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三伏贴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67551471 上传时间:2023-10-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71.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冬病夏治三伏贴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冬病夏治三伏贴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冬病夏治三伏贴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冬病夏治三伏贴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冬病夏治三伏贴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冬病夏治三伏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冬病夏治三伏贴(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冬病夏治三伏贴三伏贴是一种传统中医的治疗法,结合针灸、经络与中药学,以中药直接贴敷于穴位,经由中药对穴位产生微面积化学性、热性刺激,达到治病、防病的效果。敷贴季节性疗法对时间有一定要求,根据中医理论每伏第一天是开穴的日子, 此时敷贴疗法效果最佳。陈贤标建议最好每伏第一天来进行三伏贴治疗,当然也不必过分拘泥于此,错过了第一天也会有满意的疗效。敷贴对象为 6 个月以上儿童及成人,敷贴期间禁食生冷、油腻、辛辣之品。选择在三伏天贴敷,是根据中医“冬病夏治”的理论,对支气管哮喘、 过敏性鼻炎等冬天易发作的宿疾,在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这段时间是人体阳气最盛的),以辛温祛寒药物贴在背部不同穴位治疗,可以减轻

2、冬季哮喘发作的症状。三伏贴的功效可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宽胸降气,健脾和胃,鼓舞阳气,调节人体的肺脾功能,使机体的免疫功能不断增强,从而达到振奋阳气、促进血液循环、祛除寒邪、提高卫外功能的效果。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一个富有特色的重要方法,它是根据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的原则,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体表经络中气血旺盛的有利时机, 通过适当地内服或外用一些方药来调整人体 的 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可以说“冬病夏治”配合全新磁药叠加 疗法, 体现了中医学中人与自然相协调的整体观念和对疾病重视预防为主的理念。冬病夏治对于哮喘病、 老慢支、过敏性鼻炎等慢性呼吸道疾病采取

3、三伏 天 外贴敷药方法,是祖国几千年传统有效的治疗方法,对慢性患者能起到调节免疫、改善肺功能,平喘止咳的效果,是现代规范治疗的一项重要辅助治 疗手段。对于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疾病的人来说,夏天是一个不应放过的最佳治疗时机。冬季因为气温、气压偏低,这类病特别容易复发。冬季治疗以治标为主,不能够从根本上消除病因。在夏季,由于影响其发病的气候因素比较少,症状通常比较轻,有足够的时间扶正固本,以提高肌体的免疫能力,达到痊愈的目的。疾病虽在夏季少有发作,但其宿根常存体内,“夏治”是选择夏天炎热季 节,采用适当药物进行治疗。因夏季自然界阳气旺盛,人体阳气浮越,此 时对 阳虚者用助阳药,可更好的发挥扶阳祛

4、寒、扶助正气、祛除冬病根因的作用,并可为秋冬储存阳气, 阳气充足则冬季不易被严寒所伤, “冬病夏治” 属于 中医缓则治其本的治病原则。、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三伏贴配方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配伍加减常用的药物有麝香、麻黄、肉桂、小茴香等。药材炮制: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且均用生药,其中生白芥子可以加强对其他药物的透皮吸收作用。由于白芥子外用可使皮肤发热、发红,甚至起泡。临床上可以适当调整白芥子在药物中的配伍比重,既可以保证临床疗效,又可以保障用药的安全性。贴敷时机:一般在每年夏季,农历三伏的初、中、末伏的

5、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 ( 如果中伏为20 天, 间隔 10 天可加贴1 次 ) 。 在三伏期间也可进行贴敷,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 天。疗程: 连续贴敷3 年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患者可以继续进行贴敷,以巩固或提高疗效。贴敷部位:肺俞是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基本穴位,主要配伍穴位有膻中、大椎、 定喘、 膏肓, 临床应用中可以结合中医辨证论治选用心俞、膈俞、 肾 俞、脾俞等穴位。二、支气管哮喘三伏贴配方药物组成:虚贴方:黄芪、苍术、沉香、肉桂、补骨脂等。温阳驱寒方:白芥子、细辛、甘遂、干姜、仙灵脾、延胡索、小茴香药材炮制:上述药物均采用道地药材,药物均采用生药。药物用量按一定比例确定。实施时间:头伏

