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变革的挑战---读李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有感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67437226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变革的挑战---读李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有感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教育变革的挑战---读李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有感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教育变革的挑战---读李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有感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教育变革的挑战---读李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有感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教育变革的挑战---读李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有感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变革的挑战---读李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有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变革的挑战---读李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有感(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变革带来的挑战读李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温刚去年寒假,区教育局开展教师寒假读书活动。学校给了我面向个体的教育这本书。假期里开始的时候我带着完成任务的心态打开了这本书。结果看了几页就深深的被吸引了,一口气读完了。掩卷沉思,对照李希贵老师的教育观点,我对我的教学深深的进行了反思,知道自己在各方面还有所欠缺,也许自己的学习范围面太封闭面,感悟颇深,受益匪浅。教育的宗旨是让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在我们的教育理想里, 真正的教育应该让每一位学生都富有个性, 都在校园里找到自己成长的独特之路 ,我以为这还是不够的, 应该加上“每一位教师”,因为好的学校教育不是仅仅面向学生个体的教育,同

2、时也应该是面向教师个体的教育。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这本书很好读。 “好读”有三层意思:一是,每篇的篇幅不长,基本控制在两页,让读者在阅读时无压力地轻松读完一篇; 二是李希贵校长的文笔朴实近人, 没有过多的修辞和太高深的理论, 与校园生活紧密结合, 其表达方式很适宜于基础教育一线的教师阅读和效仿; 三是,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和其中蕴含的教育教学理念令人耳目一新, 会使人不由得反观自己以及自己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行为,并产生了新的思考。这本书开始所阐述的当教育变成一项服务业, 平等对话,教育才真正开始的观点深深触动了我。 教育的本质是一项服务业, 教育是服务业的重要体现就是课程的设置。 现代教育通过

3、课程设置的改变把传统的教育演变为服务于学生成长的高级的、 复杂的服务业。 由此意识到这需要我们这些习惯于传统教育的教师调整心态, 充分认识到教育并不是万能的,教育不会包治百病,教育的变革需要等待。从徐水区教育的现状看, 短时间内教育还不会发生颠覆式的变革, 但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做好准备, 因为教育改革的大潮正逐渐涌来, 我们必将站在潮头。变成服务业的教育开始于平等, 即教师和服务对象学生在人格上的平等,这就要求我们面对真实的学生。 学生的真实体现在学生说的话来自于他们的内心。 他们做事情不分人前人后, 他们的思想随时表达。但真是的东西不一定是美好的, 这也许就是现在许多教师感觉到现在的学生难

4、管理的原因。 但是我们应该意识到正是这真实的学生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机会。 在真实的学生面前, 教育可以寻找到真正的起点;在真实的学生面前, 教育可以在每一份耕耘里有着相应的收获,虽然这份真实的耕耘远比过去辛苦。但是唯有如此,方能锻打出教育智慧的利剑。然而让真实的学生出现在校园里, 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侍事情。 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前提便是师生平等的校园氛围。尊重、包容、倾听弥漫在课堂里,爱、户主、欣赏在校园里灿烂,以最少的管理和最小的行政权力推动者教育的巨轮, 平等的师生关系才会现身, 真实的苏俄生才会驻足校园。在原始森林中穿行, 我们很容易被大自然的造化震撼,可是当我们走出森林,让我们描述其中一棵树

5、的样子是,常常语焉不详,因为我们的心不在数目,满目不过是壮阔的林子罢了。所谓 “不见树木,只见森林” ,也童同样被我们的传统教育习以为常。每一年我们都会迎来新生, 他们或多或少的闪烁着些许个性的亮光。然而,在教育者的内心,早已确定了一个理所当然的主张,几年之后我们希望把他们变成一样的好学生。虽然好学生的标准不尽相同,但是确定无异的是, 我们会殚精竭虑让学生走在同一条通往这种标准的大道上。然而,森林的树木并不一样。自然界中的树木通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有了自己的特征。 可是我们没有权力通过竞争淘汰那些生而平等的孩子。我们的职业操守不允许我们只会欣赏表现优异的学生。于是,如何造就一种新的学校生态,

6、让百花争艳,百舸争流,就成了校园里的重大挑战。每个学生都是个性独立的,都是平等的。每个学生都是一棵树,而学校的全体学生就是一片森林。教育的目的不是早就前面一律的,而是发现每棵树的与众不同。 这就需要教育者主管的肉眼, 还需要教育者的胸怀,去除校园的权威。 而正是这校园的权威是我们内心最难以放下的,需要我们经历内心的挣扎。传统学校里,教育的意义可能就是教给学生知识,当然,往好的方面延伸一些, 可能还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我相信几乎所有的中学都是这样。我们反对学生的小团体, 因为学生的小团体使我们的管理难度增加,有时候甚至会让教师感觉到权威收到挑战。可是,从教育的终极目标来看, 教育应该是通过挖掘

7、学生的潜能, 培育他们他们的人性,不断推进孩子的社会化,让他们走向成熟,走向社会,学会生存。在社会中生存需要有志趣相投鼎力相助的同伴。 这样他们在社会的沧海横流中才会有搏击风浪的同行者。 教育的终极目标要求我们教师应该把结识志趣相投的伙伴作为教育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 这也是对我们现在实施的学校教育的极大挑战。说实话,我们在应对挑战的过程中慢慢找到了一点教育的感觉,品出了一些教育的味道。而一直困扰校园的“教育不足而管理过度”的问题渐去渐远, 平等的师生关系无须呼唤便出来, 学生的真实与真实的学生让我们很容易找到教育的起点。李希贵说:“教育永远不可能让所有孩子在同一个舞台上都光彩照人,也不可能以同

8、样的机会让不一样的孩子赢得同样的成功,我们能够具有竞争优势的方式只有一个,就是造就一个充满选择的校园。 ”在我看来,“充满选择的校园”不仅是学生学会选择,教师同样要学会选择。对教师而言,学会选择就要常常问问自己: “教什么?为什么教?怎样教?” 这是需要每位教师穷尽一生去思考的极具个性化的教育哲学命题。 对这系列问题的回答和行动, 体现了教师个体的教育理想和信念。它不仅决定着教师的职业生涯, 也决定着被教育者和教育的未来。这一切,我们都在进行中。尽管在很多时候和很多方面还不尽如人意 ,但是,至少有一点让 我们充满信心,那就是我们已经形成了一种面向个体的教育生态。面向个体的教育 带给我很多的感触, 也让我明白教育和学习一样是长时间的事情。 教育的变革不能一蹴而就, 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变革的过程会让我们感到迷茫,感到阵痛,只要坚持,定会开创教育的美好明天。读书定会让我们换一种理念、换一个思路,换一个视角来看我们的孩子。 我要多读书, 多向周围的老教师学习教学经验和智慧,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