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学重点复习知识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67868326 上传时间:2022-08-0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税收学重点复习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税收学重点复习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税收学重点复习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税收学重点复习知识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税收学重点复习知识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税收学重点复习知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税收学重点复习知识(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 税收 及其特征定义:税收是国家为满足其行使职能的需要,依靠手中所掌握的行政权,按照事先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向居民、公民或经济组织征收而取得的财政收入,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一种形式。特征: (一) 强制性 :是指政府凭借行政权,以法律形式来确定政府作为征税者和个人、社会组织作为纳税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二) 无偿性:是指税收国家向纳税人进行的无须偿还的征收。(三) 固定性:国家通过法律形式预先规定了对什么征税、对谁征税及其征收比例,在实际征纳中,国家和纳税人双方都必须共同遵照执行。2 .税收要点:一、税收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二、国家征税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三、税收

2、的征税主体是国家,国家征税凭借的是手中掌握的行政权。 四、征税必须借助于法律形式进行。五、税收是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一种形式。3 公共物品 特征:受益的非排他性,消费的非竞争性,效用的非分割性。4 税收与公债区别 P8 税收:无偿性固定性强制性公债是政府举借的债务,公债具有自愿性、灵活性、有偿性的特征。5 夏商周三代的“供助彻” ,都是对土地上的收获物进行原始的强制征税,是税收发展的雏形阶段6 税收效应: 是政府课税对经济的影响,分为微观经济效应和宏观经济效应两种。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 是指政府课税对纳税人经济选择和经济行为的影响,包括对生产、消费、劳动力供给、私人投资、个人储蓄的影响。税收的 宏

3、观经济效应 是指政府课税对整个经济的影响,包括税收对经济增长与经济稳定的影响,税收对整个社会收入分配的影响等。收入效应 是指当政府对商品、所得或财产课税时,纳税人因此减少了实际收入或可支配收入 。? 替代效应 是指当政府对商品、所得或财产课税时,纳税人因此而降低了对原来经济行为或经济选择的偏好,转而用另一种行为或选择来代替。7 . 税收总量政策 旨在通过调节宏观税负来影响宏观经济总量,如扩张性税收政策、紧缩性税收政策、中性税收政策。税收总量政策的调控作用主要体现在稳定经济增长方面:8 . 税收乘数, 是指因政府增加(或减少)税收而引起的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减少(或增加)的倍数。9 . 税收的

4、调控手段( 1) 内在稳定器 :是指政府税收规模随经济景气状况而自动进行增减调整 当经济高涨时, 实际税负会自动上升, 从而产生紧缩的效果; 当经济低落时, 税负会相应下降,产生扩张性效应,从而达到“熨平”经济周期波动的一种税收宏观调节机制 。( 2) 相机抉择 :即“视经济运行情况而确定所采取的政策” ,包括扩张性税收政策、紧缩性税收政策等。在经济高涨时采取紧缩性税收政策,在经济低落时采取扩张性政策,以此来调节社会总供求水平,熨平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相机抉择包括汲水政策 和 补偿政策10 、 税收稳定局限性:1. 税收制度不能频繁变动。2. 税收调控空间有限。3. 税

5、收调控存在操作上的制约。4. 税收调控具有时滞性。 ( 1)认识时滞( 2 )行政时滞( 3)决策时滞(4)执行时滞( 5)效果时滞11、社会公平分为前提公平和结果公平。前提公平是指各市场主体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付出同样的努力, 便可得到同样的汇报。结果公平是指为实现社会稳定,避免出现贫富悬殊,在市场分配的基础上,通过税收如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障税等进行二次调节,缩小贫富差距,避免出现社会动荡。12 、 税收原则 :税收原则是制定税收政策、设计税收制度的指导思想,也是评价税收政策好坏、鉴别税制优劣的准绳。它反映一定时期、一定社会条件下的治税思想。13 、我国应遵循的税收原则: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

6、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包括税收的公平原则、效率原则、财政原则、法治原则。 P46( 1) 公平原则 :是指政府征税要使各个纳税人承受的负担与其经济状况相适应,并使各纳税人之间的负担水平保持均衡。? 衡量标准:一是受益原则。二是支付能力原则, 包括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经济能力或纳税能力相同的人应该缴纳相同的税款,即税收的“ 横向公平 ” ;经济能力或纳税能力不同的人应该缴纳不同的税款,即税收的“ 纵向公平 ” 。( 2 )效率原则: 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经济效率,就是征税应有利于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或者对经济效率的不利影响最小;二是行政效率,也就是征税过程本身的效率,它要求税收在征收和缴纳

7、过程中耗费的成本最小。 经济效率 旨在考察税收对社会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的影响状况。 行政效率 可用税收成本率即税收成本占税收收入的比率来反映,( 3)法治原则: 就是政府征税应以法律为依据。税收的构成要素、征纳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只能由法律确定。没有法律作为依据,国家不能征税,国民也不得被要求缴纳税款。( 4 )财政原则: 是指税制的建立要使税收收入能充分满足一定时期财政支出的需要,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税收收入要充分 :是指税收要满足一定时期的财政需要。税收不是越多越好,而应该是适度。二是税收收入要有 弹性 : 是税收收入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比率。 即在现行的税率和税法下,税收收入(T)

8、变动的百分比对国民收入(Y)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用公式表 示:e=(AT/T)/( AY/Y) 0式中,e 表示税收弹性; T表示税收收入变化量,T表示税收 收入 Y表示国民收入变化量,Y表示国民收入。税收弹性1,表明税收富有弹性,税收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税收弹性=1,表明税收为单位弹性,税收增长速度与经济发展同步;税收弹性v1,表明税收的增长速度慢于、低于经济增长速度。税制设计应当使税收具有较好的弹性,一般来说应使税收弹性) 1.?拉弗曲线:税负过高和过低都不好;税负过低,就不能满足政府的正常支出需 要;税负过高,则不仅不会增加收入,而且会制约经济的发展。14、超额负担:除了正常负担外

