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常识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67611612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疗卫生常识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医疗卫生常识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医疗卫生常识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医疗卫生常识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医疗卫生常识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疗卫生常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疗卫生常识(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破坏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性,且在一定部位生长繁 殖,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生理过程,称为传染(infection)。表现有临床症状者为传染病。分为四种传播方式。(1)水与食物传播 病原体借粪便排出体外,污染水和食物,易感者通过污染的水和食物 受染。菌痢、伤寒、霍乱、甲型毒性肝炎等病通过此方式传播。(2)空气飞沫传播 病原体由传染源通过咳嗽、喷嚏、谈话排出的分泌物和飞沫,使易感者吸入受染。流脑、猩红热、百日咳、流感、麻疹等病,通过此方式传播。(3)虫媒传播 病原体在昆虫体内繁殖,完成其生活周期,通过不同的侵入方式使病原体 进入易感者体内。蚊、蚤、蜱、恙虫、蝇等昆虫为重

2、要传播媒介。如蚊传疟疾,丝虫病, 乙型脑炎,蜱传回归热、虱传斑疹伤寒、蚤传鼠疫,恙虫传恙虫病。由于病原体在昆虫体 内的繁殖周期中的某一阶段才能造成传播,故称生物传播。病原体通过蝇机械携带传播于 易感者称机械传播。如菌痢、伤寒等。(4)接触传播 有直接接触与间接接触两种传播方式。如皮肤炭疽、狂犬病等均为直接接 触而受染,乙型肝炎之注射受染,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为接触疫水传染,均为直接接 触传播。多种肠道传染病通过污染的手传染,谓之间接传播。易感人群 是指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病原体的易感程度或免疫水平。新生人口增加、易感者的集中或进入疫区,部队的新兵入伍,易引起传染病流行。病后获得免疫、人群隐性感染

3、,人工免疫,均使人群易感性降低,不易传染病流 行或终止其流行。传染病如何预防?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以综合性防疫措施为基础,其主要预防措施如下:(一)管理传染源-1甲类传染病霍乱鼠疫乙类传染病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 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 伤寒与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 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诊伤 寒、黑热病、丝虫病、包虫

4、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 染性腹泻病。(一)管理传染源-2对病原携带者进行管理与必要的治疗。特别是对食品制作供销人员,炊事员,保育员作定 期带菌检查,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和调换工作。(一)管理传染源-3对传染病接触者,须进行医学观察、留观、集体检疫,必要时进行免疫法或药物预防。(一)管理传染源-4对感染动物的管理与处理 对动物传染源,有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及家畜,应隔离治疗 必要时宰杀,并加以消毒,无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发动群众予以捕杀。(二)切断传播途径根据传染病的不同传播途径,采取不同防疫措施。肠道传染病作好床边隔离,吐泻物消毒,加强饮食卫生及个人卫生,作好水源及粪

5、便管理呼吸道传染病,应使室内开窗通风,空气流、空气消毒,个人戴口罩。虫媒传染病,应有防虫设备,并采用药物杀虫、防虫、驱虫。(三)保护易感人群提高人群抵抗力,有重点有计划的预防接种,提高人群特异性免疫力。人工自动免疫是有计划的对易感者进行疫苗、菌苗、类毒素的接种,接种后疫力在1-4周 内出现,持续数月至数年。人工被动免疫是紧急需要时,注射抗毒血清、丙种球蛋白、胎盘球蛋白、高效免疫球蛋白。注射后免疫力迅速出现,维持12月即失去作用。常见传染病的防治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 水痘麻疹肠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病原体经口侵入肠道并能由粪便排出病原体的传染病,包括霍乱、细菌性痢疾、伤寒、副 伤寒、病毒性肝炎、脊

6、髓灰质炎和其他感染性腹泻等。病人和病原体携带者是最主要的传染源,所有肠道传染病患者的粪便都含有大量 病原体。病原体随病人或携带者排出的粪便污染环境后,经水、食物、手、苍蝇、蟑螂等 媒介由口而入引起感染。发病相应地以气温较高的夏秋两季为多。预防措施:1、及时发现病人,加以隔离治疗;2、加强“三管一灭”工作;3、开展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4、有特异性预防接种的要进行预防接种,如甲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ingluenza)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点 为急起高热,全身酸痛、乏力,或伴轻度呼吸道症状。该病潜伏期短,传染性强,传播迅 速。流感

