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分析研究以安徽省为例财务管理专业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67389322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6.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分析研究以安徽省为例财务管理专业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分析研究以安徽省为例财务管理专业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分析研究以安徽省为例财务管理专业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分析研究以安徽省为例财务管理专业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分析研究以安徽省为例财务管理专业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分析研究以安徽省为例财务管理专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分析研究以安徽省为例财务管理专业(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前言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农业基础相对薄弱的国家,这决定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难度之大。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也面临新的拐点,今年一号文件提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的战略愿景,并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农村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在一个阶段内,我国农村的改革发展可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其中“一个中心”指的就是增产增收。促进农业发展,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历来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问题。从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连续出台了13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实

2、施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而农村金融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却一直是金融发展的最薄弱环节,面临诸多发展问题。实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均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发展农村金融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形成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良性循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安徽省存在的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有:商业性金融机构(中国农业银行及其他银行涉及到农业的金融业务)、合作性金融机构(主要指农村信用社)、政策性金融机构(指贯彻国家农业政策,为农村地区提供粮棉油收购服务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非正规金融(即民间借贷、私人钱庄以及农业企业集资等形式),这些金融机构形式组成安徽省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然而,与我国

3、大部分地区相同,安徽省存在的“金融抑制”现象,使农村经济和广大农户难以得到足够的金融服务,农村金融发展落后于经济增长。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2.1农村金融发展理论2.1.1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强调,借款人的组织化等非市场要素对解决农村金融问题是相当重要的。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强调,借款人的组织化等非市场要素对解决农村金融问题是相当重要的。Ghatk,Laffont 和 NGuessan等的研究表明,小组贷款能够提高信贷市场的效率;Besley和Stepthen研究表明,尽管在正规金融的信贷中,银行由于无法完全控制借款者行为而面临着道德风险问题,但是,在小组贷款下,同一个小组中的同伴

4、相互监督却可以约束个人从事风险性大的项目,从而有助于解决道德风险问题。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也为新模式的小额信贷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2.1.2农村金融市场理论农村金融市场论或农村金融系统论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该理论完全依赖于市场机制,极力反对政策性金融对市场的扭曲,特别强调利率的市场化。该理论认为:(1)农村居民是由储蓄能力的,没有必要由外部向农村注入资金;(2)利率自由化可以使农村金融中介机构能够补偿其经营成本;(3)正规金融市场和非正规金融市场要互相结合起来发挥金融市场的作用,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不能一律取消。2.2金融约束理论金融约束论是Hellman,Murdock和

5、Stiglitz等人对东南亚金融危机经验观察后提出的理论。他们认为政府通过实施一系列金融约束政策可以促进金融业的发展,从而推动经济快速增长,其隐含的前提是政府可以有效地管理金融业,或者说政府可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3。事实上,政府并不比民间部门拥有更多的信息和更强的经济管理能力。在管理经济过程中,政府同样存在失灵问题。市场运行是有其内在规律,不是任何主观力量可以替代和改变的。因此,金融约束论提出政策的现实意义是很有限的。2.3农村金融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张建波、杨国颂两人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农村金融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经济增长,农村经济增长却没有对农村金融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证明农村金

6、融市场还处于供给阶段。姚耀军对中国农村19782002年间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作出实证研究,认为中国农村金融的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存在着一种长期均衡关系。并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表明,农村金融发展状况影响到农村经济增长,而农村经济增长却对农村金融发展状况无影响。2.4金融抑制理论在中国,对金融抑制问题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农村金融领域。张曙光8认为中国的金融抑制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影子银行大行其道。截至2014年3月的数据,中国影子银行的社会融资比重占GDP的35%,并以银行信贷2倍的速度扩张,二是地下金融格外红火,高利贷风行;如乔海曙9等认为我国金融抑制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正规金融机构对农

7、户贷款资金供给有限。另外高帆等从需求角度对农村金融抑制现象进行分析,坚持我国农村金融抑制问题属于需求型的观点,认为我国农村金融抑制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农户的融资需求有限。第三章 农村经济发展中党政廉洁思想的必要性3.1充分认识建设廉洁思想的重要意义建设廉洁思想是提高廉洁意识和服务水平的需要。加强廉洁思想建设,能增强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和组织纪律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保证思想上、组织上的一致性,从而形成反腐倡廉的整体合力。同时,廉洁思想是促进社会和谐、履行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建设廉洁文是加强经济建设,树立良好形象、提高竞争力的现实需要,也是促进三个文明建设健康发

8、展的必然要求,是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3.2提倡廉洁自律思想的建设经济发展要搞好廉洁监督。清廉对经济的健康发展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一要订好规定,不能要求、怂恿员工利用职权谋取私利,要经常过问收入来源和支出去向,把人管好,把心拴住,使清廉作为所有成员的共同责任来担当,用严格的规定管理员工。二要守好门,职工和社会交往面比较宽,登门拜访的人自然会多一些,要多一点警戒,真正从爱护员工、关心员工的角度出发,把握好社会交往面的度,严守廉洁的大门、把好后方,共同营造清正、清心、清廉的经济发展环境。第四章 安徽省农村经济发展现状4.1安徽省农村经济基本情况分析安徽省农业经济总量规模较大,但农业对国民经济

