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67437257 上传时间:2023-04-1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8.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第一节 地表水的污染和自净地表水是河流、河口、湖泊(水库、池塘)、海洋和湿地等各种 水体的统称,是地球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地表水资源地球水 97%的水是海水,剩余3%的淡水中 2.977%是以冰川或冰 川的形式存在,只有 0.003%的淡水是可为人类直接利用的,包括土 壤水、可开采地下水、水蒸气、江河和湖泊水等。只要人类不过度开 采和滥用并适当的保护,这些淡水资源通过水循环和自净过程还是可 以满足人类对水的需求的。水循环过程示意图如图4-1.二、水体污染 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的影响可使水的感官性状(色、嗅、味、透 明度等)、物理化学性质(温度、氧化还原电位、电导率

2、、放射性、 有机和无机物质组分等)、水生物组成(种类、数量、形态和品质等), 以及底部沉积物的数量和组分发生恶化、破坏水体原有的功能,这种 现象称为水体污染。按排放形式不同,将水体污染分为点污染源和非点污染源。1. 点污染源 是指由城市和乡镇生活污水和工企业通过管道和沟渠收集排入 水体的废水。居住区生活污水量 Q 计算式(4-1):sQ = qNKs(4-1)s 86400式中:Q 居住区生活污水量,L/s;sq每人每日的排水定额,L/(人.d);N设计人口数K 总变化系数(1.51.7)。s工业废水 Q 按式( 4-2)估算:3600t式中:m单位产品废水量,L/t;M该产品的日产量,t;K

3、 总变化系数,根据工艺或经验决定it 工厂每日工作时数, h.某些工业的污染物排放系数见表 41。2. 非点污染源又称面源,是指分散或均匀地通过岸线进入水体的废水和自然降 水通过沟渠进入水体的废水。(1) 城市非点污染源负荷估计:不同区域径流系数见表 4-2(2) 农田径流污染负荷估算3.水体污染物 由点源和非源排入水体的主要污染物可分为:耗氧有机污染物、 营养物、有机毒物、重金属、非金属无机毒物、病原微生物、酸碱污 染物、石油类、热量和放射核素等。三、水体自净 水体可以在其环境容量范围内,经过自身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 用,使受纳的污染物浓度不断降低,逐渐恢复原有的水质,这种过程 叫水体自净。

4、水体自净可以看作是污染物在水体中迁移、转化和衰减 有过程。1 迁移和转化作用包括:推流迁移、分散稀释、吸附沉降等方面2 衰减变化包括:1)污染物的好氧生化衰减过程 见图 4-22)有机污染物的好氧生化降解3)硝化作用4)温度影响5)脱氮作用6)硫化物的反应7)细菌衰减作用8)重金属和有机毒物的衰减作用四、水体的耗氧与复氧过程1. 耗氧过程水体中的溶解氧在以下过程中被消耗1)碳化需氧量衰减耗氧2)含氮化合物硝化耗氧3)水生植物呼吸耗氧4)水体底泥耗氧2. 复氧过程:大气复氧、光和作用五、水温变化过程第二节 河流和河口水质模型从理论上说,污染物在水中的迁移、转化过程要用到三维水质模 型预测描述。但

5、实际应用的是一维和二维模型。一维模型常用于污染 物浓度在断面上比较均匀分布的中小型河流水质预测;二维模型常用 于污染物浓度在垂向比较均匀,而在纵向(X轴)和横向(Y轴)分 布不均匀的大河。对于小型湖泊还可采用更简化的零维模型,即在该 水体内污染物浓度时均匀分布的。一、河流中污染物的混合和衰减模型1. 完全混合模型一股废水排入河流后能与河水迅速完全混合,则混合后的污染物 浓度(C)为:C= QpC” + QhCh(4-31)Q + Qph式中: Q 河流的流量, m3 /s;hC 排污口上游河流中污染物浓度, mg /L;hQ 排入河流的废水流量, m3/s;pQ 废水中污染物浓度, mg /L

6、。p例 4-12. 一维和多维模型在河流的流量恶化其他水文条件不变得稳态条件下,可以采用一维模型进行预测。根据物质平衡原理,一维模型可写作:E 空 一 u 生 一 Kp =0(4-32)x dx 2x dx对于非持久性或可降解污染物,若给定x=0时,C= C,式(4-32)0 得解为:C=C exp旦(1- :1 + 4KMx)(4-33)02 Mu 2x对于一般条件下的河流,推流形成的污染物迁移作用要比弥散作 用大很多,在稳态条件下,弥散作用可以忽略,则有 :C=C exp(- Kx)(4-34)0u式中:u河流的平均流速,m/d或m/s;M废水与河水的纵向混合系数,m?/d或mz/sxK污

7、染物的衰减系数,1/d或1/s;x 河水(从排放口)向下游流经的距离, m.例 4-2:3. 污染物与河水完全混合所需距离 污染物从排放口排出后要与河水完全混合需一定的纵向距 离,这段距离称为混合过程段,其长度为 x。当采用河中心排放时:x=0.1UxB2(4-35)Mx在岸边排放时:x= .4uB 2(4-36)Mx二、BODDO耦合模型SP模型基本假设:河流中的BOD的衰减和溶解氧的复氧 都是一级反应;反应速度是定常的;河流中的耗氧是由BOD 衰减引起的,而河流中的溶解氧来源则是大气复氧。SP模型是关于BOD和DO的耦合模型,可以写作:dL =-K L(4-37)dt 1dD = K LK

