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皮肤病诊疗规范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67551951 上传时间:2024-01-09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1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见皮肤病诊疗规范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常见皮肤病诊疗规范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常见皮肤病诊疗规范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常见皮肤病诊疗规范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常见皮肤病诊疗规范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常见皮肤病诊疗规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见皮肤病诊疗规范(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十七章 微生物性皮肤病皮肤科诊疗常规第一节 头 癣【 病史采集 】1. 发病情况 :初起有无丘疹、脓疱、黄痂、白色鳞屑,有无断发、化脓及疤痕。2. 自觉症状 : 痒感程度。3. 治疗经过 : 尤其是抗真菌药疗效的观察。4. 接触史或流行史 :托儿所、学校有无头癣患者,家中有无患癣的猫狗等家畜。【 体格检查 】 皮肤科情况:1. 头皮损害:黄癣初为丘疹、脓疱,继为黄癣痂,留下萎缩性疤痕。白癣初为白色鳞屑母斑, 周围继发小的卫星样损害,常并发脓癣。黑点癣为散在的白色鳞屑斑。2. 头发损害:黄癣发干枯、细黄、弯曲、参差不齐,发际处一般不受侵犯。白癣为片状高位 断发常有菌鞘。黑点癣为片状低位断发

2、,外观如小黑点。【 实验室检查 】1. 直接镜检:黄癣为病发内气泡与真菌菌丝,白癣为病发外密集真菌孢子,黑点癣为病发内 成串关节孢子。2. 真菌培养:黄癣为许兰氏黄癣菌,白癣为铁锈色小孢子菌或羊毛状小孢子菌,黑点癣为紫 色毛癣菌或断发毛癣菌。3. 滤过紫外线灯:黄癣病发呈暗绿色荧光,白癣病发呈亮绿色荧光,黑点癣无荧光。【 诊断和鉴别诊断 】 根据头皮及病发的典型改变,真菌直接镜检及滤过紫外线灯检查,一般不难诊断。可疑病例, 真菌培养阳性,可以做出诊断。应与石棉状糠疹、头部银屑病、湿疹、脂溢性皮炎等病相鉴别。【 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1)剃头:每周剃头 1 次,共 8 次,去除带菌的头发。(2

3、)洗头:每日用温水肥皂、 2%酮康唑洗剂、硫化硒洗剂洗头 2 次,连续 8周。( 3) 消毒:对患者的衣、帽、毛巾及护发、理发用具等应每周煮沸或用其他方法消毒 1 次。2. 夕卜用药:外搽 1%联苯苄唑霜、2%酮康唑霜、1%特比奈芬霜、3%咪康唑霜、5%10% 硫磺软膏、 5% 水杨酸软膏等,每日 2 次,共 8 周。3. 内服药:(1)首选灰黄霉素: 1520mg/Kg.d ,黄癣连服 10 天,白癣、黑点癣连服 14 天。(2)特比奈芬: 体重小于 20Kg 者,每日 62.5mg ,共 4周;体重 20-40Kg 者,每日 125mg , 共 4 周;体重大于 40Kg 者,每日 250

4、mg ,共 4 周。(3)伊曲康唑: 200mg/d ,15-30 天为一疗程。( 4) 脓癣的治疗:口服灰黄霉素如前述,早期损害,可以短期合并应用小剂量皮质类固醇 激素和有效抗生素,外用抗真菌药液或霜剂,避免切开排脓。【 疗效及出院标准 】 凡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病情明显改善者可出院继续服药,随访。 临床治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真菌镜检及培养阴性。好转:临床症状 50% 以上或全部消失,真菌镜检或培养阳性。无效:临床症状改善不足 50% ,真菌镜检或培养阳性。第二节 脓疱病【 病史采集 】发病年龄:好发于儿童。 流行季节:夏秋季。好发部位:颜面、咽、鼻孔周围、四肢等暴露部位。 发病及播散:均

5、较急。接触史:常有接触史,且有接触传染和自身接种的特点,或先有瘙痒性皮肤病,如痱子、湿 疹等。自觉症状:是否有瘙痒、发热、畏寒等。【 体格检查 】 皮肤科情况:为成群分布的黄豆大或更大的脓疱,或初起为水疱,迅速浑浊化脓,周围有炎 性红晕,疱壁薄,易破损,破后露出红色糜烂面,干燥后形成黄色结痂,愈后无疤痕。皮疹附近 的近卫淋巴结肿大、压痛。【 实验室检查 】 轻症病人血象无变化,皮疹广泛,伴有发热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脓液培养可检 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溶血性链球菌。【 诊断与鉴别诊断 】 根据多见于儿童,流行于夏秋季,好发于暴露部位,有接触传染和自身接种的特点。损害以 脓疱与脓痂为主,再结