9、的贡献率下降。从安徽省的生产总值来看,安徽省第一产业产值从1991年的521.85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4798.36亿元,呈现稳定增长趋势。但是,从绝对量上来看,1991年到2014年安徽省第一产业虽然稳定增长,但第一产业增加值远落后于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1991年,第一产业产值为521.85亿元,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值分别为745.90亿元、542.79亿元,到2014年第一产业产值为4798.36亿元,而第二、三产业产值已经分别高达28788.11亿元、25840.12亿元,分别为第一产业的5.99倍、5.38倍,。第一产业已经远落后于其他两个产业的发展。从相对量上来看,安徽省第一

10、产业产值占比由1991年的28%到2014年的8%,呈现下降的趋势。同时,第二产业产值从41%上升到48%,第三产业产值由29%上升到了43%。第一产业产值对安徽省国民经济的贡献程度在不断下降,说明安徽省农村经济与其他产业经济存在严重的不一致,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已经成为安徽省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一个短板。4.2安徽省农村居民收入情况分析4.2.1农村居民纯收入变化分析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乡镇企业迅速兴起,农业投入不断加大,使安徽省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安徽省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从1991年的764元/人增长到2014年的11809元/人,增加15倍。从数据走势来看,

11、安徽农村居民纯收入的增长趋势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1991年到1994年,由于政府政策的倾向以及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安徽省农民人均收入明显进入高速增长阶段。1996-2003年,农民人均收入增速减缓,但农民收入并未出现下降情况。2004年以后,由于政府政策的倾向、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农民创收形式的增加,安徽省农民人均收入总体增速平稳,略有波动,但总体保持持续快速增长趋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势头良好。因此,随着安徽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农村金融服务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会越来越重要,安徽省农村地区必然需要更多高质量的金融服务来满足不断发展的农村经济活动的需要。4.2.2农村居民纯收入构

12、成分析农村居民收入主要由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四部分构成。根据图4-6,图4-7的数据,总体来看,家庭经营收入基本维持在50%以上,表明安徽省农民的绝大部分收入依然是来自于农业。但家庭经营收入在人均收入中的比例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主要是因为农民收入在农业方面难以有所大的突破,农民为增加自己的收入,必然寻找其他增收途径,其中最普遍的途径就是外出务工(包括非企业组织劳动、本乡地域内劳动和常住人口外出从业劳动),因此,工资性收入在人均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中年递增,与家庭经营收入共同构成农民收入的主要部分。而财产性收入与转移性收入在下列数据中并无明显变化,因此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并

13、不大。图4-6 1991-2014年安徽农村人均纯收入组成变化情况(数据来源:安徽统计年鉴)图4-7 1991-2014年安徽农村人均收入构成比例变化情况(数据来源:安徽统计年鉴)4.2.3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对比分析图4-8 1991-2014年安徽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对比随着国家和政府不断加强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实施大量倾向性政策,农业、农村经济条件大为改观。从整体趋势来看,安徽省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收入都在持续快速的增长,但由于历史条件、产业经济特点以及经济发展重点等原因,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却一直远低于同期城镇经济发展水平,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比基本维持在3以内且不断拉大。从相对差距来看,1

14、991年农村人均年收入为764元,同期城镇人均年收入为1678.6元,约为农村人均年收入的2.2倍;到2014年农村人均收入为11809元,而同期城镇人均收入增长到29221.9元,约为农村人均年收入的2.47倍。农村经济生活水平远远落后于城镇经济生活水平,且差距不断拉大,“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愈加明显 (见图4-8)。因此,安徽省仍需加强关注农村经济的发展问题,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第五章 安徽省农村金融发展现状5.1安徽省农村金融基本情况分析以2003年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启动为标志,新一轮金融改革稳步推进,2014、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若干意见

15、的发布,对新时期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金融支持“三农”发展做出了进一步的部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明确提出:“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随着国家对农村金融的大力扶持,安徽省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但受经济基础薄弱和基础设施落后因素制约,安徽省农村地区一直存在金融机构网点不足、设施落后等问题。2009年以前,全省90%左右的乡村没有任何金融基础设施,直接影响了农村金融服务的开展。在实现两个“100%”目标的基础上,分别于2014年3月末和9月末实现全省所有行政村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全覆盖和手机支付全覆盖。统计显示,截至2014年末,全省银行业机构共设立助农取款服务点

16、19.27万个;全省农村地区共布放ATM 21681台,同比增长18.35%;普通POS机25.47万台,同比增长22.74%;电话POS机51.96万台,同比增长6.30%;农民金融自助服务终端16853台,同比增长17.17%;农村地区每百人拥有1台金融基础设施,村均金融基础设施达3.52台。从安徽省农业贷款总量来看,大致是不断增加的,但贷款余额与农业贷款的比例却存在波动。1991年-1995年贷款余额与农业贷款比例有所增长,但1995年以后呈现持续下降趋势且2001年以后维持在9左右。从贷款余额增长率来看,波动较大,近一年大约维持在11%左右。由此可以看出,安徽省农业贷款的比例仍然很低,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见表5-1)。 而信贷结构能够反映金融融资效率高低,根据图5-1,安徽省农业贷存比大致呈现上升状态,且趋于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