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与小麦的虫害病讲解和防治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67786123 上传时间:2024-01-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8.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稻与小麦的虫害病讲解和防治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水稻与小麦的虫害病讲解和防治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水稻与小麦的虫害病讲解和防治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水稻与小麦的虫害病讲解和防治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水稻与小麦的虫害病讲解和防治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稻与小麦的虫害病讲解和防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稻与小麦的虫害病讲解和防治(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Rice Seedling Diseases烂秧是水稻苗期多种生理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的总称。生理性烂秧常见的有:烂种、漂 秧、“黑根”等。烂种是播种后不发芽而腐烂,或幼芽陷入秧板泥层中腐烂而死。漂秧是出 芽后长久不能扎根,稻芽漂浮倾倒,最后腐烂而死。以上两种是由于种子质量差,催芽过程 中稻种受热或受寒或秧田整地播种质量欠佳,蓄水过深,缺氧窒息等原因所致,严格说不属 病害范围之内。“黑根”是一种中毒现象。当施用未腐熟的绿肥或大量施用有机肥和硫铵苗 肥后,又蓄水过深,土壤还原态过强,土壤中广泛存在的硫酸根还原细菌迅速繁殖,产生大 量硫化氢、硫化铁等还原性物质,毒害稻苗,使稻根变黑腐烂,叶片逐渐枯死

2、。周围土壤也 变黑,有强烈臭气。侵染性烂秧主要包括绵腐病和立枯病。症状绵腐病(Seed and seedling rot):播种后56d内即可发生。初期从种壳裂口处或幼芽基 部先出现少量乳白色胶状物,逐渐向四周长出白色絮状菌丝,呈放射状,后常因氧化铁沉淀 或藻类、泥土黏附而呈铁锈色、绿褐色或泥土色。受侵稻种内部腐烂不能萌发,或病苗基部 腐烂而枯死。初发病时秧田中零星点片出现,如持续低温复水,可迅速蔓延,全田枯死。立枯病(Damping-off):早期受害,植株枯萎,茎基软弱,易拔断,较晚受害心叶萎垂 卷缩,茎基软腐,全株黄褐枯死,病部长出白色、粉红色或黑色霉层。病原绵腐病:主要由绵霉属(Ach

3、lya spp.)真菌引起,包括:层出绵霉A. prolifera (Nees) Debary、 稻绵霉A. oryzae Ito et Nagal、鞭绵霉A. flagellata Coder等,属鞭毛菌亚门真菌。菌丝管状, 无隔膜,发达而有分枝。游动抱子逸出时,先聚集在抱子囊开口处,呈休止状态。经过一段 时间后再形成具有两根鞭毛的肾状游动抱子而分散。有性生殖由雄器中的精子与藏卵器中的 卵子结合形成卵抱子。卵抱子球形,厚膜,抗逆力强,经休眠后萌发,内部分割而形成游动 抱子。此外腐霉属(Pythium spp.)、网囊霉属(Dictyuchus spp.)以及类腐霉菌(Pythiogeton

4、spp.)等有时也引致稻苗腐烂。立枯病:主要由下列半知菌所引起。*镰刀霉属(Fusarium spp.)真菌,包括:禾谷镰 刀菌 F. graminearum Schw.、 木贼镰刀菌F. equiseti (Corda) Sacc.和尖抱镰刀菌F. oxysporum Schlecht等,属于丝抱纲真菌。分生抱子镰刀状,弯曲或稍直,无色透明,有多个分隔,小 型分生抱子椭圆形或卵圆形。木贼镰刀菌小型分生抱子稀少,尖抱镰刀菌易产生小型分生抱 子和大型分生抱子,且大型分生抱子多型;菌丝在生长后期可产生蓝绿或暗蓝色菌核。*立 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n.,此菌只产生菌丝和

5、菌核。幼嫩菌丝无色,成锐角分枝, 分枝处缢缩,多分隔。老熟菌丝淡褐色,分隔缢缩显著,细胞中部膨大而呈藕节状。菌核形 状不规则,直径13mm,褐色。发病规律引致烂秧的病菌均属土壤习居性真菌,能在土壤中长期营腐生生活。绵霉菌、腐霉菌还 普遍存在于污水中,它们一般不易侵染健壮幼苗,仅当秧苗生机衰弱时才猖獗危害。腐霉菌以菌丝、卵抱子在土壤中越冬,游动抱子靠流水传播。镰刀菌一般以菌丝和厚壁 抱子在多种寄主的残体上及土壤中越冬,靠菌丝蔓延于行株间而传播。侵染性烂秧的菌源条件或多或少是经常具备的,主导发生烂秧的因素乃是秧苗抗病性。 当天气不良和管理不当,致使秧苗生机衰弱,各种弱寄生菌乘虚而入。低温阴雨,光照

