的作用。“长歌可以当哭,远望可以当归”,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

8、观念。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渗透着中华民族对自然和人生的体验,这种体验融情感与认知于一体,它不同于宗教而又有宗教那样的超越意识,具备丰厚的审美蕴涵。中国古代美学主张将人的价值建构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之上,这种统一又以审美体验为中介。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使人生获得审美超越。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还表现在它的自我教育意识。人文思想不仅表现为人格的自我完善上,同时表现在运用这种成果对社会进行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方面。审美活动不仅是个体的经验,更主要的是一种社会性的文化创造与普及活动,是个体与群体、自由与功利的有机融合。中国传统的“人文”是指用人类的文明成果教

9、化人民,由自然形态的人走向文明形态的人。先秦时儒家强调“六艺之教”,道家重视“行不言之教”(老子语),后如淮南子与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则兼融儒道,将自然之教与人为之教调和起,用以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生品位。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通过这种教育思想与具体实施,体现出特有的对人的关怀。从中国传统美学的发展看,美学人物首先是充满人文忧患意识的思想家,他们往往站在时代的前列与人生的尖峰上考察审美现象,回应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严峻问题,建构自己的美学理论。比如春秋以来,随着宗法制度向封建制度的嬗变,儒道法墨诸家围绕对礼乐文明的评价,以及由此而的天道人性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鸣,对真善美问题作了不同的回答。儒家的中

10、和为美与道家乘物游心的价值观念,既是伦理价值的判断,也是审美价值的尺度。人文意识与美学理论的高度统一,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传统。中国传统美学由于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因而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与文化心理的突出表现。它在形态上具有黑格尔在美学中所提出的暂时性与永恒性两方面的因素。所谓暂时性是指它的历史具体性,这些特定时代的观念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而一些永恒的人文底蕴,比如追求人生的审美化,人与自然的统一等等,这些精神性的东西不但不会消逝,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生生不息,融入到民族文化与精神世界之中。(有删节)(1) 下列关于“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中国传

11、统美学的人文底蕴,具体表现在以人为本,将人与自然、人与审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因而它赋予了中国传统美学无限的生命力。B .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首先体现为不懈地追寻人生解放和人生意义,审美活动常在特定年代获得直接表现。C .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还体现在能够代替宗教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独立承载民族文化心理的安顿,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D .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表现在它的自我教育意识,人格自我完善的成果在对社会进行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方面有着积极意义。(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奋斗中,形成了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12、“生生之谓易”便是这种心理的体现,它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念。B . 淮南子与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兼融儒道,调和自然之教与人为之教陶冶情操,提升人生品位,体现出特有的对人的关怀。C . 体现着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传统的儒家中和为美与道家乘物游心的价值观念,既是伦理价值的判断,也是审美价值的尺度。D . 中国传统美学在形态上具有暂时性与永恒性两方面的因素,契合黑格尔的美学理论,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与文化心理的突出表现。(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虽然佛教活动在汉魏开始兴盛,然而审美活动在现实人生痛苦的解脱、精神人格的重构方面

13、,显然更能契合人生需要。B . 中国古代美学主张以审美体验为中介,将人的价值建构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之上,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C . 美学人物往往站在时代的前列考察审美现象,回应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严峻问题,他们是充满人文忧患意识的思想家。D . 特定时代的观念会随时代变迁而变迁,而永恒的人文底蕴不但不会消逝,而且会随时代发展融入到民族文化与精神世界中。10. (2分) (2019高三上长春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智慧交通是未来交通系统的发展方向,我国高度重视智慧交通的发展,交通运输部近年来提出了要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基础设施两个体系,也出台

14、了关于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的意见,而智慧交通成为其重要手段,扛起了引领交通现代化的大旗。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机动车数量的快速增长,各种交通问题凸现。发展智慧交通可保障交通安全、缓解拥堵难题、减少交通事故,还可提高车辆及道路的运营效率,促进节能减排。(摘编自王贝贝“十三五”中国智慧交通发展趋势判断材料二:(注)分数越高代表频率越高,满分为5分。(数据来源于“艾媒咨询”)材料三:目前,我国城市智慧交通普遍缺少顶层设计,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系统全面的智慧交通框架体系。同时,随着各地交通系统规模扩大,设备故障点也呈几何级数增长,运营维护单位忙于应付设备故障,维修成本过高。另外,以现在的技术手段,人、各类交通工具在时间、空间上留下的痕迹信息都会被采集到,但这些数据汇聚起来,并不一定产生有价值或者价值高的信息,也消耗了大量的存储空间资源。当前对智慧交通信息安全问题重视不足。在信息的收集、传输、处理的各个环节中,都可能存在信息泄露、伪造、网络攻击等安全问题。智慧交通的建设运营需要各部门群策群力,但现状是各部门都有其各自的业务系统,难以协调一致;我国智慧交通系统项目的建设先于行业统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