7、病毒分甲、乙、丙三型,甲型流感威胁最大。由于流感病毒致病力强,易发生变 异,易引起暴发流行。一)病原体流感病毒属正粘液病毒科,分甲、乙、丙三型。流感病毒不耐热、酸和乙醚,对甲醛、乙醇与紫外线等均敏感。(二)流行病学1、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病人自潜伏期末到发病后5日内均可有病毒从鼻 涕、口涎、痰液等分泌物排出,传染期约1周,以病初23日传染性最强。2、传播途径:病毒随咳嗽、喷嚏、说话所致飞沫传播为主,通过病毒污染的茶具、食 具、毛巾等间接传播也有可能。传播速度和广度与人口密度有关。3、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对同一抗原型可获不同程度的免疫力,型与型 之间无交叉免疫性。4、流行

8、特征:突然发生,迅速蔓延,发病率高和流行过程短是流感的流行特征。流行无明 显季节性,以冬春季节为多。大流行主要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当甲型流感病毒出现新亚 型时,人群普遍易感而发生大流行。一般每1015年可发生一次世界性大流行,每23年 可有一 次小流行。乙型流感多呈局部流行或散发,亦可大流行。丙型一般只引起散发。(二)流行病学(三)临床表现潜伏期13日,最短数小时,最长4日。各型流感病毒所致症状,虽有轻重不同,但基本表 现一致。1、单纯型流感急起高热,全身症状较重,呼吸道症状较轻。显著头痛、身痛、乏力、 咽干及食欲减退等。部分病人有鼻阻、流涕、干咳等。发热多于12日内达高峰,34日 内退热,其

9、他症状随之缓解,但上呼吸道症状常持续12周后才逐渐消失,体力恢复亦较 慢。部分轻症者,类似其他病毒性上感,12日即愈,易被忽视。(四)诊断和鉴别诊断诊断要点:1、流行病学资料:冬春季节在同一地区,12日内即有大量上呼吸道感染病人发生 或某地区有流行,均应作为依据。2、临床表现:起病急骤,有发热、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而呼吸道表现较轻。结合查体及X线照片进行诊断。3、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分类正常或相对淋巴细胞增多。如有显著白细 胞增多,常说明继发细菌性感染。另外,可将起病3日内咽部含漱液或棉拭子,进行病毒核酸检测和病毒培养。鉴别诊断:1、其它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可由鼻病

10、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冠状病 毒等引起。可根据临床特点与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初步鉴别。2、肺炎支原体肺炎:起病较缓。咯少量粘痰或血丝痰,病情和缓,预后良好。冷凝集 试验及MG型链球菌凝集试验效价升高。(五)治疗1、一般治疗:按呼吸道隔离病人1周或至主要症状消失。卧床休息,多饮水,给予流食或 半流质饮食,进食后以温盐水或温开水漱口,保持鼻咽口腔清洁卫生。2、对症治疗:有高热烦躁者可予解热镇静剂,酌情选用APC、安乃近、鲁米那等。高热 显著、呕吐剧烈者应予适当补液。3、消炎抗病毒治疗:早期用药有一定效果,可抑制病毒增殖,病程缩短。此外清热解毒 的中药治疗,效果明显。(六)预防1、管理

11、传染源:病人隔离治疗1周,或至退热后2天。不住院者外出应戴口罩。单位流行应 进行集体检疫,并要健全和加强疫情报告制度。2、切断传播途径: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可用食醋或过氧乙酸熏蒸消毒。流行期 间暂停集会和集体文体活动。到公共场所应戴口罩。不到病人家串门,以减少传播机会。 病人用过的食具、衣物、手帕、玩具等应煮沸消毒或阳光暴晒2小时。3、健康教育工作:教育学生平时加强身体锻炼,合理饮食和休息,增强自身抗病能力,养 成勤洗手,不面对他人咳嗽、大声说话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六)预防4、接种流感疫苗:在疫苗株与病毒株抗原一致的情况下,均有肯定的预防效果。接种时 间:在流感流行高峰前12个月接

