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1)17 汉魏晋诗三首教学设计 粤教版必修1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67619459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1)17 汉魏晋诗三首教学设计 粤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1)17 汉魏晋诗三首教学设计 粤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1)17 汉魏晋诗三首教学设计 粤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1)17 汉魏晋诗三首教学设计 粤教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1)17 汉魏晋诗三首教学设计 粤教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1)17 汉魏晋诗三首教学设计 粤教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1)17 汉魏晋诗三首教学设计 粤教版必修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粤教版必修1 教学设计(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1)17 汉魏晋诗三首 )第一课时 迢迢牵牛星教学目标1.有节奏地朗读诗歌到最后熟背全诗。2.通过自己的合理想像体会诗歌的深邃意境。3.用口头语言描绘想像的画面,营造意境。教学设想结合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大意;欣赏诗歌的画面之美和音韵之美;能结合句子简单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教学过程一、导入请一个学生讲述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老师总结。牛郎织女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他们相遇是惬意的,相守是温馨的,然而等待他们的却是无情的别离、难得的相会。这样一个传说早在东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中就具雏形,一同学习迢迢牵牛星。二、相关背景知识1.牛郎织女的故

2、事关于牛郎织女的故事,最早的记载是诗经。诗经小雅大东一诗写道:“维天有汉(汉,天河也),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襄,次或行)。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睕彼牵牛,不以服箱。”意思是说,在天上有一条银河,看得见它发出清彻的光。河这边有一位勤劳的织女,每天织出锦纹七行。虽说每天织出七行,却不能反复地织成锦章。因为银河那边有牵牛郎,却不能用来驾车箱。这几句诗是写织女对心中人恋念。迢迢牵牛星化用了诗经这一内容,在神话传说的基础上更具体了故事的情节,更加突出了织女相思之悲苦、思念之哀怨,而且感情描写更细腻,艺术手法更完美,更加充分地表达了女主人公织女渴望夫妇团圆的强烈愿望。2.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代表了

3、汉代文人五言抒情诗的最高成就。它继承了乐府民歌中抒情诗的技巧,又吸取了诗经楚辞的营养,把抒情诗推向一个新的高峰。一些抒写融情入景,或寓景于情,情景相生,达到天衣无缝、水乳交融的境界,一些作品善于通过某种生活情节和场景抒写作者内心的感受,把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创造出动人的诗境;一些作品善于运用比兴手法,把缠绵的情思和深沉的哀怨寄寓鲜明的形象之中,使读者感到言近旨远,语短情长,含蓄蕴藉,余味无穷。古诗十九首的语言浅近自然,但又异常精练。风格温厚和平,委婉含蓄。钟嵘说它“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一字千金”。三、诗歌欣赏1.指导学生朗诵诗歌。注意五言诗的节奏划分。2.结合注释,把握诗歌大意。

4、明确:迢迢牵牛星看似写神话传说,看似写天上的爱情悲剧,而实则是人间爱情生活的真实写照。此诗产生的年代,正是社会动乱时期,男子从征服役,人为地造成家庭破裂、夫妻分别,尤其给劳动妇女造成的是身心上的双重痛苦。夫妇久别是她们的生活,离愁别恨是她们的伴侣,夫妇团聚就成了她们的向往。此诗抒写的就是这样一种思想感情,这样一种社会现实。3.学生根据自己的审美,欣赏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参考:我觉得这首诗的最后一句写得最好了。牛郎织女,因一水之隔,只能隔河相望,“盈盈”指水的清澈见底,“脉脉”指人的含情样子,好像连那浅浅的河水也被牛郎织女的爱情所感动,流淌的满是深情的爱。景和情的结合非常好。4.欣赏叠词之美

5、。明确:“迢迢”形容牵牛星之遥远,“皎皎”形容织女星之明亮,“纤纤”形容手之细长,“札札”形容织布之忙碌,“盈盈”形容水波之晶莹,“脉脉”形容注视之含情。叠词其他例子:“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盈盈”表现女子的美好姿态,“皎皎”表现女子的明艳动人。“皎皎”既表现星的明亮,又表现女子的明艳动人,真称得上“一字千金”。“盈盈”既表现水波的晶莹,又表现了女子的美丽,还可表现女子眼含热泪的神态,让人回味无穷。叠词的作用是增强了诗的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也使感情表达得更缠绵悱恻。5.反复朗诵诗歌,总结全文。这首诗在艺术特色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首先,运用浪漫手法展开丰富的联想。诗用浪漫手法借

6、天上的故事来喻现实生活,抒发了织女的别恨哀怨及向往夫妻团聚的感情。诗的联想也十分丰富,写人、写景、写情、写感,几乎是句句明写织女,而又句句不离牛郎。好似随意而实则匠心独运,“文温以丽,意悲而远”。其次,抒情和写景的结合。诗不拘于神话传说的故事,而立足于写织女的感情。不仅通过织女怅望牛郎、无心弄机杼、泣泪落如雨、脉脉不得语等场景描写来揭示织女的心情感受,抒发织女的离情别绪,也注意了和景物描写结合起来,通过“皎皎河汉”“清且浅”“盈盈一水间”等景语的衬托和渲染,来达到抒发情感的目的。全诗似句句在写景,又句句在写情,情语景语融合无间。诗写景自然清秀,抒情委婉含蓄,却又谐调一致,浑然一体。再次,诗的语