9、,经济活动因政府征税受到了干扰和阻碍,社会效益因此 而受到削弱,则产生了税收的超额负担;超额负担分为两类:一是资源配置方面的超额负 担,二是经济运机制方面的超额负担无论发生哪一方面的额外负担,都说明经济处于一种低效率的状态15、税式支出:P44-4516、最优税制理论:综合权衡效率与公平对福利的影响,找出二者的最优组合,是最优税 收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的最优税制理论主要研究假定公平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如何使 效率损失最小化。17、拉姆齐逆弹性法则:对商品课税的最优税率与该商品的需求弹性成反比,即对需求弹 性大的商品征低税,对需求弹性小的商品征高税。有效率的商品税应对生活必需品课以高税,而对高档

10、品课以低税。18、需求弹性:是指商品或者生产要素的需求量对市场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需求弹性同 税负转嫁成反向运动,需求弹性越大(供给弹性越小),前转较困难,税负越趋向由生产者负担;需求弹性越小(供给弹性越大),前转较容易,税负越趋向由消费者负担。(如生活必需品)。19、税收负担:是一定时期内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承受的经济负担。税负影响因素:(一)经济发展水平,是最根本决定因素,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宏观税负水平的高低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二)国家实行的宏观经济政策,国家为了达到预期的经济目标,往往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改变社会资源和财富在社会生产各部门间的分配,最终实现经济的 协调发

11、展。(三)国家财政收支状况.在国家财政比较宽裕时,国家多趋于实行轻税政策,税收负担减 轻。如果国家财政在某一时期发生了较大困难,出现赤字,这是为了实现财政收支平衡, 除了压缩一部分支出外,还可以增加税收负担。(四)税收制度,一国税收制度直接影响该国的税负水平。包含1.税率2.计税依据3.加成和加倍征税4.减税、免税和退税(五)经济结构.(六)国家职能范围 . 政府职能范围宽,需要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和服务数量就多,宏观税负水平就应高一些,反之则低。(七) 非税收入规模. 税收并不是政府筹集财政资金的唯一方式和渠道。 在满足政府一定支出需要的情况下,如果通过非税形式取得的收入规模大,通过税收取得的

12、收入规模必然减少。(八)其他因素 . 比如 政府收不抵支 时一般具有强烈的增税动机。 和平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低税负的推行;战争时期,为支付必要的战争经费支出,必然会增加税收总量从而增大社会总体税负。20. 宏观税收负担 :比例越高说明对社会负担的负担越重,反之越轻。衡量标准: ( 1 )国民生产总值税收负担率(2)国内生产总值税收负担率( 3)国民收入税收负担率(4)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21. 微观税负 衡量标准: ( 1)企业税收负担率(2)企业流转税负担率,( 3)企业所得税负担率( 4)个人所得税负担22 我国确定税负的原则(一)取之有度, 在确定税负总水平时,要兼顾国家需要和国民经济的承

13、受能力,以促进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协调发展,培植更加丰茂的税源,保证税收收入的持续增长。(二)量能负担, 社会总体税负水平的确定要依据国民经济的负担能力,纳税人个别税负也要依据各不同部门、行业纳税人的个别负担能力来确定。23 税负的转嫁: 是指纳税人在税收分配过程中,将自己的税收负担全部或部分转移给其他人的过程。 P67基本形式: ( 1)税负前转亦称顺转,是指企业将所缴纳税款通过提高商品或生产要素价格的方法,向前转嫁给购买者或者最终消费者负担。?( 2)税负后转,也称税负逆转或税负向后转嫁。即纳税人所纳税款因种种原因不能向前转给购买者和消费者,而是向后转给货物的供应者。?( 3)税负消转(4

14、)税负资本化转嫁影响因素:p69? (一)商品供求弹性.? 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弹性是决定流转税转嫁的最主要因素。 税负转嫁最终取 决于供求之间的弹性关系。?需求弹性供给弹性,即 Ed/Es1,税负更多地倾向由生产者负担;需求弹性供 给弹性,即Ed/Esv1,税负更多地倾向由消费者负担? (二)课税商品生产与销售的竞争程度.(三)征税范围(四)反映期限(五)税种 .24. 税收制度: 是国家按一定政策原则组成的税收体系, 其核心是主体税种的选择和各种税的搭配问题。25税目规定了一个税种的征税范围,反映了征税的广度;税率 是国家税收制度的核心,它反映征税的深度。26.税制分类:根据体系内税种的多寡分

15、为复合税制和单一税制。1 .课税对象性质2 .税负能否转嫁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行为目的税和资源税直接税和间接税3 .税收管辖支配权4 .计税标准5 .税收与价格关系6 .税收收入形态7 .是否具有独立的计 税依据8 .存续时间的长短9 .是否具有特殊目的10 .税收负担的确定中央税、地方税、中央和地方共享税从价税和从量税价内税和价外税实物税、货币税和力役税正税和附加税临时税和经常税 特别税和一般税 配赋税与定率税27.税制结构及其影响因素P99(1)是指各税种在税收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包括主体税种的选择以 及主体税与辅助税的配合等问题(2)经济发展水平;一国某一时期的需求;税收政策目标;税收征管水平;各方 博弈。三种28.税权配置:税制体系中包括不同的税种,这些税由不同的机关制定和管理;包含类型:分权型、集权型、兼顾型。立法程序:税制出台需要经过一定的程序。科学的立法程序应该具有参与性、公开性、交涉性等特性。29增值税:是对商品或货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