12、种,推荐接种时间为9至11月份。接种对象:所有希望减 少患流感可能性,没有接种禁忌,年龄在6个月以上者都可以接种流感疫苗。重点推荐人群(1)60岁以上人群;(2)慢性病患者及体弱多病者;(3)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特别是一线工作人员;(4)小学生和幼儿园儿童。禁止接种流感疫苗的人群:(1)对鸡蛋或疫苗中其他成分过敏者;(2)格林巴利综 合症患者;(3)怀孕3个月以内的孕妇;(4)急性发热性疾病患者; (5)慢性病发作期; (6)严重过敏体质者;(7)12岁以下儿童不能使用全病毒灭活疫苗;(8)医生认为不 适合接种的人员。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由腮

13、腺炎病毒所引起 临床特征为发热及腮腺非化脓性肿痛,并可侵犯各种腺组织或神经系统及肝、肾、心脏、 关节等器官。本病好发儿童,亦可见于成人。(一)病原学腮腺炎病毒属于副粘液病毒科,该病毒耐寒,对低温有相当的抵抗力。对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敏感。强紫外线下仅活半分 钟,甲醛溶液、30%来苏尔、75%乙醇等接触25分钟灭活。该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自然 界中人是唯一的病毒宿主。二)流行病学1、传染源早期病人和隐性感染者。病毒存在于患者唾液中的时间较长,腮肿前6天至腮 肿后9天均可自病人唾液中分离出病毒,因此在这两周内有高度传染性。感染腮腺炎病毒后 无腮腺炎表现,而有其它器官如脑或睾丸等症状者,则唾液及尿亦可

14、检出病毒。在大流行 时约3040%患者仅有上呼吸道感染的亚临床感染,是重要传染源。2、传播途径本病毒在唾液中通过飞沫传播(唾液及污染的衣服亦可传染)其传染力较 麻疹、水痘为弱。孕妇感染本病可通过胎盘传染胎儿,而导致胎儿畸形或死亡,流产的发 生率也增加。(二)流行病学3、易感性普遍易感,其易感性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90%病例发生于115岁,尤其5 9岁的儿童。1岁以内婴儿体内可有母递免疫力,很少患病。成人中80%曾患过显性或隐性感 染。儿童患者无性别差异,青春期后发病男多于女。病后可有持久免疫力。4、流行特征 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为主。可呈流行或散发。在儿童集体机构、 部队以及卫生条件不良的

15、拥挤人群中易造成暴发流行。其流行规律是随着传染源的积累, 易感者的增加,形成流行的周期性,流行持续时间可波动在27个月之间。在未行疫苗接 种地区,有每78年周期流行的倾向。(三)临床表现潜伏期830天,平均18天。起病大多较急,无前驱症状。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食 欲不佳、恶心、呕吐、全身疼痛等,数小时腮腺肿痛,逐渐明显,体温可达39C以上,成 人患者一般较严重。腮腺肿胀最具特征性。一般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状如 梨形,边缘不清;局部皮肤紧张,发亮但不发红,触之坚韧有弹性,有轻触痛;言语、咀 嚼(尤其进酸性饮食)时刺激唾液分泌,导致疼痛加剧;通常一侧腮腺肿胀后14天累及 对侧,双侧肿胀者约占75%。颌下腺或舌下腺也可同时被累及。腮腺管开口处早期可有红肿, 挤压腮腺始终无脓性分泌物自开口处溢出。腮腺肿胀大多于13天到达高峰,持续45天 逐渐消退而回复正常。全程约1014天。实验室检查1、血象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低,后期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并发症时白细胞计数可增2、血清和尿淀粉酶测定 90%患者的血清淀粉酶有轻度和中度增高,有助诊断。3、血清学检查 补体结合与血凝抑制试验早期及恢复期双份血清测定补体结合及血凝 抑制抗体,有显著增长者可确诊(效价4倍以上)。国外采用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