6、合各型脓疱的特征,脓液检查发现细菌等,易于诊断。应与水痘及丘疹性荨麻疹相鉴别。【 治疗原则 】 保持皮肤清洁卫生,避免搔抓或摩擦,及时治疗瘙痒性皮肤病。患儿应隔离,防止接触传染, 己污染的衣服用具应进行消毒处理。对皮损广泛,伴有发热或淋巴结炎者,可给予磺胺药或抗生素。 中医药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可选用五味消毒饮、清暑汤、黄连解毒汤等加减。局部治疗:原则为杀菌、消炎、收敛、干燥,防止进一步扩散。可用 0.1% 雷凡诺尔溶液或 0.02 呋喃西 林溶液清洗或湿敷。并可选用 10 鱼石脂软膏、百多邦软膏以及红霉素、新霉素软膏等外涂。对 大疱或脓痂应吸干脓液, 再用上述药物清洗或湿敷, 亦可外搽硫磺炉

7、甘石洗剂、 2% 龙胆紫溶液等。 对重症新生儿脓疱病,必要时可采用暴露疗法。【 疗效及出院标准 】 凡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病情相对稳定,一般情况较好者可出院,定期复诊。 临床治愈:皮损全部消退,症状消失。好转:皮损大部分消退,症状明显改善。 无效:症状和体征与治疗前无变化或变化不大。精选第三节 丹 毒【 病史采集 】 水肿性红斑:发病部位、时间,皮损扩大缓急。 患处自觉症状:有无紧张、灼热、疼痛感。 前驱症状:有无畏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 既往史:有无丹毒、营养不良、肾性水肿及酗酒。 治疗经过:尤其是抗菌药物疗效的观察。【 体格检查 】 系统检查同内科。 皮肤科情况:水肿性红斑境界清楚,

8、表面紧张灼热,损害上有水疱、脓疱、皮肤坏疽、皮肤 损害周边岛屿状蔓延,局部淋巴结肿大,患处附近有无足癣、鼻部感染病灶及外伤等。【 实验室检查 】 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嗜中性白细胞增多。 皮肤病理:真皮有高度水肿,血管及淋巴管扩大,真皮内有弥漫的以嗜中性白细胞为主的炎 症细胞浸润,且多见于扩张的淋巴管内。【 诊断和鉴别诊断 】 根据发病急骤,境界清楚,表面紧张灼热的水肿性红斑,以及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并有足癣、鼻部感染病灶或局部有外伤,以及局部淋巴结肿大,诊断不难。对疑诊病例作如下检 查:外周血常规,组织活检,有助诊断。应与接触性皮炎、虫咬皮炎、蜂窝组织炎、外伤感染等相鉴别。【 治疗原则

9、】全身治疗:首选青霉素,一般用药23天后,体温常能恢复正常,需持续用药2周左右磺胺类药、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强力霉素、林可霉素亦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局部治疗:治疗患肢,可用 0.1% 雷凡诺尔溶液或马齿苋液冷敷。 中医药治疗:以清热、凉血、泻火、解毒为治则,一般可用黄连解毒汤加减。 对症处理:发热、头痛可用解热止痛药。【 疗效及出院标准 】 凡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病情相对稳定,一般情况较好者可出院,定期复诊。 临床治愈:皮损全部消退,症状全部消失。好转:皮损大部分消退,症状明显好转。 无效:症状和体征与治疗前无变化或变化不大。第四节 带状疱疹【 病史采集 】1. 春秋季节,成人多见。2. 患部皮

10、肤灼热感或神经痛。3. 成簇水疱,沿某一周围神经分布,排列成带状,单侧性。4. 好发部位为肋间神经、颈部神经、三叉神经及腰骶部神经支配区皮肤。【 体格检查 】 系统检查同内科。 皮肤科情况:簇集性水疱,疱壁紧张,疱周有红晕,数群水疱沿神经带状分布,各群水疱间 皮肤正常。可因疱壁破溃形成糜烂或继发性化脓感染。患部附近近卫淋巴结常肿大。欢迎下载#第五十七章 微生物性皮肤病【 实验室检查 】 泛发性带状疱疹有较明显全身反应者血中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增多。耳部带状疱疹有脑膜刺激症状者常有脑脊液异常。【 诊断及鉴别诊断 】 根据成簇水疱,沿神经分布,排列成带状,单侧性及有明显神经痛等特点,诊断不难。当疱

11、疹尚未出现之前或表现为顿挫性带状疱疹时,可能将神经痛疑为其他疾病,需加注意。应与单纯疱疹、肋间神经痛等相鉴别。【 治疗原则 】 抗病毒、消炎、止痛、局部保护、防止继发感染。1. 一般治疗: 给予止痛镇静药如阿米替林、强痛定、立痛定、阿斯匹林等,赛庚啶亦可减轻疼痛。2. 全身治疗:( 1) 无环鸟苷或法昔洛韦早期应用可抑制病毒及阻止其播散。(2)阿糖腺苷 每日15mg / Kg,静注10天,早期应用可减少急性痛和后遗神经痛,加速 痊愈。( 3) 干扰素 早期应用可作为高危病人活动性感染的辅助治疗。( 4) 疱疹净 滴剂或软膏用于眼部病变。( 5) 聚肌胞 2ml 肌注,隔日 1 次,可缩短病程。

