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几点认识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67340445 上传时间:2023-03-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几点认识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几点认识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几点认识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几点认识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几点认识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几点认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几点认识(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几点认识 哈工大附中杨洁 2003年12月12日强化素质 迎接挑战 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几点认识摘 要 新课程改革全面贯彻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实现了教育主体的转变和师生角色的转换,对教师的专业化要求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本文主要论述了自主合作探究式教育背景下的中学历史教育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及其应对策略。学生学习策略的转变对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的整体素质、教育教学目标和教育教学策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教师如何在竞争中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和专业化水平?本文就新教师的成长提出了几点见解。新教师要抓住每一个学生,向45分钟要效率,(一)要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包括备教学内容和备学生,做充

2、分的知识铺垫。(二)在教学方法上做到灵活多样,适合学生的学,调动学生的兴趣。(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力争常讲常新。关键词 教师素质;教育教学 ;教学策略;反思教学 强化素质 迎接挑战 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几点认识当今正处在学习化社会,学习化社会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人人都要会学习,所以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教授学生终身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传统教育观念提出了挑战。新的教育观念上课程是经验、教材是范例、教师是实验室、教学是对话、交流与知识建构的活动、教师即研究者、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而教师不是一个诸如蜡烛的成品,等待消耗,而是一个经过不断“

3、充电”,持续成长,可长久照亮他人的“长明灯”。如何能坦然面对挑战,应对自如,是我一直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更新观念、转变教法、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现代教学趋势要求历史教师不断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成功率,向45分钟要效率,关注每一分钟,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实践中我渐渐形成了教学的三步曲:(一)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二)推敲教法,教学出新;(三)反思教学,常讲常新。(一)钻研教材,认真备课。课堂教学的高成功率关键是认真备课。人文学科恐怕没有比历史更具有综合性的了,用包罗万象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这对历史教师是严峻的挑战。我在教学中花大力气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形成了一套适合自身的备课程序:第一步

4、,要使自己懂;第二步,要使学生懂;第三步,要使学生学得容易,学得有趣。完成教材由薄变厚,由厚转薄的过程。“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历史教师的知识积淀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我坚信只要坚持认真二字,就会在历史教学大道上乌龟赛跑式地一路前行。年轻教师更应该接触各种看似对当前教学用不着的东西,更深层的东西。更广泛的涉猎可以加深功底,可以提高素质。一课一课认真备课是重要的,但是素质更重要,素质提高了,可以从博见广识中取其精要,因积累丰厚而运用自如,说理用词,分寸得当。学问的提高是没有止境的,素质的提高也是没有尽头的。我虽然常以“在教中学、在学中教”自勉,但总觉勤勉不足。通读教材,熟悉教材。课程标准对历史教

5、学有重大的指导作用,对新教师的成长有重要的前瞻性和引领性。因此我在开学前认真学习了课标,用心体会、揣摩。在学期中积极参加了进修培训和校本培训,受益匪浅。接下来是钻研教材。要弄清楚教科书上全部基础知识,对每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和内容、背景、结果,还有有关事迹、著作、贡献都要做到观点正确,史实可靠、概念清楚。以其昏昏,怎能使人昭昭呢?我的目标是弄通教材的基础知识,再挖出教材背后的潜台词,然后掌握教材深处的内在联系。具体做法是:教材上只要点到的一个名词、一个人名,我都尽量看清楚他比较清晰的面貌。教材上只要讲到了某个时期某个侧面的情形,我要向前摸一摸它的过去,向后望一望它的将来,

6、向左向右顾盼一下它的周围,努力把教材上的点连成线,线铺成面,要铺得开,收得拢。要达到上述目标,手里单靠一本教材、几本参考书、教案选是远远不够的。历史老师要提高自身修养,要看很多书,包括一些原始材料。我制定了一个计划,每月看一本书,每学期精读几本书。本学期我精读了世界上古中古史(上、下册)、世界近代史、拿破仑传等书籍。一次备课不能到位,我就来个长计划短安排,每节课接触一些原始资料,每学期重点备好几节课,有选择地深入攻下几个问题。积跬步总能致千里,这是我的信念。把教材由薄变厚的目的不是为了做研究工作,不是为了在课堂上以深奥的东西去吓唬学生,深入是为了浅出。接下来的一步就是完成由厚变薄。这是要下一番

