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州区总体发展概念规划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67679762 上传时间:2022-08-25 格式:DOC 页数:53 大小:1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州区总体发展概念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海州区总体发展概念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海州区总体发展概念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海州区总体发展概念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海州区总体发展概念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州区总体发展概念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州区总体发展概念规划(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海州区总体发展概念规划(研究纲要)一、 研究背景(一)国外概念规划研究演进过程综述(二)概念规划产生背景二、 海州现状评述(一) 的基本情况分析(二)海州的基本概况 (三)海州经济现状与问题的提出(四)海州经济发展环境分析(PEST分析)(五)海州经济发展资源和战略能力分析(SWOT分析) 三、 海州总体定位(一)发展定位的原则(二)发展定位的目标四、 海州发展战略(一) 农业发展战略(二) 工业发展战略(三) 旅游发展战略(四) 市场发展战略(五) 社区服务发展战略(六) 信息发展战略(七) 房地产发展战略五、城市空间结构规划(一)城市开放空间系统 (二)古城发展战略研究(三)旅游发展规

2、划六、开发战略研究(一)投资分析(二)风险评估(三)阶段发展规划一、 研究背景(一)国外概念规划研究演进过程综述1、国外概念规划的历史演进过程概念规划既非法定规划,既可以在宏观层面又可在微观层面编制概念规划。概念规划涵盖围广,是对未来远景的一个描述和整体性认识,带有一定指导性。由于它具有“容简化,重点突出;强调一定灵活性”的特点(与总体规划相比),且社会效益好,从而得到了规划界专家学者的普遍认同。城市发展的概念规划(也称作战略规划),在西方由来已久。朗方在19世纪初,在美国人口才4OO多万的条件下,将华盛顿按80万人的规模规划。阿伯克龙比在二战后所作的大伦敦规划,都充分表现出远见卓识。 长期以

3、来,概念规划在公共领域的应用是非常有限的。196O年代,欧洲以与以外的一些国家的政府被认为在福利国家的构建中具有主导作用,也就在这时战略的思想深入了公共领域并开始扩展开来。 这几年在中国规划界风起云涌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冠以“概念规划”,可直接联想到的是新加坡的“概念规划”(Concept plan)。新加坡的概念规划第一次完成于1971年经过了20年于199O年进行了修编。“概念规划”是城市发展的战略,以指导2OOO,2010年人口达到4O0万时的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physical growth)即下一轮的城市形态发展的框架。 新加坡的第一次概念规划制定于1971年。无独有偶,澳大利亚首都发

4、展委员会(Capital Development commission)从1965年开始,在197O年完成的首都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明日的堪培拉的前言中就指出:“综合性的详细的规划已经发现是不实际的。这个文件不是僵硬的详细规划,而是一个战略的考虑。它提出广泛的模式和一般指导原则,使得第二阶段的详细规划和制定政策能随之进行。”堪培拉的战略规划,从社会、经济的发展研究入手,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在的依据。而英国也是在1968年开始对传统的过细、过死的城市土地使用规划提出了质疑,并进行了探索。在1971年修订的新城乡规划法中确定了结构规划(Structure Plan)和地区规划(Local Plan)两个层

5、次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其中结构规划就其容而言,主要在于发展战略的研究和分析,大大加强了规划政策,简化了图纸。也分别在1984年、1990年提出“全港发展策略”。 2、我国概念规划的历史演进过程 我国关于空间发展战略的研究最早出现在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层次,关于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的研究则起步于198O年代。 1983年起明针对我国80年代初在缺乏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长远计划与区域规划的指导下开展城市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依据不足的状况,提出在编制总体规划之前应先编制由政府负责、由计划经济部门组织的城市发展规划。1986年波兰科学院院土彼得萨伦巴针对当时总体规划缺乏区域分析、缺乏城市长远发展展望、缺乏

6、具体实施计划的状况,提出了在总体规划之前应编制区域规划和没有时间期限的远景规划的意见。然而从整体来看这一时期战略规划尚未得到充分的重视。 进入90年代,随着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经济与人口的迅速发展,许多城市与区域问题在普遍缺乏战略性长远性规划的背景下集中出现,使得战略规划的研究变得为迫切。 学术界也开始大量介绍国外城市战略规划丰富的规划实践与理论评介,主要集中于以英联邦国家为主的规划体系的评介。这其中包括英国的结构规划、战略规划指引、大都市战略规划、新加坡概念规划、加拿大的大都市战略规划、全港发展策略等。此外关于国外大都市战略规划机制的介绍还包括汉城、巴黎、东京、纽约以与德国的战略规划等。丰富的规

7、划实践与理论评介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于战略规划重要性的认识。 A拉奎因认为如果要加强特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地区的可持续性,就需要从静态的总体规划向无限期的更加适应变化的战略规划转变。 秉钊提出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与经济快速增长下传统的总体规划模式已不完全适应形势的需要,规划应该预见的更远些,重点把握城市发展的大方向、大结构和大的基础设施。 凯认为我国城市的发展环境面临着多重变革,一方面城市竞争日趋激烈,另一方面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部环境的错综性使得总体规划战略适应性的研究变得十分必要。 为邦则提出现在的城市规划基本上偏重于物质形态规划,但显然要逐步向战略性、综合性、政策性规划过渡

