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临床诊疗常规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67968485 上传时间:2023-11-11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58.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急诊科临床诊疗常规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急诊科临床诊疗常规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急诊科临床诊疗常规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急诊科临床诊疗常规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急诊科临床诊疗常规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急诊科临床诊疗常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急诊科临床诊疗常规(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急诊科临床诊疗常规技术操作规目录第一部分临床诊疗指南一、急性颅脑损伤二、出血性休克三、过敏性休克四、急性呼吸衰竭五、急性左心衰竭六、急性心梗七、心律失常八、脑出血九、上消化道出血十、急性中毒的诊疗原则十一、急性酒精中毒十二、灭鼠药中毒十三、有机磷农药中毒十四、急腹症十五、创伤诊疗常规十六、多发伤的诊疗常规十七、心肺复术CPR第二部分技术操作规一、气管插管二、机械通气三、电除颤四、清创缝合术急性颅脑损伤(一)初步检查1. 头部伤情:有无头皮血肿、裂伤、头皮大面积撕脱、活动性出血、脑 脊液漏、脑组织溢出、颅骨骨折。2. 生命体征:(1)呼吸功能:观察有无发绀、呼吸急促、缺氧、呼吸暂停、窒息情 况。

2、(2)循环功能:有无脉搏细速、过缓或不齐、低血压、休克等征象。3.其他部位的严重损伤:如胸腹部及肢体的损伤。(二)伤情判断:除呼吸循环功能外,颅脑损伤的伤情判断目前主要是采 用临床分级结合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lasgow Coma Scale , GCS),将 颅脑损伤分为3级。(三)紧急处理:颅脑损伤的病人急救能否取得效果的关键,在于急救人 员能否进行正确和及时的现场抢救,急救人员应在快速、简洁地了解患 者的受伤时间、地点、原因及过程后,立即对头部和全身情况的迅速认 真的检查,在综合病史及初步检查情况做出病情判断后随即开始急救。急救的重点是呼吸与循环功能的支持,及时纠正伤后发生的呼吸暂停与

3、 维持血压的稳定。急救顺序为:1. 保持呼吸道通畅:急性颅脑损伤的病人由于多因出现意识障碍而失 去主动清除分泌物的能力,可因呕吐物或血液、脑脊液吸入气管造成呼 吸困难,甚至窒息。故应立即清除口、鼻腔的分泌物,调整头位为侧卧 位或后仰,必要时就地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保持呼吸道的通畅,若呼吸停止或通气不足,应连接简易呼吸器作辅助呼吸。2. 制止活动性外出血:头皮血运极丰富,单纯头皮裂伤有时即可引起 致死性外出血,开放性颅脑损伤可累计头皮的大小动脉,颅骨骨折可伤 及颅静脉窦,同时颅脑损伤往往合并有其他部位的复合伤均可造成大出 血引起失血性休克,而导致循环功能衰竭。因此制止活动性外出血,维 持循环功

4、能极为重要。3. 维持有效的循环功能:单纯颅脑损伤的病人很少出现休克,往往是 因为合并其他脏器的损伤、骨折、头皮裂伤等造成出血或外出血而致失 血性休克引起循环功能衰竭。但在急性颅脑损伤时为防止加重脑水肿而 不宜补充大量液体或生理盐水,因此及时有效的制血,快速地输血或血 浆是防止休克,避免循环功能衰竭的最有效的方法。开通颅脑损伤绿色通道:在患者到达急诊科后20分钟以需完成以下任 务:1. 接诊护士:当病人到达急诊科时,急诊接诊护士通过分诊并初步对 病情做出判断,疑有脑疝形成时立即通知神经外科医生,同时通知检验 科、输血科等有关科室。2. 急诊值班医生:迅速完成采集病史、体征、书写病历并根据患者的

5、病 情迅速下达医嘱。3. 护士在通知医生及有关科室后,完成测血压、脉搏、呼吸及建立静 脉通道,在建立静脉通道时同时留取足够的血液标本分别送检验科、血 库查血常规、血型及血交叉、电解质、肾功能、血糖等。当有休克体征 时,应尽快建立两路静脉通道并进行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6.护士遵医嘱对有颅高压患者快速输入20%甘露醇125-250毫升以降 颅压;通知放射科或CT室作好检查准备;通知ICU和神经外科准备病人。【诊断】一、临床表现特点:1、有原发病的相应病史和体征。2、出血征象:根据不同病因表现为咯血、呕血、便血或出血(外伤)。3、有休克征象和急性贫血的临床表现,且与出血量成正比。二、实验室检