12、( 6 ) 胸腺素注射液 可缩短病程,提高细胞免疫功能。(7)维生素Bi、维生素B6、维生素B12等内服或注射。亦可采用吗啉呱、转移因子等。( 8) 激素 有人主张老年患者应用强的松,可减轻炎症,减少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9 ) 中医中药治疗。( 10 ) 其他治疗如针刺治疗、音频电疗、 He-Ne 激光照射等。23. 局部治疗:以消炎、干燥、收敛、防止继发感染为原则。可用炉甘石洗剂外搽或外用 龙胆紫溶液等。【 疗效及出院标准 】 凡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病情相对稳定,一般情况较好者可出院,定期复诊。若伴带状疱疹 后遗神经痛,可转疼痛专科门诊诊治。1. 临床治愈:皮损及疼痛全部消退,一般情况正

13、常。2. 好转:皮损大部分消退,无新发水疱,疼痛明显好转。3. 无效:症状和体征与治疗前无变化或变化不大。#第五十八章 变应反应性皮肤病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第一节 湿 疹【 病史采集 】 1急性湿疹:表现为泛发性及多形性皮疹,皮损对称分布,多见于面、耳、手足、前臂、小 腿等外露部位,严重时可扩展至全身。瘙痒剧烈,有灼热感,可阵发加重,尤以晚间为甚,影响 睡眠及工作。2亚急性湿疹:湿疹在急性发作后,红肿、渗出减轻,皮损逐渐愈合,瘙痒及病情渐好转。 有的可因再次暴露于致敏原、新的刺激或处理不当及搔抓过度再呈急性发作。可时轻时重,经久 不愈将发展为慢性。3慢性湿疹: 常由急性、亚急性湿疹迁延而成, 时

14、轻时重, 延续数月或更久。 好发于手、 足、 小腿、肘窝、股部、乳房、外阴及肛门等处,多对称发病。【 体格检查 】 系统检查同内科。 皮肤科情况: 1急性期湿疹:常在红斑基础上有针尖到粟粒大小的丘疹、丘疱疹,严重时有小水疱,常融 合成片,境界不清楚。损害的外周,上述多形性皮疹逐渐稀疏,瘙痒较严重时,可因搔抓形成糜 烂并有浆液性渗出及结痂,如继发感染可形成脓疱、脓液,相应浅表淋巴结可肿大。2亚急性湿疹:可有丘疹及少量丘疱疹,呈暗红色,水疱和糜烂逐渐愈合,可有鳞屑。3慢性湿疹: 有散在红斑或皮肤瘙痒所致抓痕, 久之患部皮肤肥厚, 表面粗糙, 呈苔藓样变, 有色素沉着或部分色素减退区和鳞屑等。由于发

15、病部位不同,表现也有所异。如手部湿疹、肘部 湿疹、乳房湿疹、外阴、阴囊和肛门湿疹、小腿湿疹等。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类型湿疹,如钱币状 湿疹、汗疱症等。【 实验室检查 】 怀疑有接触因素者,应做斑贴试验寻找过敏原。【 诊断和鉴别诊断 】 根据急性期皮损原发疹的多形性、易有渗出液、瘙痒剧烈,对称发作及慢性期的浸润、肥厚 等特征诊断不难,但要分清类型。急性湿疹需与接触性皮炎鉴别,慢性湿疹需与神经性皮炎鉴别,手足湿疹需与手足癣鉴别。【 治疗原则 】 一般防治原则: (1)尽可能寻找疾病发生原因,对患者的工作环境、生活习惯、饮食嗜好及 思想情绪作深入了解,查找患者有无慢性病灶及内脏器官疾病。( 2 )避免各种外界刺激如热水、暴力搔抓、过度洗拭等。(3)避免易致敏和刺激的食物,如鱼、虾、浓茶、咖啡、酒类等。 内用疗法:可选用抗组胺类药、镇静安定剂。急性期可用钙剂、维生素C 、硫代硫酸钠静脉注射,对用各种疗法效果不明显的急性泛发性患者短期应用皮质类固醇。局部疗法:( 1)急性湿疹;无渗出时可用炉甘石洗剂,渗出多时用3% 硼酸溶液冷湿敷,渗液减少后可选用含皮质激素的霜剂与湿敷交替使用。(2)亚急性湿疹:一般常选用糠馏油、黑豆馏油和皮质类固醇激素软膏或氧化锌糊剂。(3)慢性湿疹:常用皮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