8、。在90年代末战略规划的重要性在我国开始得到充分的认识。在众多关于战略规划的研究中,概念和编制方法的讨论构成了主要容。2OOO年以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为序幕,国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发展概念规划的实践活动。 (二)概念规划产生背景随着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中国的城市规划面临着与前30年完全不同的局面。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在全球化的冲击下,城市规划的工作容已经在自觉、不自觉地发生着变化。1、宏观背景(1)中国城市化继续呈加速发展态势 2O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里茨认为21世纪初影响全球的最大事件就是高科技的发展和中国的城市化。目前中国的城市化水平36,未来10年将会达到43,这对原有

9、的城市和即将新建的城市提出了新的挑战,无论是人口、空间还是基础设施都面临巨大的压力。(2)经济全球化要求城市发展具有全球视野 经济全球化使不同城市在全球生产消费链条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不同的作用,处于全球经济竞争网络中不同级别的节点。城市都力求在全球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或者说争夺属于自己的位置。随着中国正式加入WTO,中国城市的经济活动逐步融入世界,沿海发达地区的城市也正是借着优先与国际接轨,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有研究认为综合国力的竞争某种程度上表达在中心地市的竞争上。战略规划之所以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两个地区兴起,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这些地区的经济活动相当程度上已经与国际接轨,城市政府考

10、虑问题已具有全球视野。(3)竞争与经营城市在动力 城市竞争将前所未有的在全球平台上展开,城市的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将取决于城市在大小区域中的竞争能力。选择的共同性使城市之间争夺相同的资源,资源的稀缺性又使竞争成为必然。城市为求生存发展,必将根据其自身条件争夺有用的资源。全球流动的资本、高技能的人才、旅游者等都是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城市发展所必须吸引的要素,而这些要素又都是有限的。 市场化的背景下城市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随着城市面临来自区域甚至全球其他城市的竞争,光有微观的建设管理已经无法满足经营城市的需要,城市必须进行符合自身情况的宏观的战略管理,把握大的发展方向。城市政府较之以前更关注城

11、市,已经认识到经济发展必须和空间布局相结合,并通过区划调整等手段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发挥中心城市和其所在地区的作用。这一切都要求城市规划工作突破原有工作边界,更综合地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对于城市发展的战略性、长期性问题的研究成为城市应对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的重要手段。2、中观背景(1)城市功能的日益复杂多元要求城市规划工作有更强的研究性。 一方面,城市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城市工作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中国的城市化同时面临工业化和信息化,城市规划的工作容更加复杂,与此同时,城市的社会功能又被提到新的高度。2000年柏林世界城市会议提出“高技术、高接触、高创造性为代表的社会服务业的发展是

12、未来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即城市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创新能力共同构成城市的综合能力,这使我们对城市功能有了新的认识。而这一切要求城市规划工作者在城市规划的制定中更重视战略思想的拟定。城市规划就其性质和工作的操作而言,首先是研究工作,战略规划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研究问题的平台,更具有综合性和政策性。(2)城市区域化与区域城市化要求城市与区域“捆绑出击”。 目前一种新的认识被普遍承受,即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区域是全球化时代城市竞争的基本空间单元。“解决城市问题在城市之外力”。以区域观点来认识城市问题,寻求对策,是规划的基本方法。战略规划在相当程度上着墨于区域研究;就在于市场经济下区域发展的矛盾

13、日益突出,协调机制没有健全。区域政策不够明确,而且也没有相应的管理机构。地方政府要在区域中谋求发展和竞争中的有利地势,不可能从现有的区域政策中寻找根据,只能从自己的局部利益出发来考虑发展的道路。很多潜在的竞争对手同处于一个区域,政府必须充分理解彼此的优势和劣势,概念规划研究正是为政府应对竞争、谋求发展提供了一种技术上的帮助。3、体制(制度)背景(1)城市规划的作用正在不断地变化之中。 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也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识。很显然,规划不能简单局限于现在的发展,如何表达新的政府职能是规划作用转变的一个重要表达。因此,一方面规划技术上要能够贴近政府宏观调控的政策过程,另一方面技术上要能够进一步

14、增强应变能力,扩展规划在社会、经济、区域综合研究上的实力。现阶段战略规划实践方面的探索正表达了这种努力。(2)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度成本过高 目前城市规划体系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方法中存在的过于古板教条的倾向已经影响到规划作用的发挥。僵化的编制模式忽视了规划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如果完全依赖城市总体规划来解决城市发展战略和宏观层面的问题,编制成本过高,因而迫使地方政府放弃现成的规划工具,去寻找其他的模式。在经济学的意义上在较短时间里可以获得多种发展思路,省钱省力省时,选择做战略规划研究或者概念规划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因此,概念规划产生的背景从本质上来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

15、一定阶段需要,是全球化时代,城市面对快速多变、严峻挑战的环境,为求得自身的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谋划,也是城市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主导城市发展的一种尝试。二、 海州现状评述 (一)的基本情况分析 1、在省的发展状况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东时便有海州之称。市位于我国沿海中部,省东北部,东临黄海,西通中原,南屏江淮,北接齐鲁,是国家首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新亚欧大陆桥的桥头堡。市下辖新浦、海州、连云3个城区和赣榆、东海、灌云、灌南4个县,总面积6327平方公里,总人口465万,其中,市区面积881平方公里,人口62万。市政府所在地位于新浦区。2003年生产总值(即GDP)达到351.13亿元,较上年增长12.1%,增幅较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是1999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82.93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达148.27亿元,增长16.6%;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19.93亿元,增长12.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536元,增长11.5%。(数据来源:市统计局)可以明显看出,市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总体呈迅速增长态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