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教育学考试大纲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67418878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教育学考试大纲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自考教育学考试大纲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自考教育学考试大纲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自考教育学考试大纲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自考教育学考试大纲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考教育学考试大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教育学考试大纲(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学第一章、教师认识教育第一节教育是什么一一教育的属性一、 教育质的规定教育二、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一)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2.受教育者,3.教育影响(二)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1. 教师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2. 教育影响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栋梁3. 学生是教师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三、教育的产生一一劳动教育的发展:1.远古教育,2.古代教育,3.现代教育第二节 教育应该干什么一一教育的目的一、我国的教育目的在人才培养规格方面的追求(一)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1. 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2. 鲜明的提出培养人的政治方向3. 主张人的全面发展与

2、个性发展的统一(二)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 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三)教育目标1. 教育目标体系:教育目的一一教育目标一一教育课程单元目标一一课时目标(教育目标)一一行动目标2. 教育目标分类:认知领域;能力领域;情意领域什么一一教育的目的第三节 教育能够干什么一一教育的功能一、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一)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个体的主 观能动性(二)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规律: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 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个别差异性(三)个体社会化: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四)个体个性化二、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一)教育

3、与人口的关系(二)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关系(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关系(四)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五)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第四节 教育实际干了什么一一教育的效应一、应试教育的负效应:(一)片面追求升学率(二)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三)升学教育造成学生分化二、现代教育的功效(一)现代教育现代教育基本特征:商品性、生产性、科学性、民 主性、发展性(二)传统教育的扬弃(三)创作型人才培养第二章、教师一一了解自己第一节塑造自己一一情感养成与智能储备一、教师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情感(一)理解学生:1.心胸豁达,2.敏感性,3.移情作用,4客观性(二)与学生和谐相处:1.真诚,2非权势,3.积极相待,4.交往技

4、能(三)积极的自我意识(四)教育的期待二、教师智能结构(一)教师的知识结构:1.通晓所教的学科和专业,2.具有比较广 泛的基础文化知识,3.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二)教师的能力结构:1.教育预见能力,2.教育传导能力,3.教 育过程控制的能力第二节进入教师角色一一教师行为规范与模式一、教师的“教员”角色二、教师的“领导者”角色三、教师的“人类灵魂工程师”角色四、教师的“心理医生”角色五、教师的“青少年的朋友”角色六、教师的“父母”角色七、教师的“榜样”角色八、教师作为“被攻击的对象”的角色九、教师的“研究者”角色十、学校管理者的角色十一、教师角色冲突十二、中国教师角色行为中的文化传统

5、第三节适应特殊劳动一一教师劳动的特点一、特殊的复杂性二、强烈的示范性三、独特的创造性四、显效的长期性五、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六、劳动量的隐含性七、教师劳动的科学系和艺术性 八、劳动的协作性第三章、透视教育对象第一节 学生是怎样的人一一学生的本质属性一、学生是人:(一)是一个能动体,(二)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 体,(三)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二、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一)学生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 (二)学生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三)学生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三、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四、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一)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 务,(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三)学生所参加的是

6、一种规范化 的学习五、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六、学生的社会地位(一)青少年是权利的主体(二)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1. 生存的权利,2.受教育的权利,3.受尊重的权利4.安全的权 利 第二节 学生都有那些不同一一学生的多种特征一、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一)初中学生生理发展的特点(二)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三)针对初中生身心特点的教育二、初中学生的气质、性格差异和教育(一)气质差异和教育(二)性格差异和教育三、青少年发展中的特殊问题(一)身心失衡带来的困扰(二)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三)同辈群体与父母价值观的冲突(四)自我探索中的迷惑(五)父母过高期望引起的压力第三节学生是合作者一一师生之间的关系

7、一、师生关系表现(一)工作关系,(二)人际关系,(三)组织关系,(四)心理关系,(1.认知关系,2.情感关系),(五)教师与学生的非正式关系二、师生关系的改善(一)我国目前中小学存在的师生关系类型:对立型、依赖型、自由放任型、民主型(二)教师的人格态型:1.父母(P)态,2.成人(A)态,3.儿童态(C)(三)教师的人际知觉第四章、瞭望教育环境第一节 好的学校能出更好的学生一一学校教育环境的影响一、校园文化建设二、课堂内的环境三、微观环境的影响:同伴影响,花盆影响,教师的期望效应 第二节首席教师家庭教师的影响一、家庭的教育功能二、家庭教育的特点:1.先主性,多雄性,3.密切性,4.统一性,5.

