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课堂观察报告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67758435 上传时间:2023-09-1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1.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课堂观察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课堂观察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课堂观察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课堂观察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课堂观察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课堂观察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课堂观察报告(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课堂观察报告一、背景描绘课堂观察作为研究课堂的最根本、也较为微观的科学方法,其本质是改善教学研究方式,进步课堂教学效益和提升教师的专业品质,我校语文、数学教研组在本期的研训活动中引入课堂观察技术,是一次尝试,意在原来观课议课的根底上,适当进步观课的技术性,增强议课的实效性,其最终目的是引领全体教师能自觉运用课堂观察的技术方法,从自身的专业角度出发,对自己感兴趣的课堂教学的某个维度等进展较为深化地关注、研究,以深化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在比较、分析、反思中完善、改进自身的课堂,并为别人课堂的完善、改进提供技术支撑。在本期的语数公开课中,本人根据教研组的安排就“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这一课

2、题进展了专项观察,提供观察现场的有高年级语文2节,低年级语文2节,低年级数学四节,这八节课分属四个课题。这也是本期我校研训工作的一项改进采用同课异构的形式,让采用常规观课议课方式的教师也换一个角度,在议课时更多地运用比较的方法来考虑、判断,通过比照进一步对教材研读、教学处理、目的定位与把握、课堂组织等方面有更深化、更全面的认识。二、问题统计在进入观察角色之前,本人认真学习了?观课议课,问题诊断与解决?一书,通过研讨,并结合以往观课议课的经历,从问题的意义类型角度,将课堂提问归纳为以下几类:1、常规管理性问题:包括教学组织问题;对学生学习态度、情感的评价问题和非知识性的环节过渡问题。1教学组织问

3、题:如“这一小组完成了吗?你们准备好了吗?等2对学习态度、情感的引导评价问题:读书声音要怎样啊?对听的同学提个什么要求?等。3非知识性环节过渡问题:谁来答复这个问题?喊一喊角的名字好不好?2、判断性问题:他说的对吗?是不是这样?会不会读?3、识记性问题:哪里有角?什么角?十位上的4表示?4、理解性问题: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个观点的?这两个“4一样大吗?为什么?5、发散性问题?还有不同的想法吗?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呢?6、无关性问题低效、无效:同不同意?好不好?是吧?记住了吗?整理结果如下:教师ABCDEFGH合计个百分个百分个百分个百分个百分个百分个百分个百分平均百分数据问题娄比娄比娄比娄比娄比娄

4、比娄比娄比比常规管理性1523243092552111判断性192526215101516识记性2217201816192822理解性241310121521131215发散性0000345934无关性低效、无效1746132126合计8185858936478281三、结果分析A、B、CD四节为低年级数学,E、F两节为高年级语文,GH两节为低年级语文。一课堂问题数量分析。1、低年级的课堂问题密集度大,且时段每10分钟为1时段分布较均匀,经整理后每个时段约为20个问题,这些问题指向清楚,目的单一,难度较低,句式简单,反映由低年级课堂的教学特点:一方面,学生由于年纪小,语言分析表达才能处于起步阶

5、段,将一个知识点分解成假设干个小问题,有利于学生对问题作曲明晰明确的判断、分析,并迅速作由反响;另一方面,低年级的学生有意注意时间短,自控才能差,同时也正是他们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期,教师通过问题来引起学生注意,通过问题来引领学生形成坐、写、说、听各方面习惯,通过问题来鼓励、评价学生,培养他们的兴趣,由此导致低年级课堂常规管理性问题多,课堂问题总数量地多的结果,符合低年级的课堂特点。2、数学课堂的问题密集度比语文课堂高。这也符合课程本身的特点,语文课堂中教师与学生藉文本这一平台展开对话与交流,文本的客体地位相对独立,教师通过对文本的解剖和再处理,把引导学生走入文本,从文本学习中汲取知识,开展思维,

6、长进才能,增强情感的过程分拆成一个个的问题阶梯,学生在拾阶而上的历程中必然要一次次地走进文本,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中寻找、比照,考虑、建构,由此,课堂上学生有更多的自己阅读的时空,教师提问数量相对要少些。而数学课堂中师生的对话与交流是聚焦于某一个知识点的,文本、内容通过教师再处理后,分散贯穿在全课的始终,学生从感知、理解到理解、应用的过程即是答疑、释疑、质疑的问题引思过程;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对目的的落实,对课堂的个性化解读均蕴含在一个个问题之中,因此,数学课堂提问、答问的过程即是学生的意义建构过程,问题数量多是必要的,合理的,符合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二课堂问题类型分析1、数据统计说明:与知识学习

7、有关的四类问题中,判断性问题,识记性问题、理解性问题三类问题所占比例较重且较平衡,发散性问题偏少,反映由我们的课堂目的指向明确,重视学生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获取,重视调动学生的认知与经历积累参与到新知的构建中来。结合数据和观察现场实录分析,判断性问题偏多,包括对别人的评价判断,对知识本身的判断、对自身认知程度的判断,而其中有不少是无意义重复、判断,比方:“你们同意吗?“这样是吧?。从中透露生的信息是我们教师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重视学生的认知感受,重视通过评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把“以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在提问这一细节上表达由来,同时也反映由提问的随意性很大,问题的逻辑性不强,进一步折射由教师们在