6、开始,隔7 天贴 1 次,至末伏止,连贴3 年。实施方法虚贴方:属肺虚、脾虚、肾虚患者选用。选择肺俞( 双侧 ) 、脾俞 ( 双侧 ) 、 肾俞 ( 双侧 ) 、心俞 ( 双侧 ) 、定喘 ( 双侧 ) 。肺虚者加太渊穴( 双侧 ) ,脾虚者加足三里 ( 双侧 ) ,肾虚者加太溪( 双侧 ) 。温阳驱寒方:脾肾阳虚患者可选用。选择肺俞( 双侧 ) 、脾俞 ( 双侧 ) 、肾 俞 ( 双侧 ) 、膈俞 ( 双侧 ) 、气海 ( 双侧 ) 。三、小儿哮喘三伏贴配方药物组成: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肉桂,其比例为 4 : 4 : 2 : 2 : 1 。贴敷时机:一般在每年三伏天进行,每两次贴敷之

7、间间隔两天,1 个疗 程共贴 10 次。疗程:每年贴敷1 个疗程,连续贴敷3 年。贴敷部位:一般以经穴为主,临床常用的穴位有双侧肺俞、心俞、膈俞六个穴位。临床可根据辨证,肺气虚者加膏肓、膻中;脾气虚者加脾俞、关元;肾气虚者加肾俞、定喘。四、虚寒性便秘三伏贴配方取穴:神阕、足三里、气海药物:巴豆2 克,吴茱萸6 克 ,肉桂 3 克 ,生姜汁少许。治法:前三味混合研为细末,与姜汁调和如泥膏,制成小圆饼三个。将药饼放于火上烘热。分别敷贴于穴上,外用绷布固定。药饼冷后再烘再贴。一般12 24 小时气通便下即愈。揭药后局部出现水泡,紧需涂以紫药水,任其自行吸收。五、风湿性关节炎三伏贴配方取穴:曲池、足三

8、里、外关、阳陵泉、绝骨药物:毛莨、白芥子、老虎草、独蒜头任选一种。三伏贴的配方适应症:1 、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肺气肿、肺心病、过敏性哮喘、慢性咳嗽、慢性鼻炎、慢性咽炎、反复感冒2、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胃溃疡引起的胃胀、胃酸、胃痛等,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腹泻、小儿遗尿症。3、妇产科疾病:痛经、产后头痛、产后风等寒症。4、其他疾病:风湿性关节炎、虚寒头痛、颈肩腰腿痛。“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每年出现 在7 月中旬到8 月中旬。传统的三伏日是由二十四节气中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而三伏日是指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

9、和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遵照古籍,这是一年之中最炙热的三天,亦即所谓的初伏、中伏、末伏,来施行贴药治疗。禁忌事项肺炎及多种感染性疾病急性发热期;对贴敷药物极度敏感,特殊体质及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患者;贴敷穴位局部皮肤有破溃者;妊娠期妇女;糖尿病患者;肿瘤患者等。正常反应1 贴敷后局部皮肤微红或有色素沉着、轻度搔痒均为正常反应,不影响疗效。2 贴敷后皮肤局部出现刺痒难忍、灼热、 疼痛感觉时,应立即取下药膏,禁止抓挠,不宜擅自涂抹药物,一般可自行痊愈。3若皮肤出现红肿、水泡等严重反应,需及时皮肤科就医。贴敷时间一般成人8 10 小时,儿童46 小时,每次4 片,根据个体差异,贴敷时间也可以做适当调整。贴敷期间,慎食辛辣、海鲜、 羊肉、 蘑菇等发物。其使用的时候必须经中医辨证论证会更有效,因为病与证不同,同病可 能不同证, 冬病夏治法适用于虚寒证,禁用于发热,糖尿病, 结核病, 若是 热证,则热更盛,这是必须禁止的。贴敷疗法三年为一疗程,病程长的患者可适当延长疗程。?2016 年:头伏:7 月17 日-7 月19 日中伏:7 月27 日-7 月29 日 末 伏: 8 月 8 日 -8 月 18 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