8、深刻性三、家庭因素对教育的影响四、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本条件:(一)父母的表率作用,(二) 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三)父母的文化修养,(四)正确的教育观点 和方法第三节校外之校一一社区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一、社区文化的影响方面和程度二、社区在发展教育中的功能:(一)服务功能,(二)教育功能,(三) 宣传功能,(四)经济功能,(五)协调功能第四节 新的教育机制一一家庭、社会、学校间的结合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协调一致、互相配合的重要性(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协调一致、互相配合,有 利于实现整体教育在时空上的紧密衔接(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协调一致、互相配合,有 利于保证整

9、个教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协调一致、互相配合,有 利于实现各种教育间的互补作用,从而加强整体教育的有效性二、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基本内容和方式:(一)互相访问,(二)通讯 联系,(三)召开家长会,(四)在学校中组织家长委员会,(五)举 办家长学校三、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联系的内容和方式(一)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校外教育组织,使学校与 学生主要居住区间形成稳定的联系(二)学校系统与宣传部门建立联系,共同开展一些对学生有益 的活动(三)学校与社会公共文化机构建立和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四)学校与社会专门性的社会教育机构建立稳定的联系(五)学校有选择的与有关工矿,企业、

10、村镇、部队等建立联系 第五章、课程机构第一节教与学之间传递着什么一一课程内容的组成和类型一、课程结构的要素与成分(一)课程要素的演化(二)我国现代课程的要素与成分二、课程的结构(一)工具类、知识类、技艺类学科之间的关系(二)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与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三、课程的基本类型(一)学科课程相关课程 融合课程 广域课程 核心课(二)活动课程(三)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1.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之间的关系:递进关系,转换关系,互补关 系2. 隐性课程的结构:1)物质一空间类,2)组织一制度类,3)文化 一心理类隐形课程的特点:1)潜在性,2)非预期性,3)多样性隐性课程的功能:1)陶冶功能,2)

11、育美功能,3)益智功能,4) 健体功能3. 隐性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四、中小学课程内容的组成部分(一)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基础知识以及某些相应的直接经 验(二)关于某些活动方式的经验(三)关于提高能力的经验(四)关于对待世界与活动的态度,即培养情感一一意志方面的 学习内容五、国内外课程改革的基本特点(一)课程现代化的基本特点(二)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1. 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2. 课程内外与编制结构化3. 课程形式的多样化、个性化和综合化4. 课程内容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第二节 中小学的课程表现形式一一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一、教学计划:(1)学科设置,(2)

12、学科顺序,(3)课时分配,(4) 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二、教学大纲三、教材1. 教科书和视听教材的意义和作用2. 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第三节课程与教学之间一一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的特征二、教学设计的步骤三、教学目标的叙写第六章、课堂教学第一节教学活动的展开一一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的要素:(一)引起学生的注意,(二)提出教学目标,(三)唤起已有经验,(四)提供教材内容,(五)指导学生学习,(六) 注意学习表现,(七)适时给予反馈,(八)评定学习结果,(九)加 强记忆学习迁移指导二、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一)传授知识,(二)形成技能,(三) 培养智能,(四)发展个性三、教学过程的规律:(一)教学认识过

13、程简约性的规律,(二)教 和学相互依存的规律,(三)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规律,(四)教学要素的整体性规律第二节教学工作的基本规范一一教学原则(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二)科学性与思想性结合的原则(三)直观性原则(四)因材施教的原则(五)循序渐进的原则(六)巩固性原则(七)启发性的原则(八)可接受原则第三节 教学中的问题的处置一一教学方法、技术和策略一、教学方法(一)教学方法的种类:1.讲授法,2.谈话法,3.讨论法,4.读书 指导法,5.演示法,6.参观法,7.练习法,8.实验实习法,9.发现法, 10.情景教学法(二)教学方法选择的衡量标准:1. 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特点、教师

14、特点、教学大纲的规定, 是否采用了现代化设备。2. 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否维持学生的注意与兴趣3. 分析教师用什么方法解决妨碍、干扰教与学的智力问题和情趣问题4. 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否给学生带来满足感5. 维持课堂纪律是实施教学方法的重要前提(三)教学方法实施的步骤二、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一)现代教学技术的功能(二)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基本方法:1.课堂播放教学法,2.远距离播放教学法,3.程序教学法,4.机器考查成绩法三、教学策略(一)教学策略的分类:1.先行组织者策略,2.概念形成策略,3. 认知发展策略,4.随机管理策略,5.自我管理策略,6.行为练习策略, 又称“直接教学”(二)发展性教学策略第四节教室行为的形成一一课堂管理一、课堂管理的基本原则:(一)了解学生的需要(二)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三)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最佳学习(四)建立教室常规二、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一)学校领导的管理方式(二)学生的定型期望(三)班集体的特点(四)教师的行为方式三、课堂气氛:(一)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行为,(二)“中性力量”的处理 第五节教与学的联结一一教学组织形式一、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