6、查和其他辅助检查特点:血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在短期急剧降低。【治疗】1、一般治疗:体位、吸氧、保暖、保持呼吸道通畅等。2、止血:按照不同病因,采取不同止血方法,必要时紧急手术治疗,以期达到有效 止血目的。肺源性大咯血可用垂体后叶素1020u,置于5%葡萄糖液500ml中静滴,消 化性溃疡及急性胃粘膜病变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可用奥美拉唑40mg稀释后静滴。对肝硬 化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可用善得宁0.1mg,加于5%葡萄糖液2040ml中静注,每日2次。3、补充血容量:快速补充等液体,验血型配同型血备用,失血量大者应补液与输血 双管齐下。【诊断】一、临床表现1、由喉头或支气管水肿痉挛引起的呼吸

7、道症状: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窒息感、 发绀等。2、循环衰竭症状:心悸、苍白、出冷汗、四肢厥冷、脉弱、血压下降与休克等。3、神经系统症状:头晕、乏力、眼花、神志淡漠或烦躁不安,大小便失禁、晕厥、 昏迷、甚至抽搐等。二、诊断要点:1、明确的用药史,或毒虫刺咬史等。2、具有上述的临床表现。3、过敏实验:在过敏性休克康复后,可作皮肤试验以明确致敏原。【治疗】一、一般治疗1、立即停用或清除引起过敏性反应的物质,由皮肤试验引起的,用止血带结扎注射 部位的上臂。2、肾上腺素:立即肌注肾上腺素,最好在原来注射药物的部位注射,以减缓致敏药 物的扩散。用量:0.1%溶液,成人每次0.51ml,小儿每次0.020

8、.025ml/kg,肌注。严重病 例可用肌注量的1/22/3,稀释于50%葡萄糖液4050ml中静注。如心跳停止,立即进 行胸外心脏按压。肾上腺素作用短暂,如注射首次剂量后不见效,可于3min后复注射。 也可以12mg,加入5%葡萄糖液100200ml中静滴。3、吸氧和维持呼吸道通畅,常规吸氧,必要时可作气管插管可进行人工通气。4、补充血容量:恢复和维持足够的血容量,是抢救过敏性休克重要的一个环节。必 要时可作静脉切开,但输液速度不宜过快,过多,以免诱发肺水肿。5、肾上腺皮质激素:可增强肾上腺素的作用,克服B受体阻断,在高浓度时可阻止 CAMP分解。成人可用琥珀酸氢化可的松100mg,或相当剂

9、量的地塞米松,以50%葡萄糖 液4050ml稀释后静注,必要时重复注射。6、血管活性药物:间羟胺50100mg,加入500ml液体中静滴。7、针刺疗法:双侧关,合谷及人中穴。二、特殊方法:1、治疗青霉素过敏性反应,可用青霉素酶80万u肌注1次。2、链霉素过敏反应,10%葡萄糖酸钙溶液,成人一次用量1020ml,缓慢静注。三、休克恢复期的治疗:应用血管收缩药静滴的病例,在休克控制后,可逐渐减慢其滴速,在严密观察下逐 渐停药,停药后24小时血仍无波动者,可认为休克治愈,对注射青霉素或含普鲁卡因的 制剂及长效青霉素制剂所引起的休克,尤须注意观察。急性呼吸衰竭【临床表现】1. 呼吸困难呼吸频率、节律、

10、幅度的改变。2. 发绀中央性发绀。3. 精神神经症状精神错乱、躁狂、昏迷及抽搐。4. 循环系统改变心动过速、周围循环衰竭、心律失常、心搏停止。5. 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表现肝肾功能损害、胃肠黏膜水肿、应激性溃疡。【诊断要点】1. 有引起急性呼吸衰竭的病因:肺实质性病变、肺水肿、肺血管疾病、胸壁和胸膜 疾病、气道阻塞、神经肌肉疾病。2. 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3. 主要依据血气分析:立即抽血送ICU或呼吸科查血气。【治疗】1. 保持呼吸道通畅开放气道,使用支气管扩剂。2. 氧疗 原则保证Pa0260mmHg,或Sp0?90%的前提下,尽量减低吸入氧浓度。I型呼 吸衰竭高浓度,II型呼吸衰竭低浓度。