6、不足 是引起烂秧的重要因素,其中尤以低温影响最大。秧苗抗寒性与品种类型、种子质量、幼苗 生育期及生长状况等都有关系。各类秧田由于环境条件不同,引起烂秧的原因也有差异。在 侵染性烂秧中,水秧田绵腐病较重,湿润秧田较轻,旱秧田则极少发生。秧田位于风口处, 易受冷风吹袭,水温下降,烂秧严重。光照不足的秧田,烂秧也较严重。此外,土质黏软, 整地粗放,播种后常因种谷陷于泥中而引起腐烂。秧板不平,积水而妨碍幼芽的呼吸作用, 或隆起处的秧苗易遭受霜冻和阳光灼伤,都易引致烂秧。秧苗体内碳水化合物的含量是抗寒 力的物质基础。凡秧田施用速效氮肥过多致使叶片黑绿,碳氮比低的,则抗寒性差,一遇低 温即易诱致烂秧。秧田

7、灌溉技术对烂秧的关系也很密切,适当控制水量,即使在不良的外界 环境下,也能减轻或避免烂秧发生。当寒流来临气温下降时,如未能及时灌水保温,或阴雨 天深灌过久,或用污水灌溉的都易烂秧。病害控制烂秧的防治应以提高育秧技术,改善环境条件,增强稻苗抗病力为主,必要时适时进行 药剂防治。1. 改进育秧方式,保证秧田质量 应因地制宜采用塑料薄膜育秧和温室蒸气育秧。露地 育秧应在湿润秧田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秧田应选择避风向阳,地势较高而平坦,肥力中等灌 溉方便的田块。整地力求精细。凡冬闲田作秧田要冬耕晒白,施足基肥,多施温性肥料,以 增加土温及其通透性,播种前除去板面杂草和稻根。2. 精选谷种种谷要做到纯、净、

8、健壮。在浸种前认真做好晒种工作,以提高种子的生 活力和发芽率。晒种后,进行风选,盐(泥)水选种和对种子浸种消毒后再行催芽。3. 提高浸种催芽技术 浸种催芽应掌握在温度基本稳定在10C以上进行,催芽时掌握好 温度和水分。4. 掌握短期播种,注意播种质量早春寒流频繁,天气多变,南方稻区要在当地日平均 气温12C以上,方可大批播种露地秧;北方稻区一般采用水床或改良水床育秧,气温要稳 定在10C时播种。播种量要适当,落谷要均匀,塌(埋)谷不见谷。覆盖物要因地制宜采 用暖性又有肥效的草木灰等,播种后让其自然落干和晒秧板。增温通气消除土壤中还原性毒 物,利于扎根出苗,使秧苗得以齐、全、匀、壮。5. 科学管

9、水,合理施肥在管水上要做到既能控水勇气促根,又能灌水保暖护苗。一般 保持寸水育苗。施肥要掌握稳、轻、重的原则,使秧苗“得氮增糖”,增强抗寒力。6. 药剂防治 在水稻3叶期,每m2浇洒65%70%敌克松1000倍液或5.5%浸种灵II号 30005000倍液23kg,对秧苗青枯、黄枯防效显著;5.5%浸种灵II号乳油5000倍液浸种, 对立针期立枯病有显著防效;对苗床土壤进行调酸处理和恶霉灵处理,也能有效防治水稻秧 田立枯病、青枯病。小麦病虫害的发生以及防治策略、小麦病害:1、小麦白粉病:症状:在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危害,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可危害叶鞘、茎秆和彳部。般叶片正面病斑比反面多,下部叶片

10、多于上部叶片,病斑多时可愈合成片,并导致叶片发黄枯死。茎 秆和叶鞘受害后,植株易倒伏。病害初期叶片表面产生黄色小点, 逐渐扩大为圆形或椭圆形病斑,表面产生一层白粉状霉层,霉层 以后逐渐变为灰白色,最后变为浅褐色,并伴有许多黑色小点。发生规律:该病一般在春季3月底至4月初出现,4月中旬以 后气温回升,病害加重。种植易感病品种,过早、过量播种,偏 施氮肥,田间植株密度大利于发病;冬季气温过高,田间湿度偏 大发病早且严重。防治方法:控制播种量和氮肥施用量,增加磷钾肥特别是磷肥 的使用量。播种时用15%三唑酮拌种,按照种子0.2%-0.3% (有效成分)拌 种,或者是2%立克秀(国外拌种剂)按种子量0

