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67531592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7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教案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含义: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 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 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1. 九星村上海“三有”新农村,上海西南郊的闵行区七宝镇辖村。该村连续两年在上海市特色亿元村排行榜中名列第一;2005年,该村实现净利润18035万元,上缴国家税收8502万元,可支配收入达3.3亿元。这个村的3757 名村民,人均年分配收入3.5万元,人人有工作、人人有保障之外,还实现了人 人有股份,从村民变成股民。戴着“中国十大名村”、“华东最大市场村”等众 多桂冠,在

2、全国十大杰出“村官”的驾驭下,九星村 12年间已培育出500多位 千万富翁,演绎着新农村运动中上海版“村强民富”的时代样板。全村700多名6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发放养老金 448元;村民子女上大学、读硕士,每人 每年分别补贴5000元与8000元2. 华西村位于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镇,最早全村共有380户,1520人,面积0.96平方公里。是中国目前最富有的村子。誉满海内外的华夏第一村,现在全村3万多人,被美国媒体评为中国的新加坡。2004年该村人均工资收入12.26 万元,相当于当年全国城镇居民收入的13倍,农民收入的41倍。全村户均存款 至少100万,每家至少有一辆私家车。2010年,全村实

3、现销售超300亿元,每 户村民的存款最低600万元-2000万元。二、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及意义背景: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个新概念,上世纪50年代以来曾多次使用过类似提法。2、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一五规划纲 要建议提出 。3、2007年之后又先后出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免除 农业税”等社会热点话题。意义: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 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 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 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如果我们忽视农民群众的愿望

4、和 切身利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我们的发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协调 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无法落实。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 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 一些国家较好地处理了工农城乡关系,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行列。也有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导致农 村长期落后,致使整个国家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我 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

5、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 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 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 荣的现代化道路。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 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 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 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 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我们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加快农村全面建

6、设小康的进程。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 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 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 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 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 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 通信等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又可以消化当 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

7、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 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打下坚实基础。三、新农村到底 新”在什么地方?内容是什么 ?一是产业发展要形成新格局 。这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要加快建设现 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二是农民生活要实现新提高 。这是建设新农村的根本目标。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三是乡风民俗要倡导新风尚。 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

8、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四是乡村面貌要呈现新变化 。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环节,要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 境。五是乡村治理要健全新机制。这是建设新农村的有力保障。要深化农村各项改革, 力口强基层民主政权建设,创建平安乡村、和谐乡村。新农村示例:1宁波滕头村7 8.9岁的人均寿命、1 0 0%就业率、超过2 3亿元人民币的社会总产值、零犯罪率、常年一级的空气质量、高就学率,在世界任 何一个地方都不容易实现。在滕头村,除每年的福利外,每位6 0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享受固定生活补贴,生 病有医疗保险。滕头村办公室主任袁坤说,专家在评定中做满分为1

9、0分的幸福指数抽 样调查时,滕头村高达9.5分,这也是滕头村入选世界十佳和谐乡村的重要理由之一。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1、生产发展 新农村的物质基础(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生产发展总的要求是: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强化新农村产业支撑, 大力提高农业科技 创新和转化能力;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培育造就新型农民;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循环农业。这是生产发展的总的要求。 下面着重讲讲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几个新名词。关于培育造就新型农民。 要达到生产发展的目的,就要激活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劳动力

10、。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五大新名词之首就是培育造就新型农民,并给新型农民做了三个界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为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国家将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 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 关于非农产业。非农产业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也包含在生产发展”的要求之中。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拉长产业链,可以使农民在加工增值的过程中 增加收入。在非农产业不发达的地区,要进一步加快农村工业化的进程。关于循环农业。循环农业是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五大新名词之一。中央一号文件把加快发展循环农业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提出要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重点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可再生能源