11、鼻导管、面罩氧疗。3. 增加通气量,改善潴留呼吸兴奋剂、机械通气。4. 病因治疗。5. 一般支持疗法纠正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各种对症治疗、预防和治疗各种 肺动脉高压、肺心病、肺性脑病、肾功能不全、消化道功能障碍,特别注意多器官功能 障碍综合征。急性左心衰竭【诊断要点】1、多有高血压、冠心病、心瓣膜病、心肌病等病史。2、突发严重呼吸困难,呈端坐呼吸,常于夜间阵发性发作,大汗淋漓、口唇青紫、 面色苍白、烦躁不安、窒息感、频繁咳嗽、喘鸣、咳出粉红色泡沫样痰,严重者可出现 肺水肿及休克。3、心界可扩大,心率快,奔马律,两肺布满湿罗音及哮鸣音。4、X线检查可见肺门蝴蝶状阴影向周围扩展。【鉴别诊断】

12、支气管哮喘:多见于青少年,有过敏史,症状发作时双肺可闻及典型哮鸣音,咳出 白色粘痰后呼吸困难常可缓解。【急救处理】1、半卧位或坐位,下垂双腿。2、鼻导管或面罩高流量给氧。3、吗啡510mg静滴缓注,可使患者镇静,同时可减轻心脏负荷。4、快速利尿:呋塞米2040mg静注,于2分钟推完,10分钟起效,可持续34 小时,4小时后可重复。除利尿外,还可扩静脉,减轻肺水肿。5、血管扩剂: 硝普纳:为动、静脉血管扩剂,剂量12.525ug/min滴入,维持收缩压100mmHg 左右。 硝酸甘油:对本药的耐受量个体差异大,先以10ug/min开始,根据病情调整剂 量。 酚妥拉明:a-受体阻滞剂,静脉滴注以0

13、.1mg/min,最大可增至1.52.0 mg/min, 并监测血压。6、洋地黄制剂:最适合于有房颤伴有快速心室率并已知有心室扩大伴左心室收缩 功能不全者,首剂:0.40.8mg+25%葡萄糖20ml缓慢静推,必要时24小时后可再给 0.20.4mg。7、氨茶碱:对一时尚难肯定为心性或支气管性哮喘者,可用氨茶碱0.25g+5%葡萄 糖20ml,缓慢静注(1015分钟)或静滴。急性心肌梗死【诊断要点】1、了解发病诱因和先兆症状,不稳定性心绞痛是常见的梗死前症状。2、突发性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可放射至上肢或下颌,持续半小时以上,休息或服用 硝酸甘油五缓解。3、老年人症状不典型,以呼吸困难、心衰最多见

14、,还可出现上肢疼痛、恶心呕吐、 心律失常、晕厥等。4、心电图改变(导联描记)(1)S-T段抬高型; 典型改变:ST段抬高弓背向上,病理性Q波,T波早期高耸,后渐降至倒置。 动态变化:a:数小时可尚无异常,或出现异常高大、两肢不对称的T波;b: 数小时后ST段明显抬高,弓背向上,与直立T波连接,数小时至2日出向病理性Q波, 同时R波减低。(2)SES-T段抬高型; 典型改变:a:无病理性Q波,S-T段压低NO.lmm但aVR导联(可有七)ST段抬高,或有 对称性T波倒置,为心膜下心肌梗死;b:无病理性Q波,也可无S-T改变,仅有T波倒置。 动态变化:a:先是ST段普遍压低,继而T波倒置加深呈对称

15、型,不出现Q波,ST段和T 波数日或数周恢复;b: T波改变16月恢复。(3)定位:前间壁:VVV ;前侧壁:VVV;广泛前壁:VV;下壁:II、III、avF;1 2 34 5 615高侧壁:1、avL;右心室:右胸导联V R等ST段抬高可供参考。45、心肌酶谱改变:(1)肌红蛋白起病后2h升高,12h达高峰,2448h恢复正常,敏感度高,特异性 不强。(2)肌钙蛋白I或T起病后34h升高,CTnI于1124h达高峰,710天降至正 常;CTnT2448h达高峰(敏感指标),1014天降至正常。(3)CK-MB升高,4h升高,1624h达高峰,对早期(4h) AMI诊断有较重要的价 值,CK-MB增高的程度可反映梗死的程度。【鉴别诊断】1、心绞痛:胸痛持续15分钟或15分钟,疼痛发作频繁,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 血压或高或无显著改变,无心肌坏死标记物,心电图无改变或暂时性ST-T段和T波变化。2、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