7、言优美自然、精练工切而又富于韵味。尤其诗中“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叠词,不论是对写景还是对抒情,都十分精练准确,韵味无穷,妙不可言。景新意深,全诗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不愧为古五言诗成熟之作。因而,古人在读古诗十九首诗说:“学者当以此等诗常自涵养,自然笔下高妙。”四、布置作业1.背熟此诗。2.赏析青青河畔草中的叠词。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第二课时短歌行教学目标1.背诵本诗歌。2.掌握短歌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3.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4.短歌行中,运用典故及引用诗句表

8、达感情的技巧。教学设想教学本课,应介绍有关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使学生了解曹操的宏伟志向及其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对人才的渴望。注意曹操在诗歌里面体现的慷慨沉郁的风格。教学时要抓住关键诗句,以点带面,引导学生理解作品。教学过程一、导入(多媒体课件展示)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观沧海)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问:这都是谁的诗句?这些诗句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二、相关背景知识1.乐府解题根据古诗“长歌正激烈”,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以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长短而言。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

9、的忧愁和苦闷。2.建安十三年,曹操已平定北方,率军南征至长江,与孙权决战。这年冬天11月15日夜,皓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他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短歌行,此诗格调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三、作者及其成就曹操是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终于统一了北方,位至大将军、丞相、封魏王。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帝。他的文学成就颇高,与其子曹丕、曹植成为建安文坛的领袖,开创了一代文风,其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格调苍凉悲壮,被称誉为“建安风骨”,他用乐府古题写时事,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反

10、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如蒿里行薤露行苦寒行却东西门行等,表现了他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进取精神,如观沧海短歌行。著有魏武帝集。四、快速通读全文,积累常见的文言字词1.教师范读,学生朗读,读准字音,把握语调,读出慷慨之情。2.结合注释,疏通诗句,教师巡回点拨。五、梳理情节脉络,整体感知课文诗歌结构:第一层:从“对酒当歌”到“唯有杜康”,作者借酒抒情,以悲凉的情感感慨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第二层:从“青青子衿”到“鼓瑟吹笙”,作者抒发对贤才的渴望,表明自己对嘉宾的礼遇。第三层:从“明明如月”到“心念旧恩”,继续写对人才的渴望,写“忧思”的原因。第四层:“月明星稀”到“天下归心”,表明作者虚心纳士、竭

11、尽诚心、不遗余力的态度。六、诗歌赏析1.整体把握:全诗反复出现一个“忧”字,诗人“忧”什么?明确:人生短暂、人才难求。2.具体研讨。第一层:作者的“对酒当歌”的忧思来源于哪里?明确:源于内心的焦急。正因人生短暂,才更渴望招纳贤才,为己所用,建功立业。第二层:这一层八句中只有两句是作者自己写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一句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将之嫁接到这里,浑然天成、天衣无缝地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四句选自诗经小雅鹿鸣。“雅”是宫廷乐曲歌辞,小雅鹿鸣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选句意为“野鹿呦呦不停

12、地叫,在那野外食青苹。我有高贵宾客,吹笙鼓瑟悦宾朋”。这四句诗信手拈来,却与全诗融为一体,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己,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第三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字面意为“天上那明亮皎洁的月亮,什么时候才可以摘取呢?”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四句诗仍是写“忧”,从情感上照应第一层。“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层,仍是想像贤才归己时的欢快场面。第四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是自然环境描写。可理解为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也可理解为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

13、彷徨不知何去何从。似乎后者更贴切一些,因为诗歌最后四句又一次吐露诗人的心志:“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化用管子形势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周公是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在历史上素有礼贤下士之令名,曾“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3.归纳明确。此诗气调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诗中,诗人以感人的真诚和慷慨悲凉的情感咏叹了生命的忧患、生命的悲剧。以貌似颓废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精神,

14、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心忧天下和渴慕人才之情。全诗以感慨开始,继之以慷慨、沉吟,再继之以忧愁、开朗。一忧一喜,忽徐忽急,以如歌的行板倾诉了作者慷慨激昂的情怀。曹操堪称人生的斗士。4.拓展研讨诗歌的艺术技巧。学生自由交流自己最欣赏的句子并说明理由,体会诗歌的艺术技巧。参考:(1)引用成句,不露痕迹;(2)诗歌采用一连串的比兴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思贤若渴的急切心情。七、布置作业1.背熟全诗。2.选择诗中最能打动你心灵的句子,写下你的感受。第三课时归园田居教学目标1.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2.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

15、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3.欣赏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学习其中的艺术手法。教学设想教学前,适当复习初中学过的陶渊明的诗文,让学生对陶渊明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熟读全诗,明确诗歌的主旨和情感倾向;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教学过程一、导入复习初中学过的陶渊明诗文,如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诗歌语言质朴、平淡、自然,将劳动的清新感受和山村月夜的静谧景致融为惬意出俗的意境,记录着诗人参加劳动的情况和感受,抒写了诗人脱离尘俗回归自然的闲适喜悦的心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归园田居组诗中的第一首。二、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又名元亮,世号靖节。我国文学史上伟大诗人之一,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所以梁钟嵘说:“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这一句话,颇有见地地表明了陶渊明的人和诗。朱自清也曾说过:“中国诗人里影响最大的似乎是陶渊明、杜甫、苏轼三家。他们的诗集,版本最多,注家也不少。”可见,陶诗在我国诗史上是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的。陶渊明少年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