11、开发利用技术。关于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城市发展吸纳农村劳动力, 也是 生产发展”的有效渠道之一。 要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就要对现行的一些政策措施进行清理, 疏通农民进城的 渠道。关于农民合作组织 。很多地区的农业生产、科技服务水平、生产的组织化程度都较 高,但是农民依然不富裕,还经常出现销售难等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市场经济条 件下, 一家一户的农民由于生产生活分散,信息不灵,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农民缺 少统一的、 组织化程度高的合作平台。所以, 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提高农 民组织化程度, 是增加农民收入, 组织农民进入市场的重要途径, 也是现实生产关系必

12、须适 应生产力发展客观规律的必然体现。资料显示, 目前我国农民合作组织的数量已经超过 15万个,成员数量达到 2000多万人, 占 全国总户数 10%。为了促进农民合作组织的进一步发展,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据悉, 全国人大正在酝酿农村经济合作社相关法律。2、生活宽裕 一一改善农民的生存状态(新农村建设核心目标)要达到生活宽裕的目标, 首先, 要通过开辟各种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保持农民增 收势头不减,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得到广大农民支持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从宏观层面来讲, 农民增收可以激发广大农村的巨大消费潜力, 使农民的需求成为一种有效需求, 从而增强消 费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拉动力,因

13、为真正巨大的市场是在广大的农村。其次,建设与改善农民生活直接相关的基础设施, 是农民生活宽裕的重要条件。 统计 数据显示, 目前全国一半的行政村没有通自来水, 60%以上的农户还没有用上卫生厕所。 水、 电、道路、 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 需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 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 与。第三,构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目前,农村商品市场总量不足,分布不尽合理,同时 假冒伪劣产品较多, 这给农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建立健全农村市场体系, 形成现代流通 方式下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络, 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方面。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五大新 名词,有一个叫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主要内容是商务部用

14、三年时间,在试点区域内培育出 25 万家左右 “农家店 ”,形成以城市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 通体系,逐步缩小城乡消费差距。全国现有6 9万个行政村,占行政村的36%。全国有360多万个自然村,占自然村的 7%。所以这个比例是很大的。 今年全区在 160家“便民店”的基础上, 计划再发展 140家“便 民店”,使“便民店 ”覆盖到全区所有行政村,确保农民用上放心实惠的日常生活用品。3、乡风文明 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有人比喻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我认为这是很有道理。生产发展, 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并不表明文明乡风的自然形成。广大农民需

15、要文明的生活方式、先进的思想理念、 健康的娱乐形式、 和谐的安定环境 浸润其间的文明乡风,正是新农村的灵魂所在。融入文明乡风之中,可以让农民们心情舒畅, 和谐安定,陶冶情操,全身心投入到生产和生活之中。文明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文明也是有价值的资本 ”。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农村孕育出许多纯朴的乡风民俗。比如,孝敬父母,家庭和睦, 邻里互助,诚实守信,勤俭持家,自立自强,致富有道,艰苦创业等。但有些地方,封建迷 信、聚众赌博、铺张浪费、相互攀比、得过且过、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严重。这些,都与社 会主义新农村倡导的文明乡风格格不入,阻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思路培育文明乡

16、风,必须破立结合、 扬弃并举。 一方面,要大力破除当前农村存在的不良习俗和社会风气, 特别是与市场经济建设和全民创业行 动不相适应的陈规陋习。 另一方面, 要用社会主义新文化占领农村阵地, 让健康向上的现代 文明深入农村千家万户, 在发扬传统优秀乡村文明的基础上, 努力建立起学习科技、 诚信守 法、开放进取、奉献拼搏、艰苦创业等新型乡风。我们要把乡风文明建设提高到重要位置来认识, 要像工业反哺农业一样, 充分发挥城 市文明的辐射功能,通过文化下乡等多种形式,增强农民现代文明意识。 “文明成了习惯, 陋习就没了市场 ”。4、村容整洁 建设新农村人居环境(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村容村貌不仅反映农村形象, 也影响到农村生产发展、 投资环境和农民的生存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