8、 D(4-38)dt 12式中:L河水中的BOD值,mg/L;D河水中的氧亏值,mg/L;K 河水中 BOD 衰减(耗氧)系数, 1/d;1K 河流复氧系数, 1/d;2 t 河水的流行时间。其解析式为:L=L e-Kt(4-39)01D= KiL e-Kt -e-kt +D e-kt(4-40)K K 12 o 221 式中:L河流起始点的BOD值; 0D 河流起始点的氧亏值。0 式(4-40)表示河流的氧亏变化规律。如果以河流的溶解氧来表示,则DO=DO -D= DO - KiLo e-Kt-e-Kt-D e-Kt(4-41)ff K K 12 o 221 式中:DO河流中的溶解氧浓度;D

9、O 饱和溶解氧浓度。f式(4-41)称为SP氧垂公式,根据式(4-41)绘制的溶解氧沿程变化曲线,又称氧垂曲线(见图 4-3)。在溶解氧浓度最低的点临界点,河水的氧亏值最大,且变化速率为零,则4-42)4-43)4-44)dD = K LK D=0dt 12D = KL e-Ktc K o 1 c2式中: D 临界点的氧亏值; 由起始点到达临界点的流行时间临界氧亏发生的时间 t 可以由下式计算:ct =ln幺1 Do(K2 一K1)c K K KL K121o 1三、污染物在河口中的混合和衰减模型四、河口和河网水质模型河口是入海河流受潮汐作用影响明显的河段。例如长江口为河 口。第三节 湖泊(水

10、库)水质数学模型 湖泊是天然形成的,水库是由于发电、蓄洪、航运、灌溉等目的 拦河筑坝人工形成的,他们的水流状况类似。在大多数时间里,湖泊与水库的水质呈竖向分层状态,如图 4-5 所示。图4-6 反映湖中的热分层,下层水温较稳定,表层受气温影响, 斜温层为过渡区。一、完全混合模型二、卡拉乌舍夫扩散模型第四节 水质模型的标定一、混合系数估算1)一个流量恒定、无河湾的顺直河段,如果河宽很大,而水4-64)深相对较浅,其垂向、横向、和纵向混合系数 M 、M 、M 可按下 zyx 式估算。M = a Hu*zz(4-65)Hu EMBED Equation.3M =a Hu EMBED Equation

11、.3 yyM EMBED Equation.3 = EMBED Equation.3(4-66)式中:H平均水深,m;u * 摩阻流速(剪切流速), m/s;U* = :gHII水力坡度;g 重力加速度。一般河流度a在0.067左右。a =0.10.2。根据我国的一zy些史册数据,可得a =(0.058H+0.0065B)/H,式中H、B为河流断面的y平均水深和水面宽度。对于河宽1560米河流多数a =140300。x(2)泰勒(Taylor)公式(可用于河流与河口)M =(0.058H+0.0065B) HT B/HW100(4-67)yv(3)艾尔德(Elder)公式(适用于河流)M =5

12、.93H HI(4-68)x2. 示踪试验示踪物质有无机盐(N Cl、liCl)、荧光染料(如若丹明W)和放a 射性同位素,示踪物质的选择应满足如下要求:测定简单、准确、经 济,对环境无害。3. 经验数据二、耗氧系数K的估值11. 实验室测定值修正法2. 两点法利用式(4-13 )的关系,通过测定河流上、下游两断面的C 值BOD 求 K 。1K =864u ln cboda(4-72)1 x CBOD,B式中:C 、C河流上游断面A和下游段面B处的BODBOD, ABOD,B浓度;t 两个断面间的流行时间。三、耗氧系数 K 的估值2四、多系数同时估算法第五节 开发行为对地表水影响的识别 建设项

13、目和区域或流域开发行动在其建设期、运行期和服务期满 都会有不同性质和程度的影响。一、工业建设项目1 .建设期影响2. 运行期影响石油冶炼工业、钢铁工业、铝和有色金属生产、化学工业、食品 工业、制浆和造纸业。二、水利工程三、农业和畜牧业开发四、矿业开发五、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第六节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 一、工作程序、评价等级和评价标准1 技术工作程序 见图4 82.评价等级的划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一地表水环境(HJ/T2.3 9 3),根据拟建项目排放的废水量、废水组分复杂程度、废水中污 染物的迁移、转化和衰减变化特点以及受纳水体规模和类别,将地表 水环境影响评价分为三级。3评价

14、标准(1)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 2002)(2)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 3 6 7 9 )(3)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 1996) 二、工程分析、环境调查和俄水质现状评价 1工程分析和影响识别(1) 项目特征与地表水水量和水质的关系(2) 评价因子的筛选,一种评价评价因子对应一种水质参数或 一种污染物,它反映拟建项目对水体的一种影响。2评价水域的污染源调查和评价 3地表水水质监测调查 4水质现状评价水质现状评价常采用指数法。(1) 评价标准:地表水的评价标准采用GHZB1 1999 或相应地方标准;(2) 水质参数的取值:实际工作中,取平均值与最大值的均方 根作评价参数值,即C=( C2max + C2 ) 2(4 79)式中:C某参数的评价浓度值;C 某参数监测数据(共k个)的平均值;C 某参数监测数据集中的最大值。max(3) 单项水质参数评价:采用标准型指数单元:I = Cj(4-80)j Csi由于溶解氧和 pH 与其他水质参数的性质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