7、功夫的,也就是要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年龄特征、思维能力,按照课标要求、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浅化教材,采用学生最能接受的方法,掌握最能吸收的深度、难度,让学生踮起脚尖正好能够得着。总结初为人师的收获,我体会到需要补充的地方,一定要从讲好教学重点,完成教学目的出发,凡重点的地方应该多下功夫,情节交代得细一些,道理分析得透一点,例子引用得多一点。二是从学生的理解记忆出发,凡课文只有结论或者只有概括性叙述的地方,应该增加具体的人物,过程或情节。三是要从学生的求知欲出发,凡社会上流行甚广的,电视和广播正在热播的历史故事,事件,人物。学生有兴趣,应该讲得清楚、丰富一些。例如,在讲“金字塔的国度”时适当加入

8、了机器人探寻金字塔的内容,在“新月沃地”内容中还引导学生对巴以问题的由来做了进一步探索。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二)推敲教法,教学出新。高成功率取决于课堂实践。教学得法,能把所教得功课难得变易,繁的化简。教学不得法,学生学起来易的也难了,简的也繁了。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要放权,转换角色。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每个方面。让学生在自主、轻松中学得好,学得乐。好知不如乐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使用现代教育手段。现代化人才的培养,要求调动学习者多种感观去学习新知。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有好奇的童真,也有一定的系统知识和理解力,他们喜欢生动活泼的课堂。在历史课堂上,我力争每节课都利用多媒体

9、,开发和制作课件,创造性地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使历史课堂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合,视听并用。其次,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教学,蕴“学法指导”于同步教学之中。学习化社会的教学必须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对学生能力、学习品质的培养和提高,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要努力做到:组织教学内容要想到学生的学,选择教学方法要考虑学生的学,教师的语言要针对学生的学,板书、投影片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的学,检查教学效果要帮助学生学。力争变学生被动接受历史知识为主动探求历史问题,把教师的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主动发现和探求知识的过程,变成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过程。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在每节课前,把事先准

10、备好的与课堂有关的问题展示给学生,上课时,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自学。这样,学生学习的目标就非常明确。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合理地启发,并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和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这样,既规范了学生的学习,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和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再次,加强学科间渗透,提高综合意识。在从事历史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要积极联系政治、地理、语文等学科知识,转变传统封闭的学科观念,努力探索不同知识交叉、渗透、综合的途径,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正是我们历史学科教育教学

11、追求的目标。在初中历史课程改革中,教师不仅要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形成新的教学观念,而且要在教学中不断摸索,实践,使教学方法多样化,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构建一个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体系。(三)反思教学,常讲常新。教学反思是一种再学习的过程,是教师用“心”来完成的“有的放矢”,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特别注意这一点。敢于怀疑自己,敢于超越自己,我常常是自己准备好课,再去听老教师的课,研究他人的教学长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有比较才有差距,通过比较分析教学方法、手段的差异,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做出调整,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然后而知困”,在上完每节

12、课后认真记录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找到解决的办法。在其他班级讲授时做出调整和补充。力争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每一方面。“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在教学中做到常讲常新,每次都有所超越。经验在于积累,教学过程中难免遇到拦路虎,我就去请教老教师,请教有关学科的教师,尤其在一些研究性问题上去请教大学教授。做好记录,这些点滴积累将是我成长道路上的宝贵财富,将会扶我一路走稳。教学反思中有经验也有不足,教师通过反思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来分析判断在教学中所确定的教学目标,选择的教学内容,采用的教学形式及其指导策略是否适宜。通过反思性教学使我逐渐成长,不断的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总之,学法改革,教师先行。学生学习策略的改变关键在教师的引导。因此,教师首先要改变自己,才能影响学生。青年教师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转变观念,更新教法,点滴积累,反思提高,努力完善教学和自身修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