11、.1%-0.2%拌种, 可有效控制苗期白粉病的发生。在孕穗末期至抽穗初期施药,15%三唑酮50-70g/亩,或12.5% 烯唑醇20-49g/亩,或者25%丙环唑乳油30ml/亩,对水30kg均 匀喷施,可兼治小麦锈病。2、小麦锈病:条锈病:主要是在叶片上,其次是叶鞘和茎秆。叶片发病初期 病害为小长条状,鲜黄色,椭圆形与叶脉平行,排列成行,后期 出现铁锈色粉状物。叶锈病:主要危害叶片,病害为椭圆形,橘红色,排列比较散 乱。秆锈病:主要危害茎秆和叶鞘,病害为褐黄色,常连成大斑, 散发锈褐色粉末。3种锈病的区别为: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防治方法:用15%三唑酮60-100g拌麦种50k

12、g或12.5%烯唑醇 60-80g拌麦种50kg。拌种时按每10kg麦种1kg水(10:1)的数 量拌种,拌种后闷种4-6小时播种。在小麦拔节或孕穗期喷施20%三唑酮乳油或12.5%烯唑醇 1000-2000倍液、25%丙环唑2000倍液或80%多菌灵80g。3、小麦纹枯病:症状:死苗、花秆、烂茎、枯孕穗(在后期形成白穗,)防治方法:80%多菌灵80g/亩、70%甲托80g/亩。4、小麦黑穗病:症状:小麦散黑穗病:俗称黑疸、枪杆、乌麦等。初期病穗外 面包有一层灰色薄膜,小穗全被病菌破坏,种皮、颖片、子房全 部变为黑粉,即病菌的厚垣抱子。病穗抽出前,膜已破裂。病穗 抽出后,黑粉被风雨吹冲散,只剩

13、个裸露的穗轴,在穗轴节部可 见到残余的黑粉。防治措施:(1)种子处理:常年发病较重地区用适乐时药种比1:500(即10ml拌种10-15左右)或2%立克秀拌种剂10-15克,加少量水调成糊状液体,与10千克麦种混匀,晾干后播种,也可用种子重量 0.15-0.2%的20%的三唑酮(粉锈宁)或0.2%的80%的多菌灵等药 剂拌种和闷种,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2)农业防治:冬麦不宜 播种过迟,播种不宜过深,播种时施用硫铵等速效化肥做种肥, 可促进幼苗早出土,减少腥黑穗的侵染机会。5、小麦赤霉病症状:主要侵染穗部,症状是穗腐。在小麦开花至乳熟期,小穗颖片出现水渍状淡褐色斑点,进而扩展到全穗。气候潮湿时

14、,感病小穗的基部出现粉红色胶黏霉层,后期产生煤屑状黑色颗粒。防治方法:抽穗杨花期的喷药预防。在10%小麦抽穗至扬花初 期第一次喷药,间隔57天,第二次用药。每亩用80%多菌灵可 湿性粉剂80克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克。6、小麦全蚀病:症状:又称小麦立枯病、黑脚病。全蚀病是一种根部病害, 只侵染麦根和茎基部12节。苗期病株矮小,下部黄叶多, 种子根和地中茎变成灰黑色,严重时造成麦苗连片枯死。拔节 期冬麦病苗返青迟缓、分蘖少,病株根部大部分变黑,在茎基 部及叶鞘内侧出现较明显灰黑色菌丝层。抽穗后田间病株成簇 或点片状发生早枯白穗,病根变黑,易于拔起防治方法:种子用5154 C温水浸种10

15、分钟或70%甲托按 10:1的比例浸种10分钟。二、小麦虫害:1、小麦吸浆虫:我国发生的小麦吸浆虫主要有两种,麦红吸浆 虫和麦黄吸浆虫,均属于双翅目瘿蚊科。其中以麦红吸浆虫分布 广、为害重。麦黄吸浆虫多发生在高山地带,以及某些特殊生态 条件的地区。两种吸浆虫均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 圆茧越夏、越冬,3月上、中旬越冬幼虫破茧上升到地表,4月 中、下旬大量化蛹,羽化后大量产卵为害。一般情况下,雨水充 沛,气温适宜常会引起该虫大发生,成虫盛发期与小麦抽穗扬花 期吻合发生重,土壤团粒构造好、土质疏松、保水力强也利其发 生。防治方法:药剂防治:卵期,用3%辛硫磷、毒死蜱颗粒剂,每 亩2-2.5千克,或毒死蜱、高效氯氟氰菊酯50-60ml/亩喷施地 表;成虫期,用高效氯氤菊酯60ml/亩喷施。2、小麦蚜虫:麦蚜发生的种类主要有麦长管蚜、麦二叉蚜和麦 黍缢管蚜,均属同翅目蚜科。若虫、成虫常大量群集在叶片、茎 秆、穗部吸取汁液,被害处初呈黄色小斑,后为条斑,枯萎、整 株变枯至死亡。蚜虫繁殖能力强,扩散速度快。防治方法:每亩用10%毗虫琳、70%毗虫琳、25%毗虫琳+高效氯氟氰菊酯50-60ml喷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