8、备课时对课堂问题设计这一环节重视不够包括知识学习的递进性问题、学习态度情感培养的评价性问题等O发散性问题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新意识的一个力点,也是课堂生成的一个重要窗口,发散性问题过少是课堂缺少活力活力,课堂内涵不够的重要原因,这一方面说明我们的课堂开放理念不够,尤其是公开课上,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是按环节走的,环环相扣,担忧因开放而误时误事,由此表现由的课堂问题聚敛多发散少。深化分析这一现象,我们发现开放性问题仍然可以预设,可以在备课时予以充分地预见,这种预设是建立在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准确把握,对学生认知根底、认知方式的深化理解根底上的,开放教材和学生之间的这一片广阔的时空会让课堂有更多的

9、精彩。另一方面,把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开展为本这一课程理念落实到课堂上,不仅要求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学生“学了什么,“学得怎样,而且更要关注学生是“怎样学的,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开展,发现过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觉地走上自主探究之路,这才是表达“以生为本这一理念的重中之重,这是我们教师教学观念上的化茧为蝶的转变,有些困难,但我们可以从问题开始,从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态度开始,在课堂上多问几个发散性问题,如“谁有不同的想法、做法?“你是怎么理解的?“还有别的方法吗?“谁有不同的意见?“你发现了什么等等。第三,此次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

10、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才能。钱学森之问再次激起全社会对创新教育的关注,作为我们这些根底教育的一线教师,应该要有“舍我其谁的使命意识,实在担当起这一责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才能落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表达在我们的课堂上,脚步可以小些,但行动不能没有。同样可以从问题开始,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开始。数据统计中的无关性问题包括低效、无效问题,无意义重复问题三类。一是很多情况下的“对不对?、“好不好?“是吧?这类问题是低效甚至无效的,这同反映由我们的提问随意性很大,不讲究问题质量的现象。二是问题过难,超越了学生的理解程度,而让学生无法作答;如一年级语文课堂中“仿佛什么意思?三是问

11、题指向歧义,导致学生的答复偏离目的,如“这两鸟蛋哪儿来的?,教师的意思是“小明从树上取下来,而学生答复却是“鸟妈妈生由来的。四是问题错误。“投的右边像个什么?等。问题是一把“双刃剑,问得好,能“问由学生的激情、“问由思维的灵动,”问由课堂的精彩。问题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是问题质量的第一要素,是问题信息得以正确传输的前提条件,是课堂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课堂流程得以顺利进展的根本保证,希望我们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加以重视。在日常教学中就要自觉追请教学语言、问题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严谨性,在此根底上再去精雕细琢,让教学语言绽放由艺术的魅力。四、考虑与建议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往往是问题开始的

12、,而引导之法,贵在善问。教师能在“问”字上下功夫,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通过提问,能增加师生间的交流互动,调动学生获取知识的积极主动性,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推动一幕幕课堂活动的展开,开拓课堂深度。所以我们要非常重视课堂提问,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出发,讲究提问技巧。1、先提问题,后叫学生课堂提问的目的是启发全体学生的积极思维,鼓励学生有效参与教学过程,所以教师提问后要让学生有准备的时间去考虑和组织语言这个等待时间以35秒为宜。只有先提问题后叫学生,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理解问题,这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既可以进步答问的成功率,又可以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思维,收到全面开花的

13、效果。2、启发举手,不要指定课堂提问一定要先启发学生举手答复。因为不启发学生举手,只一味指定,答不对,再叫一个,答对了,就不再顾及其他学生,很难判断学生群体对问题的理解情况,既而产生教学的盲目性。假设不叫举手的同学,偏叫不举手的同学,又会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使之感到为难,挫伤自尊心,最终影响提问的效果。因此,先鼓励学生举手,让举手的学生答复,再启发其他没举手的学生补充,就会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泼状态。3、普遍提问,因人答问在选择学生答复以下问题时,应该面向全体同学,吸引全体学生的注意,并且要因人而异;难度较大的问题可由优等生答复,一般的让中等生答复,较容易的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答复。应该不失时

14、机地给各种层次的学生创造“出头露面的时机,不要怕他们答错或浪费时间。不能立即答复的,正确的方法是帮助他们找答案,不要马上转让时机;对学生不恰当、不完好的答复要以积极的态度理会;可以通过转述的方式巧妙补充“你是说;即使答错了,也要对他们给予精神上的鼓励,使他们不放弃学习的积极性。4、难易适度,重在鼓励问题的深浅适宜学生认知的程度时才能引发学生的考虑,问题过浅,便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考虑,更谈不上开发学生智力和思维才能了。问题过深,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感到无所适从,有时甚至会引课堂入歧路,让你的课“砸于此地。所以提问应该适度,详细而有针对性,应该落在学生的“最近开展区,让学生“跳一跳开动大脑积极思维后能摘到果子,要让学生经过考虑、努力、交流合作根本上可以把问题解决。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把问题解决了,就更可以激发他们探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5、推敲语言,讲究质量。讲究问题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完好性,保证师生之间的信息沟通顺利,这是问题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